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

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1)

《骆驼祥子》一书中并未具体交代祥子为何进城放弃农村老家的生活,而且进城后也从未流露出想念农村老家之意。近年来众论者在研究老舍这一名著时,也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一点。有论者觉得是老舍在者一方面叙述有所缺失,描写出了不符合农村人性格特点的祥子。实则不然,我们能从1923 年前后日益严重的农村经济衰落这一社会背景中发现原因,根据1928 年以后的农村经济大萧条推断出祥子这一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一、 民国一二十年农村经济状况

1.农业生产资金匮乏

民国初年,是连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那时农民仍抱有一定的期待,而小农生产模式也占绝对优势。据调查,除东北、西藏、西康、新疆等边远省外,全国 22个省的耕地面积一直维持在1873年的水平,一直到1933年期间,全国人均耕地数量较以往还减少了。土地资源稀缺,农业技术过于落后,也就导致了“耕者无其田”这样的现象。为后期农村经济衰败埋下了伏笔。过重的地租田税对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座无法翻盘的大山压在身上。

再加上一系列天灾人祸,很难使农民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的这20年间,农村经济持续衰弱,资金匮乏,难以扩大再生产。据1926 -1927年间对广东、江苏、四川五县的调查显示农,户中年收入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生产方面,而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须消费。可用于农业的资金少之又少,又哪里还谈得上扩大再生产呢。

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2)

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

2.生产技术落后

当时农村的主要农具仍然采用原始的方式,主要是人力,有牛来耕地的可以称得上是富裕人家了,某些地区某些农作物的产量在下降。其中棉花下降最为明显,1919 年全国有棉田3126 余万亩,产棉903万担,到1926年下降到 73

7.8 万余亩,产棉568万担,下降了37.1% ,其他还有不少粮食作物的产量也在降低。

和祥子最直接相关的一点,就是小生产者经济地位的下降,生活日益贫困。主要表现在自耕农数量减少,地主、佃农数量的增加。据四川调查资料显示,川北的自耕农数量逐年减少。人数较少的地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而大多数农民,只占有极小一部分土地。这表明了贫者日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人对北京近郊成府进行了一般农户收支状况调查,年收支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亏损。

二、 民国一二年代农村经济衰落的原因

1. 帝国主义的经济压榨

1840年以来, 西方列强开始了经济侵略, 中国的处境就十分悲惨,不仅成为他们的商品市场,而且成为他们的原料基地。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的农产品严重地冲击了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如大米、棉纺织品等。1929 -1933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由于中国农户已经相当程度地卷入市场帝国主义将西方大量过剩农产品销往中国,比如稻米、小麦、棉花等,几乎霸占了整个中国市场。

不仅如此还采用跌价销售的办法,中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大大减少,也就造成了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严重局面。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中国农民不仅要遭受农产品跌价的损失,而且还要蒙受因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带来的损失。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市场的萎缩与金钱外流,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与货币购买力下降,进而减少一大截农户收入,而农户的支出还要逐年增加,这样就造成30年代前期农家普遍负债高的情况。

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3)

1929 -1933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农民也被迫卷入市场经济体系,农产品商品化低层次扩展,加上地租和赋税等方面的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打击,农户在经济危机中好似一叶小舟,随着世界扬起的风浪而漂泊无依,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国农民卑微的处境就是典型的例证。

2. 封建制度的长期迫害

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土地兼并的存在, 造成了土地越发集中。土地的高度集中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为了生存, 众多无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 也不得不接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不仅如此,地主凭借土地巧取豪夺, 繁重的正租、押租、预租等形式,使农民的存款所剩无几。而祥子也是众多农民中的一员,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只得背井离乡进入城中开始了自己的拉车生活。

3. 常年战乱不断

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4)

中原大战

常年战争不断,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战争需要经费开支,高额的军费摊派压得百姓翻不了身。牲畜,粮油大部分充公。让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辛。军阀的抢夺搜刮让百姓尸横遍野, 当时的状况十室九空, 所触及之处皆是凄凉。

而书中,战争使北平人心惶惶,祥子为了能多赚点钱去了危险地区,结果被要求充军,车也被抢走了。祥子生活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祥子也是众多不幸的百姓中的一员,却又仅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也体现了当时百姓们处境的艰辛。

三、 祥子背离乡村的原因分析

1.日益衰败的农村环境

“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 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这是对于祥子最初的介绍。1928 年的春天,一直到 1931 年为止。在这段时间中,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乡村经济遭受了更严重的打击。常年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又频发。

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5)

与此同时,一系列天灾人害给农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无法守土谋生的农民只得漂泊他乡。这也是导致了祥子离开家乡的原因之一。

祥子在城市过的是“只要出力气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大部分东西”这样的生活。相反回到农村,若是面对残破不堪的局面,又怎能不心生厌恶。他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人,这也是当时人们社会心理的真实缩写。所以即使在被抓走后他的想法也是“他渴想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里到底是他的家,全个的城都是他的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2.城市生活转移了农村生活的渴望

祥子是个失去了父母的孤儿,紧接着又失去了能依靠生存的几亩薄田,这样的他在农村根本呆不下去,因而被迫进入城市谋生。祥子把对失去的土地的感情全部转移到了车上。从原先的“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到现在的“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车是祥子对于失去地的情感的转移,正如农村生活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以后。祥子把对于农村的情感全部转移到了城市之上。把城市当成了自己的家。这么理解下来,着实情有可原。

民国农民一年收入(透过民国的农村经济情况)(6)

甚至在祥子看来,拥有一辆车比拥有几块土地更好。因为车可以移动,也能产出一些额外的收益,只要肯卖力气,就能获得很高的收入。祥子那时怀着对于新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坚信自己可以自食其力。因此,比起农村生活,城市生活显然更合祥子的意。祥子想获得城市的认可,拥有一辆车,也是祥子能够在城市生活的证明。

四、结语

因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压榨,封建制度的长期迫害和长年战乱,导致民国一二十年农村经济衰败,具体体现在农业生产资金匮乏和生产力短缺两方面。并由此分析出祥子背离乡村的原因,农村环境日益衰败,和祥子把对农村的感情转移到了城市上。因此祥子进城以后没有思乡之情,并非是老舍的叙述有所缺失,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河南农村经济调查》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3.《大公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