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拗救口诀图(拗句产生的三种原因)

格律诗拗救口诀图(拗句产生的三种原因)(1)

格律诗拗救口诀图(拗句产生的三种原因)(2)


拗句的产生大致有三种原因:

第一种是诗中必须用数字、地名或者人名在特定的位置上,由于这些数字、地名或者人名的字的平仄在该位置上往往不符合用字要求,但不得不用,这样就形成了拗句。比如唐代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句,就是因为诗中用了数字,而这些数字的读音不符合用律需要。再比如唐李白的《赠孟浩然》诗中“吾爱孟夫子”句,这里的“孟”字是姓,但就不符合用律需要。


第二种是排律诗为了满足对仗的需要,有时候特定位置的字就会出现拗用的问题。比如唐李白的《赠孟浩然》诗中“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句,这里的“弃”字就是为了满足对仗的需要,而用了仄声“弃”字,这个位置按照要求原本是应该用平声字的。因为下句的第三个字“卧”是动词,所以上句就用了动词“弃”字。好在“轩”字是平声字,在当句中就救拗了。


第三种就是为了整首诗读起来平仄韵律节奏美,语言美,能充分表达作者写作目的,形成整首诗的感情美的需要而在特定的位置不得不用不符合韵律的字,从而形成拗句。文字是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所以在写作时,先得考虑用字,然后再考虑用韵。如果文字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感情,不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再好的韵律都是枉然。


救拗的问题有很多版本,很多说法,综合各家的理论,并经过长期思考后,我认为的救拗方式有三种:

1

第一种救拗就是七言绝律中的三拗五救理论:就是一句七言绝律句中,第三个字拗了,用第五个字来救。

基本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句式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样就成为了拗句,需要救拗,可以将第五个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句式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救拗了,成为了拗体绝律诗的句式了。

五言绝律中相对应七言绝律的三拗五救理论就是一拗三救理论:就是一句五言绝律句中,第一个字拗了,用第三个字来救。


基本句式为: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句式变为:仄平仄仄平。

这样就成为了拗句,需要救拗,可以将第三个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句式变为: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救拗了,成为了拗体绝律诗的句式了。

这种例子很多,比如我写的七律《感相如题桥柱》中的第一句“四十五秋如骥飞”句,这是七言绝律诗,第三个字“五”原来的位置应该为平声字位置,结果这里用了仄声字,就需要救拗,所以第五个用仄声字位置的字换成了平声字“如”字来救拗,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拗体救拗绝律诗句了,整首诗成了拗体救拗绝律诗了。

再比如我的律诗《中国梦》中的句子“社会革新纲纪振”的句子,第三个“革 ”就用拗了,第五个字用平声“纲”字来救了。


2

第二种救拗就是仄仄脚的句式救拗理论,将七言绝律诗中仄仄脚的句子的第五、第六个字互换位置,也就是说第五个字拗了,用第六个字来救。

基本句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五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句式变为:仄仄平平仄仄仄。

这样也就成为了拗句,且成为了三尾仄的禁忌句子了,需要救拗,可以将第六个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句式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样就救拗了,也成为了拗体绝律诗的句式了。

五言绝律中相对应七言绝律的仄仄脚救拗理论就是一拗三救理论:就是将五言绝律诗中仄仄脚的句子的第三、第四个字互换位置,也就是说第三个字拗了,用第四个字来救。


基本句式为:平平平仄仄。

第三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句式变为:平平仄仄仄。

这样也就成为了拗句,且成为了三尾仄的禁忌句子了,需要救拗,可以将第四个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句式变为:平平仄平仄。

这样就救拗了,也成为了拗体绝律诗的句式了。

这种例子也很多,比如:唐李白《赠孟浩然》的句子“红颜弃轩冕”,这里的“弃”字位置本来应该是平声,但“弃”字为仄声,第四个字就用平声“轩”字来救,“轩”字位置的字本来用仄声。

再比如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的句子“怀君属秋夜”,这里的“属”字位置本来应该是平声,但“属”字为仄声,第四个字就用平声“秋”字来救,“秋”字位置的字本来用仄声。

七言绝律诗中仄仄脚的句子拗体救拗,要求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这样第五个字绝对不允许拗了,也就不能再救拗了。

五言绝律诗中仄仄脚的句子拗体救拗,要求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这样第三个字绝对不允许拗了,也就不能再救拗了。

比如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的句子“怀君属秋夜”,这里如果第一个字“怀”字是仄声字,那么第三个“属”字为仄声,就不能用,用了就成了病句,而不是拗句,也就不能救拗。第四个字平声“秋”字就没有任何救拗的意义了。

以上两种救拗方式都是当句救,当句救也叫小救拗。


3

第三种救拗方式就是七言绝律诗中五拗对句救理论。本句第五个应该用平声的字,结果用了仄声,就需要用对句第五个字来救拗。

基本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五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句式变为:平平仄仄仄平仄。

这样就成为了拗句,需要救拗,可以将对句第五个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对句句式由原来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为: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就救拗了,成为了拗体绝律诗的句式了。

由于地名、人名、数字等用字不可更改的原因,上面的七言律诗基本句式变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句; 或:平平仄仄平仄仄; 或:平平仄仄仄仄平。 等句式,都可以用:仄仄平平平仄平。 的句式来救拗,这就是大救拗,也叫隔句救。

对句救理论在五言律诗中就是:本句第三个应该用平声的字,结果用了仄声,就需要用对句第三个字来救拗。

基本句式为:仄仄平平仄。

第三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句式变为:仄仄仄平仄。

这样就成为了拗句,需要救拗,可以将对句第三个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对句句式由原来的句式:平平仄仄平。

变为:平平平仄平。

这样就救拗了,成为了拗体绝律诗的句式了。

由于地名、人名、数字等用字不可更改的原因,上面的五言律诗基本句式变为:仄仄仄仄仄; 或:仄仄平仄仄; 或:仄仄仄仄平。等句式,都可以用:平平平仄平。的句式来救拗,这也是大救拗,也叫隔句救。

当然在七言绝律诗当句救中还有种说法叫做三五互救,在五言绝律诗当句救中这种说法叫做一三互救,古人也用这种救拗方法,比如前边提到过的句子“吾爱孟夫子”,就是五言绝律诗的“三拗一救”理论,不过他的下句“风流天下闻”句,也进行了对句大拗就,这个“三拗一救”就没有意义了。

我不赞同这种理论,这有违格律诗韵律美的初衷,不妨大家按照这个原则试试,感受一下就知道了。另外,这种救拗的句式,在一首绝句中只有一句,而且可以用大拗来救拗,何必多此一举。

当然,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不妨多讨论,一定会达成共识的。

格律诗拗救口诀图(拗句产生的三种原因)(3)

格律诗拗救口诀图(拗句产生的三种原因)(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