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时回忆满满(不同年代的六一)
本报记者 苏海琴 胡旺弟 王云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六一儿时回忆满满?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一儿时回忆满满
本报记者 苏海琴 胡旺弟 王云祥
随着儿童节的到来,大人们的朋友圈被“六一”刷屏,也勾起不同年代人们的童年趣事。从五六十年代穿白布衬衣、蓝裤子到如今各种时尚童装;儿童节礼物从无到两毛钱,再到钢笔、洋娃娃、学习机、电脑……一样的六一,不一样的庆祝方式,收获着同样的童真、快乐。而在这些追忆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50后:戴红领巾很自豪
“说起儿童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白衬衣、蓝裤子,戴红领巾,开庆祝会,感觉特别自豪。”苏建军是兰州人,出生于1952年,每每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还是记忆犹新。”
苏建军回忆说,他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人。每到“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特别激动,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同学穿白衬衣,没有白衬衣的同学就只能把衣服洗干净穿上,戴上洗得泛白的红领巾,早早到校参加庆祝会。当时革命化是“六一”庆祝会的主旋律,合唱革命歌曲是每个班级必不可少的节目。最振奋人心的是每逢“六一”,学校都会给新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并且还要进行入队宣誓,“那一刻感觉自己突然长大,肩负着许多伟大的使命。”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邱高林是庆阳人,他对自己童年过“六一”儿童节印象最深的就是“约上几个玩伴,带上塑料瓶,到村边的山沟里,边抓泥鳅边唱歌,你追我赶玩到天黑才肯回家。”他说,虽然当时家里不宽裕,过儿童节没有新衣服穿,没有任何礼物,但很快乐,因为可以尽情地玩耍。
60后:紧握铅笔睡觉
记者见到刘国汉时,他正在商场给自己的孙子挑选儿童节礼物。刘国汉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候物资相对匮乏,一支几分钱的铅笔家里都买不起,大多时候我都是用被火烧剩的枝条写字。”刘国汉坦言,他的父亲虽然是庄稼人,但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两支铅笔,那是我做梦都想拥有的东西。”提起印象最深的“六一”礼物,刘国汉立刻就说,那是三年级儿童节庆祝会上学校给他的奖励,另外还有一张学习成绩优异奖状。晚上回到家他都舍不得把笔放下,生怕弄坏了,吃饭时一只手抓筷子,另一只手拿着铅笔,连睡觉都紧紧地握着。
刘国汉告诉记者,去年“六一”,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向他要礼物,思来想去给买了一盒50支装的铅笔,感觉孩子一定会喜欢。让刘国汉纳闷的是,孩子不但不喜欢,还因此哭了一鼻子。今年的儿童节,为了给孙子一个惊喜,刘国汉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转儿童商场,向年轻人请教,最终买了一个遥控直升机玩具,外加30根铅笔。
70后:赶集最为开心
就职于某企业的雷晓亮回忆说,他的童年玩具不多,也没有新衣服穿,但每天照样玩得很开心。那时最开心的就是赶集,儿童节当天,参加完学校的活动,他们就会成群结队步行8公里去赶集,即便身无分文,到了集市过过眼瘾也觉得是件幸福的事。
记得有一年“六一”,母亲给了雷晓亮3毛钱,把他乐得边跑边喊:“我有钱了,我有钱了。”到了集市上,雷晓亮请几个死党每人一个冰棍,其中一个玩伴请他们看了场电影,至今他都记忆犹新,因为当时真的很开心。
40多岁的王亚楠说起她们那个年代的小时候,心里酸酸的、甜甜的。每逢学校放假,她都要和哥哥一起去集市卖兔子贴补家用。那时赶集,对他们来说,就像过大节一样。“每次卖完兔子,我们都会逛集市,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感觉都是那么新奇。”王亚楠说,尽管每次赶集饿得肚子咕咕叫,口渴得话都不想说,但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80后:儿童节更加丰富
“舞台,演出,自编自演的节目,父母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是六一儿童节记忆最深刻的。”80后的何方说。儿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隆重举办,有时学校在校内单独办,有时会联合学区其他学校一起办,规模更大人更多。
何方说,当时学校一直都有鼓乐仪仗队,从三年级起他就一直参加,从鼓手到指挥。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儿童节,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另外一个同学编排了一个小品,代表学校参加演出,当时的名字叫《渴望》,讲的是一位农村女孩在城里做家教,偷偷藏了几本不用的旧教材被发现,原来是给自己的妹妹上学留的,当时赚足了眼泪。
“小学每年‘六一’,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会送一些礼物给我。”在何方的印象中还有一件事,至今让他难以忘却,有一年过“六一”,爷爷把他叫到跟前,把他们家祖传几代的一方砚台送给了何方,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90后:每天都像儿童节
时光荏苒,90后的童年仿佛就在昨日。在兰州某商场工作的张帆说,他们这代人是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的,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带着游山玩水,买各种玩具,每天过得很开心,都像是儿童节。
张帆是兰州皋兰县人,出生于1994年。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期待过“六一”,是因为这一天可以放下书包,不用上课,不用去补习班,也没有作业。同学们也可以各展所长,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让激情飞扬。这一天还可收到许多贵重礼物,回家还可以看电视、玩手机。
在西北师范大学上大三的曾小斌的记忆中,每逢儿童节时,他们家都要大操大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忙得不亦乐乎,买新衣、做美食、还会收到很多红包。如果“六一”适逢周末,家人还会带他去附近景点游玩。“真想再过一回‘六一’儿童节。”
00后:想睡个懒觉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们对儿童节的期盼,不再是逛公园、穿新衣、吃零食。或许是学习压力的增加,打游戏、爬山、睡懒觉成为许多00后在儿童节这天的许愿。
“如今的儿童节我只想睡个懒觉。”今年上初一的于众鸿说,小学时过“六一”挺有意义的,提前一个月老师就给他们排练节目,演出结束,父母还可陪上看场电影,去游乐场。自从上了初中,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进补习班,节假日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如今爬山也成为一种奢望。”
家住龚家湾的刘婉莹对记者说,她的女儿在幼儿园大班,为了这次“六一”节目演出,一个月前学校和家里就开始准备,两套演出服装花费250元,还不算化妆费等,“六一”当天孩子还要求看电影,吃肯德基,还要礼物,“一个儿童节至少开支500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