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

杜聿明在国军体系里应当算是一等一的战将存在,在抗战时他率领第五军和远征军与日军血战,解放战争中又担任两大剿总集团副总,其曾经在东北多次战胜过林总的东野这都足以证明他在国军内部的地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杜聿明也深受部下拥护,像廖耀湘、邱清泉、郑洞国等兵团司令官们都是他的得力部下,。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1)

国军救火队长杜聿明

但就这么厉害的将军,怎么着也是个上将吧?但实际上,杜聿明直到在1949年被我军俘虏,还一直仅仅是一个中将,要知道包括铁杆小老弟廖耀湘在内,杜聿明的很多部下可都是中将军衔,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一共有将近900名中将。

那么当时为何当时已经是东北保安司令、徐州剿总副总的“杜老总”就仅仅是一个中将军衔呢?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2)

当时国军高级将领们合影

奇怪的是国军军衔

在中原大战结束后,随着张学良的易帜已经北方军阀的归顺,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整编和改革,而老蒋最想要改的就是国军五花八门的军衔制度。于是在1934年,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老蒋在国军军衔改革以及晋升制度上也以很浓郁的日式风格对军衔制度进行调整。

国军的人事制度,由原属于军政部直属的铨叙厅(这个名字很复古和文艺)制定人事整顿及升迁办法。在人事任命管理上分为两条。一条是职务,指的就是担任官职(比如军长、师长等),而另一条是任官,是军衔(比如少将、中将)。也就是说,职务的晋升与军衔的晋升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比如“少将师长”就是官职是师长,任官(军衔)是少将。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3)

国军铨叙厅

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样,国军中每一个军官的晋升都要有一个最低年限。(日本陆大则不同,升官比陆士更快)。如果一个军官想要晋升是要有很严格的晋升制度的。一般来来说一个少尉升中尉要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将四年,少将升中将三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也就说一个军校毕业生最高是可以当到中将的,而想要成为一名中将则是需要22年时间(这和日本陆士毕业生也是一样)。理论上来说,如果按照这个晋升制度,营长是中校,国军的团长是上校,旅长是少将,师长以上是中将。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4)

老蒋的特级上将委任状

当然在和平年代这么执行没问题,但30年代的中国很么情况,抗战啊,从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一个情况,就是有的部队会火线晋升,因为减员,也会出现少尉连长,少校连长,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主角龙文章就是一个少校。

实际上在抗战中这也是一个常态,很多指挥员职务的晋升并没有按照上面的最低年限执行。比如后来国军中坚的黄埔系毕业生们,当时1925年毕业的一期黄埔生中,胡宗南、李延年、黄杰、桂永清等到了1937-1938年这两年时间都已经担任了主力军的军长。而此时距离他们毕业的时间不过才10年出头年,这个时候他们最多也就是个少将,充其量也只能担当一个少将旅长(师长)而已。

在战争年代这种当“官”的晋升,远远地滞后于“职”的晋升的怪现象已经很普遍。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5)

抗战时郑洞国才少将但却挂了中将军衔

因为是战时,所以军政部铨叙厅也管不了这么多,造成了很多将领们在升任师长和军长后,开始佩戴中将军衔,升任团长的则是直接带上上校军衔。但实际上他们的军衔并不被军政部(国防部)和国军内部认可,更不能领到的工资。

中央军如此,就不要说地方军了,这个官不配位在很多地方军阀中很常见。

比如川军的“傻儿军长”范绍增,其实也是职务军长,在铨述上也只是少将,范绍少将挂中将衔还算好的,最搞笑的是国军为了收编一些“临时工”比如土匪或者其他抗日队伍,经常会委任这些人“上校团长”,“少将旅长”等职务军衔,正如当年楚云飞招揽李云龙一样“云龙兄,我这少将副师长一直给你留着”的段子一样,压根就不是“正式编制”,这也难怪一直占便宜的老李不去,队伍打光了,还不是任人宰割,因此在战争年代,队伍才是硬道理,很多人宁愿要职务军衔也不要铨述厅的正式军衔。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6)

范绍增人事上是少将,却挂2星中将

因此综合而言国军的军衔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分真假两个之分,“真的”是参述厅任命的,“假”的是根据战时职务来,在那个遍地师长、军长的年代,将军更是多如牛毛。

中将多如牛毛

而至于杜聿明为何不能当上将,其实原因更简单,并非如网上很多人说的那样,说杜老总总是谦让,而是杜聿明压根不够资格担任。正如前面所说,国军军官的军衔,一个是按照资历由铨叙厅正式任命的“真军衔”,另一个是根据职务任命的“假军衔”杜聿明在这两个条件上都不符合。

第一,是根据资历来的。

从杜聿明的资历上毋庸置疑,黄埔一期生,在1936年升少将,到了1939年升任第五军中将军长,但这个仅仅是职务上,从人事上来看直到1945年初的时候,杜聿明才正式担任中将官职。

到了解放战争之中,杜聿是国军900多个中将中算是实打实的正规编制“中将”。别看国军中有900多号中将,但实际上很多都不是铨叙厅给颁发的,多是因为部队扩编之后的职务军衔,比如廖耀湘在1947年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时候其实不过是少将,但因为是兵团司令官所以因为职务可以挂中将,同样的还有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第五军军长熊笑三这些人。

因此杜聿明的“中将”是实打实,在这一票中将中要领先于其他人。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7)

抗战任新6军军长廖耀湘人事是骑兵上校

不过国军从“中将”到“上将”的鸿沟太大了。

想要晋升国军的上将讲究的是选升制度,说白了就是这个上将不退休或者去世,压根就没人能递补进去,所以国军没转进宝岛之前升任上将的不过才30多人。

而别看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但他同期学生这种的资历根本就不够,要知道一直稳压他的关麟征、宋希濂等人也不过才是中将军衔,同时他的老上司,一直扶持他的徐庭瑶在1949年以前也是中将,因此作为后来者短暂离开过中央军的杜聿明论资历根本没前面这几个人高,这几个人没当上将,他自然也不够资格。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8)

徐庭瑶的资历很少,也不过是中将

第二,是根据职务来的。

也就是我们说的“假军衔”,从这里来看蒋玩了一个小聪明,那就是对于中将们的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能力很强的军人,或者是掌管一方的大员,他会以中将加上将衔的名义来让他们通过职务变成名义上将(但铨叙厅的人事里面,他们本质上还是中将)。这些中将加上将有抗战时期的:张自忠、薛岳、余汉谋、张发奎等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成立了和抗战一样的战区单位:前期是绥署,后期的剿总这些人都是要上将以上军衔才能担任,而当时西北王“黄埔太子胡宗南”就是以中将加上将名正言顺的领导西北绥署,同样的还有短暂担任沪卫戍区总司令的汤恩伯,也是因为职务之便担任了中将加上将衔。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9)

抗战时的中将汤恩伯偷偷给自己加1星

而当时的杜聿明是什么职务?东北保安司令,他上面还有东北行营主任(绥署级别)熊式辉上将,徐州剿总的副司令这个职务也是中将担任,因此,无论是什么职务他最多只能到中将。所以杜聿明实际上是位卑权重的中将,想要当上将实际上很难。如果按照他这个职务能担任上将,那么早期的王耀武早在被俘前就是上将。

而有了上面资历和职务两个原因,就不难了解指挥几十万大军的杜聿明,为何会一直当中将的悲催之处了。

杜聿明为什么打不过淮海战役(杜聿明都当上了副总司令)(10)

东北胶东的卫立煌才是实打实的上将

雨田君说

在当时国军“少将满地走,中将一箩筐”的现象,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当时国军在军衔制度上混乱,在战争年代随便拉出一支人马就能当将军,指挥几百人是中将,指挥一个兵团十几万人也是中将,这也导致在作战中缺乏统一的衔接,影响其作战效率,也为后续国军在解放战争中溃败在指挥上埋下了伏笔……

— The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