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的这48小时基辛格(1971年7月的这48小时基辛格)

1971年7月的这48小时基辛格(1971年7月的这48小时基辛格)(1)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周恩来派叶剑英等人到机场迎接。基辛格访问的两个任务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

【“知道所有这一切的只有尼克松和我。”】

正如马可波罗的冒险和发现之旅,基辛格于1971年7月1日离开华盛顿,把他秘密访华的行动定名“波罗”。

基辛格先在西贡活动了3天,到曼谷停留1天。6日到达新德里,8日到伊斯兰堡。为了秘密访华,基辛格在8日的晚宴上,伪装肚子痛。……伊斯兰堡天气太热,影响了基辛格的健康,请他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至此,随行的记者早已对一连串无聊的常规访问失去兴趣,打道回府了。

9日凌晨4时,基辛格登上了叶海亚的专机,他是如此匆忙,以至于连一件干净的衬衣都没带。不过,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基辛格还是被人认出来了。

在拉瓦尔品第国际机场,伦敦《每日电讯报》驻巴基斯坦记者贝格突然发现,一个捂得严严实实的人从停在军用停机坪的一辆小轿车上下来,旋即登上巴航波音707客机,这架飞机马上滑行起飞。

这个人很像基辛格,但他不是声称得了痢疾正在疗养吗?贝格觉得事有蹊跷,随即问机场一位官员:刚起飞的巴航707飞机飞向哪儿?这个官员信口回答:中国。

惊天秘密被无意间发现,贝格马上向伦敦报社发出了一条急电——基辛格飞往中国!

值班编辑接到电报,权衡再三,不能定夺,查阅资料,发现中国政府于2月刚刚发表支持印度支那三国共同抗美的声明,终于摇了摇头,骂道:“贝格这头蠢猪,准是喝醉了!荒唐!”就随手将贝格的电稿扔进了废纸篓。

也幸好有这个糊涂的编辑,扔掉了贝格一篇能够震动世界的稿件,却无意间保护了基辛格的秘密。

【公告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动】

在北京,基辛格只有48小时,其间先后同周恩来会谈17个多小时,加上参观故宫和商谈公告,几乎没有睡觉的工夫。

基辛格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说美国准备逐渐减少驻台的军事力量。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

周恩来着重谈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阐明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特别指出:美国朋友总是喜欢强调美国的体面、尊严。只有把你们所有军事力量统统撤走,一个不剩,这就是最大的荣誉和光荣。

中美双方公布了基辛格访华的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密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公告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动。

【中方如此潇洒的态度给了我们一种心理压力】

对于这次48小时的访问,基辛格后来说——

我们很快发现东道主为我们作的时间安排非常宽松,简直叫人难以置信。

看到行程安排,我们发现除了在周恩来到达之前的这一段休息时间以外,中方还安排了4个小时让我们参观紫禁城。这样,48小时中已占去了8小时。第二天晚上周恩来不能陪我们,他要见一个朝鲜政治局成员,时间无法更改—也许不改时间是为了给我们的秘访打掩护。再去掉两个晚上16小时的睡眠时间,这两个20年来没有实际外交接触并曾兵戎相见、后来又险些再次动武的国家就只剩下不到24小时的时间可用于这第一次谈话了。

可以说,中方如此潇洒的态度给了我们一种心理压力。

基辛格还在回忆中透露,他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他同时表示,周恩来是他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

周恩来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他能以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能凭直觉猜到对方的心理活动。

【中美合作,大家都是赢家】

2007年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5周年。基辛格造访上海。

“我在美国也这样和别人说:谈到美国的历史,不过200多年;谈到中国的历史,却已是几千年。没有美国的允许,中国也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所以现在,没有美国的允许,中国也还是可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基辛格以下的发言——

他说,历史给了很多美国人这样一个印象:一个国家的强大势必导致另一个国家的衰落,中国的崛起也肯定会带来世界范围的冲突,他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这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的发展,不需要外国的援助,也不需要美国的允许。”

基辛格再次重申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我知道合作不容易,因为双方的历史文化差异极大。但中美合作,大家都是赢家;中美对抗,大家则都是输家。中国领导人采取的外交政策,还是比较谨慎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