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真品鉴别方法(元青花的七个传统鉴定方法之一)
运用传统方法,从器物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青料、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等方面,谈一些个人对元青花的鉴识见解:
1. 器型;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器型对不对?孙瀛洲先生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列举了通过器形上的差异辨别真伪的事例;冯先铭先生也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个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
现代仿品在造型上能不能达到乱真的程度?现在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据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从而使高仿品在器型上几乎可以达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型已不能完全保证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相关要素上逐鉴别。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器型上同已被现代科学证实无误的元青花器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器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千万不要仅仅因为器型上看不出问题就当真品。器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器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这就是我们要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应当具备的第一个观念。
网络配图,真假不知。
2.胎质、胎色。景德镇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C以下,窑温稍高极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瓷器的坯泥由单一的瓷石,发展成瓷石加铝含量高的高岭上的二元配方。二元配方制胎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形变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化程度都得到提高,从而能烧制出达到理想效果的瓷器。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决定了元青花的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时代征貌: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碓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
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经真空练泥,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陈腐过程即用来制瓷,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度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图4)。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发展,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做动力的水碓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方供应料。
据某作坊的一位行家朋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膩不涩的质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但绝不是玄虚之说,任何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只要多多摩挲元青花标本,体察胎质,就定能够找到感觉,明辨真伪。
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这就是我们要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应当具备的第二个观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