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

哥舒翰20万大军战败,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安史叛军的铁蹄离大唐都城长安又近了一步。

这是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九日,唐玄宗李隆基生命中黑暗的一天。

宰相杨国忠把锅甩给唐玄宗,说这十年来,不断有人跟陛下报告安禄山要造反,您就是不信,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不是我的错。他连后路都给玄宗想好了,说,咱们尽快逃离长安,去蜀地避避风头吧。

这要是年轻时的李隆基,可能就亲临前线和安史叛军搏命去了,可年逾古稀的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劲头。人年纪越大,往往越惜命。

唐玄宗听杨国忠的话,悄悄转移到长安城北边的禁苑,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备好900匹战马待命。

几天后,东方泛白,晨雾飘渺,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其他妃嫔、皇子、公主,还有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等人从禁苑的西门逃出了长安城。城里的达官贵人和老百姓到了早上才发现自己被皇帝抛弃,顿时乱作一团。

曾经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此翻开了人生的最后一页。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1)

▲年迈的唐玄宗(剧照)。

1

唐玄宗一行人出长安城,奔波了一上午,到达咸阳望贤宫,派人通报当地官员安排食宿。等半天没人出来接驾,原来地方官一听说安史叛军来势汹汹,早就跑路了。

众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停在原地一筹莫展。杨国忠偷偷给玄宗带了几个胡饼,让他先垫垫肚子,其他人却还饥肠辘辘。

此时,皇帝的大队人马吸引了一帮围观群众。玄宗放下架子问他们:“你们家有饭吗?不管粗细,只管拿来。”关中的老百姓当然希望唐室早日平叛,自己也能过上太平日子,于是箪食壶浆,献上食物。皇室成员、王公大臣饥不择食,看到老百姓送来的粗粮,争相用手抓着吃。

大家看皇帝一家都这么惨了,忍不住哭泣,唐玄宗也掩面而泣。皇帝和百姓这样抱团一起哭的场面难得一见,更罕见的是,这时来了一个叫郭从谨的老汉,他走到玄宗身边,直言不讳道:

安禄山包藏祸心,已非一日,以前有人向朝廷告其逆迹,陛下却不信,致使他阴谋得逞,陛下流离失所。我还记得宋璟为相时,每进直言,天下太平。在那之后,大臣们却忌讳直言,一味阿谀奉承,故宫外之事,陛下一概不知。我等在野之人,早就知道会有今天,但宫闱森严,无法上达天听。事不至此,我又怎能当面向陛下痛诉!

这位老人家,就靠着这一段肺腑之言被载入史书。若不是安史之乱让他与唐玄宗在咸阳相遇,玄宗恐怕永远听不到这些话,也见不到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一人之下,皆是蚍蜉,他们共同成就了一个盛世,却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唐玄宗听完郭老汉的话,惭愧地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2)

▲唐玄宗画像。

2

唐玄宗与父老乡亲告别,一路向西走,来到兴平县的马嵬驿

在这里,他失去了杨玉环。

这一番折腾,唐玄宗一行人疲惫不堪,禁军将士更是急眼了,觉得老板忒不仗义。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将一家老小留在家中,自己跟着皇帝大老远跑去蜀地,本来就不乐意。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安禄山不就是杨国忠逼反的吗?潼关失守不就是因为杨国忠催促哥舒翰盲目出战吗?

愤怒的将士们恨不得杀了杨国忠泄愤,场面逐渐失控。

禁军首领陈玄礼担任护卫多年,经验老道,深知若无法安抚将士们的情绪,将引发哗变。然而,诛杀宰相这么大件事肯定需要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支持,这里除了玄宗,平时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杨国忠本人了。

陈玄礼转念一想,不对,还有一个人——太子李亨。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3)

▲太子李亨(剧照)。

安史之乱爆发时,45岁的李亨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

二十年来,李亨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当初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前任太子李瑛遭武惠妃诬陷,与另外两个兄弟被玄宗赐死。李亨这太子之位坐得一点儿都不安稳,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对其处处打压,太子党的李适之、韦坚、王忠嗣等文臣武将被一一翦除,还要忍受父亲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胆。

唐朝的太子,实在是一个高危职业。

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更恨早已死去的李林甫,而与他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各方势力之间制衡的父亲李隆基,关系也十分微妙。

陈玄礼找到了李亨,将杀杨国忠的计划全盘托出。李亨的态度很谨慎,史书记载,“太子未决”。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陈玄礼召集将士,给杨国忠安上“谋反”的罪名,带兵将他处死。据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记载,为首的是骑士张小敬,他”先射国忠落马“,众将士才一拥而上。

杨国忠的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都死于乱兵之中,虢国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杀,自刎而死。情绪失控的将士们甚至把杨国忠大卸八块,用枪挑起他的首级,悬挂在驿站门外示众。

唐玄宗一听事态紧急,赶紧拄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将士们一动不动,杀气腾腾。

玄宗慌了,让高力士去问将士们还有何要求。将士们齐声说:“贼本尚在。”

陈玄礼替他们向玄宗解释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杨国忠因贵妃得宠而受到重用,将士们一定要将她斩草除根。

玄宗愣住了,缓缓说:“朕当自处之。”

大臣韦谔见唐玄宗犹豫不决,上前连着磕了几个头,血流满面,劝谏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唐玄宗还是不忍心,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此时,侍奉玄宗多年的高力士也说话了:“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高力士不愧是宫里的老干部,这番话切中要害。如果不杀贵妃,将士们恐怕连玄宗都不放过。

唐玄宗爱杨贵妃,但他更爱自己的生命和皇位。这一刻,他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在与杨贵妃诀别后,玄宗痛心地下令将她处死,命人用白绫将爱妃缢死在佛堂前。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写: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不是红颜祸水,这位绝代佳人象征了那个繁华的时代,她用天生丽质点缀了整个大唐帝国。遗憾的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

3

在短暂的踟躇后,唐玄宗还是选择入蜀避难。

当地老百姓将皇帝的车驾拦下来,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唐玄宗听着父老乡亲的话,沉默许久,可还是拉起辔头,往蜀道的方向渐渐远去。年轻时一代英主的影子,再也抓不住了。

玄宗走后,太子李亨也被老百姓围住,他们喊道:“我们愿率子弟跟随殿下东破贼,取长安。如果殿下也要入蜀,中原百姓还能奉谁为主?”

面对百姓的挽留,李亨起初也婉拒了,说父皇即将踏上漫漫征途,做儿子应该朝夕在他身边服侍,以尽孝道。说罢,一边流泪,一边要策马追赶玄宗。

这时,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和心腹宦官李辅国将太子的车马一把拉住,劝说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崩离析,若不顺应民心,组织平叛,哪里还有复兴的希望。等我们入蜀,贼军要是把栈道烧了,朝廷就只能困守蜀地,到时中原的大好江山就要拱手让人了。殿下还不如到西北调兵,和众将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

李亨一听,不再推辞,既然如此,我就顺应天意民心留下来。

当了近二十年太子,李亨终于摆脱父亲的阴影,就此分道扬镳。从马嵬驿的沉默,老百姓的挽留,再到身边人的劝说,这些偶然事件拼凑到一起,史书说是巧合,我们便相信吧。

唐玄宗在不远处左等右等,等到探马来报,太子被众人留下,不走了。玄宗无奈,只好继续上路。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4)

▲唐·李思训(一说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玄宗终于到达剑阁,拍拍扑通跳的小心脏,不用再担心追兵了。在此,他发布了一道制书,昭告天下,部署平叛战略。

这道制书十分关键,在此前一个月,朝野上下不知玄宗下落,唐朝在叛乱之中陷入权力真空,岌岌可危。

唐玄宗先是自责:“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这就相当于罪己诏,说会有今日之祸,都是我的责任。

之后,这道制书又宣布:“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等诸皇子也各领地方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如此部署,实际上就是自己居中节制,避免大权旁落,也防止地方将领窃取皇室权力。

可是,为时已晚。就在玄宗下诏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得到朔方军拥护,在灵武(在今宁夏)擅自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他还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

这就尴尬了,当爹的要让儿子当天下兵马元帅,儿子却要让老爹当太上皇,唐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如何是好?

可以想见,李亨的自作主张对唐玄宗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此前的制书可看出,玄宗不愿放弃皇位。他从年轻时就对权力充满欲望,在遭到姑姑太平公主掣肘后,抢先发动先天政变,夺回皇权,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一向骄傲自负,唯我独尊。对他而言,放下尊贵无比的皇权,就是放下最后一丝尊严。

可在得知李亨灵武登基的那一刻,玄宗释然了。在成都,唐玄宗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承认李亨为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听他调度,宣告自己的统治生涯结束。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后平定叛乱,维持国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

玄宗入蜀,肃宗无后顾之忧,可以放手一搏,这是唐玄宗在位做出的最后一大贡献。

4

在蜀地,唐玄宗陷入深深的忏悔和思念。

他回想起入蜀路过斜谷栈道时,细雨霏微,连绵不断,马铃声在山谷间回音缭绕,凄切哀婉,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野狐吹奏,以寄托对杨贵妃的哀思。后来他回到长安,看到杨贵妃曾经演奏的玉磬,更是睹物思人,只好命人将其藏起来。

他回想起当年辅佐他开创盛世的宰相姚崇,说:“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这就类似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哭奉孝,要是他还在,我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有几分推卸责任的意思。

他回想起专权固宠的宰相李林甫,懊悔不已,评价他:“妒贤嫉能,亦无敌也。”可当别人反问他:“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玄宗默然不语。

他回想起开元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当年安禄山违犯军令,唐玄宗不愿将他处死。张九龄断定安禄山必为后患,上奏“不宜免死”,玄宗不听。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专门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张九龄。

在长达两年的自我反省后,至德二载(757年),唐玄宗终于接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唐军收复长安!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玄宗面前,是否要回长安与儿子团聚?

唐肃宗上表请父亲还京,语气也算诚恳,说老爸您别当太上皇了,回长安当皇帝,我就回东宫当太子,以尽臣子之道。玄宗可不敢偷着乐,之前儿子一跑到灵武就擅自称帝,现在长安都收复了,反倒要交还皇位,谁信啊。

唐玄宗立马给李亨写了封回信,你把四川割给我吧,我不回家了,就在这儿养老。

之前,唐肃宗上表请太上皇复位,他的心腹重臣李泌就断定玄宗不可能东归,还要求肃宗追回此表,但使者跑太快,没追上。

唐肃宗得到玄宗回信后,只好问李泌有何补救方法。李泌说,您让我写封贺表。

李泌另写一个贺表,这次是用群臣的名义写的,就27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短短几句话,就包含三层意思:李亨称帝是百姓挽留,群臣劝进,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不给玄宗面子,这缓和了父子间的矛盾;其次,肃宗派兵夺回长安,“及今成功”,大臣们觉得他有资格当这个皇帝;最后两句是说,肃宗日夜想念玄宗,希望父亲回京颐养天年,这就是打亲情牌。

唐玄宗接到第二道贺表,心情果然大不相同,下决心离开成都,东归长安。肃宗知道后,对一旁的老铁李泌说:“此都是卿的功劳啊。”

父子俩这一来二往,都藏了不少心机,玄宗回去长安,还能过安稳日子吗?历史告诉我们,被迫放弃皇权的帝王,日子终究不会好过。

5

玄宗和他的小朝廷刚到扶风(今陕西宝鸡),肃宗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派出3000精兵迎驾。此时玄宗身边才多少人?不过才600禁军。

肃宗的3000精兵一到,将玄宗的600人全部缴械,命他们就地解散。意思是,弟兄们辛苦啦,接下来送太上皇回家的工作就交给我们了,要是不说接驾,还以为是绑架。

到了咸阳的望贤宫,这里是玄宗当年逃离长安后途径的第一站,肃宗早已在此等候。

肃宗为父亲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天下人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好戏。他让人请玄宗登上望贤宫南楼,自己脱下黄袍,换上臣子的紫袍,一路小跑到楼下,对着楼上的玄宗一阵手舞足蹈,这是朝拜礼节,叫拜舞。

玄宗一看儿子来了,赶紧下楼,父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接着,肃宗跪下来,捧着玄宗的脚,痛哭流涕,这是胡人的旧习俗,表示对他父亲的尊敬。

这时,玄宗要亲自为儿子披上黄袍,肃宗跪地不起,反复推辞。玄宗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唐肃宗做出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穿上黄袍,左右山呼万岁,响彻云霄。

时隔两年,父子终于重逢。

唐肃宗把戏做足了。之后,肃宗在正殿大摆筵席,御膳呈上来,都要先尝一口,再献给玄宗。回长安的路上,肃宗为玄宗牵马,然后作前导引路。

唐玄宗看着此番场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有人说玄宗这人没心肝,经此大难不好好悔过,还如此沾沾自喜。可这句话似乎也可理解为,玄宗有意对肃宗示好。

当昔日不可一世的雄主说出这种违心的话,足见其晚年落魄。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5)

▲唐肃宗迎接唐玄宗还朝。

6

回到长安后,唐玄宗住进了兴庆宫,唐肃宗住在大明宫,父子俩经常互相探望,有时还会在夹城相遇。玄宗生活优裕,地位崇高,看似享尽天伦之乐,实则危机重重,免不了肃宗的猜疑。

兴庆宫由玄宗原来当藩王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长庆楼就紧挨着大道。唐玄宗闲来无事登上长庆楼,全城街景历历在目,楼下过往的士民常在楼下高呼万岁。玄宗一听心里高兴,也会挥手致意,甚至摆下酒席,请老百姓到宫中一聚。

平时到兴庆宫走动的人,除了公主、内侍、宫女和梨园子弟,就是玄宗的亲信陈玄礼与高力士。玄宗还曾设宴招待将军郭英乂、王铣等人,并予丰厚的赏赐。剑南道的官员过去两年曾与玄宗共度患难,每次进京奏事,也会到兴庆宫看望玄宗。

唐玄宗整日与外人来往,实际上已对肃宗形成威胁。你都退休了,还和朝中官员交往甚密,意欲何为啊?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6)

▲长安华灯初上(剧照)。

肃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放心。这时,宦官李辅国就对肃宗进言,太上皇结交外人,陈玄礼、高力士更是日夜图谋不轨,对陛下不利,不可不防啊。

言外之意,就是要提防唐玄宗复辟。

李辅国与唐玄宗早就有过节,他出身闲厩马家小儿,相貌奇丑无比,本是高力士的手下,不得重用,被打发到太子宫中。后来,他扶持李亨上位有功,又是新君心腹,就此青云直上,早想对轻视自己的玄宗一党展开清算。

李辅国是唐朝的一大祸害,宦官掌握兵权,左右朝政正是自他开始。这么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正好可以帮皇帝干脏活。

李辅国向肃宗建议,兴庆宫建在市井之中,宫墙低矮,不适合太上皇居住,不如请他老人家到太极宫居住,那里深宫大院,戒备森严,又可杜绝小人蛊惑,岂不两全其美。

太极宫与兴庆宫的情况可谓天壤之别。太极宫位于大内之中,北面是禁苑,南面是朝廷办公场所,东面是太子的东宫,西面是宫女住的掖庭宫,几乎与世隔绝,玄宗到那儿表面上备受优待,实际上如同软禁。

唐肃宗什么反应呢?史书说,“上不听”,也就是犹豫不决。

李辅国在宫中多年,知道上司不明说,不代表不同意。他先出手试探肃宗的真实意图,假托敕令,命人从兴庆宫取走290匹马。

马是战略物资,打仗必备,当然不能放心交给玄宗。兴庆宫本来有300匹马,一下子就剩下10匹,唐玄宗看着空荡荡的马厩,无可奈何地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唐肃宗对李辅国越权的举措,没有任何表示,基本上已是默许。李辅国见状,更加胆大妄为。有皇帝撑腰,这事儿就好办了。

上元元年(760年),李辅国派人到兴庆宫传话,说肃宗请玄宗到太极宫游玩。玄宗不敢拒绝,随李辅国走到睿武门,突然出现500名持刀的骑手,拦住去路。

玄宗大惊失色,李辅国这才傲慢地说:“皇帝认为兴庆宫地势低洼狭窄,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经过马嵬之变,玄宗对兵变都有心理阴影了,吓得差点儿从马上摔下来。

太上皇竟被如此欺凌,危急关头,一旁的高力士赶紧上前扶住玄宗,痛斥道:“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何得无礼!”之后又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诰命,对眼前500名骑兵表示宣慰:“诸将士各好在!”

众将士这才以为太上皇余威尚在,不敢轻易得罪,纷纷收刀叩拜。高力士知道事情无法挽回,眼下只能先保玄宗安全,于是饬令李辅国与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虽不情愿,但也不敢太过放肆,只好和老上司拉起缰绳,护送玄宗进入太极宫。

等到李辅国带兵退出后,玄宗对高力士感激地说:“若不是将军,我就要成刀下鬼了。”

从此,唐玄宗被软禁到太极宫,彻底与外面的世界失去联系,多年来陪伴在身边的旧臣,也被肃宗尽数清退。曾经的禁军首领陈玄礼被勒令退休,多年随侍在侧的高力士被贬巫州(今湖南怀化市)。

太极宫中,只有肃宗安排的百余名宫女负责洒扫,几十名老弱残兵负责护卫。

一向仗义执言的颜真卿代表百官上表,问候玄宗的起居情况,立马被撤去刑部侍郎的职务,贬为蓬州长史。

晚年孤独的玄宗,没有权力,没有爱情,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自由,只剩下虚弱不堪的身体,如风前残烛,桑榆暮景。

7

端午节到了,唐肃宗与子孙相聚,大明宫中其乐融融,唯独缺了年老的玄宗。此时的肃宗身体欠佳,已许久未去太极宫看望父亲。

肃宗怀抱年幼的小公主,怕人笑他只好与儿女嬉闹,对奉诏进宫的名士说:“朕深爱此女,卿不要见怪。”

那人接过肃宗的话,说:“太上皇想见陛下,就像陛下怜爱公主一样啊。”

肃宗听了,若有所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唐玄宗的盛衰变迁(再见盛唐唐玄宗的最后6年)(7)

▲唐肃宗画像。

宝应元年(762年),在被软禁在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含恨去世。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沉迷于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

这位盛唐天子,自从六年前离开长安后一蹶不振,更是在失去权力后仿佛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在孤寂中走向人生的终局。

就在唐玄宗去世13天后,唐肃宗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遵照祖父遗愿,将他安葬于泰陵。当年与唐玄宗一同开创盛世的文臣武将早已随风消逝,最终陪葬泰陵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高力士。

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归。他走到半路,听闻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

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那鼎盛的大唐,却已恍如隔世,一去不复返。

参考文献: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版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剑敏:《大唐玄宗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