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5章最好的解读(道德经问答第5章)

本章竹简本有一个奇怪现象,为什么只抄录了中间两句“天地之间,其犹囚雚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而省略了前面两句和最后一句?合理的推断,是摘抄者对前两句百思不得其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仁指仁爱,何以“天地不仁”?何以“圣人不仁”?既然做不出合理的解释,摘抄者干脆删去这部分。我们考古发现的战国简不是为传授而完整抄写的,而是为了自己学习和运用,理解多少就抄多少,把不理解的删去不抄也算不得不严谨。倒是后来的传授者表现出了非常不严谨,像魏晋的王弼,解不通的可以存疑,但他采取的是修改文字或变通字义,甚至改变章节的主题,这在整部《道德经》中不是个例,而是大量存在,每章都存在。

文 | 杨吉德

王弼对“天地不仁”的解释是:“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把仁释为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苏辙解道:“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把不仁释为无私,仁为私爱。

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著述看,有很多“仁”字的表述,“仁”还是儒家五常之一,如《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孟子》:“施仁政于民”;“仁者无敌”。这些“仁”都是博爱之意,没有造立施化、偏爱之说。王弼这种自圆其说成学问的文风遗传后世,成为学术界缺乏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且愈演愈烈,故有必要对传统训诂学加以反思。

本章前期已按王弼本予以注解,现以竹简本和帛书本重新注释。

道德经第55章最好的解读(道德经问答第5章)(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问:“仁”是人和人之间爱的体现,为什么讲“天地不仁”呢?

答: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然不能随意对天地加以主观评判。我们首先要对本章“天”、“地”的概念有一个清晰认识,才能知道“仁”表达的什么意思。《道德经》是按顺序对《周易》卦进行阐发,第二章谈的是《乾》卦,第三章、第四章谈的是《坤》卦,本章是综合《乾》《坤》两卦谈的。《乾》卦由两个天卦组成,六爻全阳,代表善美,也代表统治者,属阳性集团;《坤》卦由两个地卦组成,六爻全阴,也代表民众,属阴性集团。把《乾》卦和《坤》卦放在一起,称之为“天地”,天地间发生的物和事为“万物”。《乾》纯阳,《坤》纯阴,阴阳两种势力不相兼容,互相攻伐,即为“天地不仁”。实质上老子是用“天”、“地”代指阴阳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周易》与《道德经》的干枝关系,就无法理解对天地的描述。

一般认为“天地不仁”为天地没有偏爱,其实不是这样,天地为虚,阴阳为实,阴阳融合才能生发万物,阴阳对立就会残杀万物。大至世界格局的分化对立,小至圈子文化、拉帮结派,最容易排斥异己,都是阴阳不融的产物。故自古以来朝政就有“君子不党”的告诫。

问:一般将“刍狗”解为祭祀用的草狗,是不是过于勉强?

答:把“刍狗”认为是草狗确实不妥,国君祭祀神祗还用草扎的狗吗?其实刍狗的本义就是小狗,没必要再作他解。人们常说:狗不嫌家贫。狗从小生长在谁家就忠实于谁,“刍狗”只是作为一种品性的参照。互相对立的双方都像养小狗一样要求手下的人忠实于自己,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势力大了才有取胜的把握。老子虽然批判这种没有仁爱的思想,但也肯定了这样做的合理性,因为即使天地“不仁”,也是天地,不符合道德却符合自然。

道德经第55章最好的解读(道德经问答第5章)(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问:“圣人”指谁呢?

答:凡《道德经》中的圣人都是开万世基业的统治者,像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圣人都是受万世景仰,被歌功颂德,为什么还“圣人不仁”呢?盖因在创建国家时,都是通过战争夺取政权,实现了改朝换代,而百姓自然成了为他们效力的工具。一将功成万骨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即是像养小狗一样忠心为主,并非出自仁爱之心,此为圣人的不仁之处。圣人所作的一切都被世人传颂,从正面看是创建伟业,从反面看可能就是不仁了。后世之人和当世之人的体验是不同的,为什么许多人崇拜秦始皇、成吉思汗,盖因看重的是他们的至功伟业,而当世人看到的多是累累白骨。

天地之间,其犹囚雚(竹雚)与?

问:简本为“囚雚”;帛书本、王弼本都写为:“橐tuo籥yue”,橐籥指风箱,理解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答:简本基本可认定是原版文字的摘抄,是毋庸置疑的。“囚”字争议比较大,学界大致倾向于中间的“人”为“乇”,认为应该训为“橐”,指皮囊。崔仁义则隸定为“囚”,我赞成崔的观点,应该释为“囚”,是人被困在其中。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囚笼,人们被困于其中而挣脱不出自己的宿命。

“雚(上竹下雚)”字可释为囚笼的笼。《康熙字典》:“集韵:竹杼也。”为织布机上的梭子。分析字的结构,竹子头,两个口;下面是隹,代表鸟。原义显然指用竹子做的鸟笼,“竹杼”恐为引申义。为什么不直接写“笼”呢?是因为本章意在阐发《乾》《坤》卦义,《乾》卦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坤》卦有“龙战于野”,两卦都有“龙”,如果用“笼”字,笼中有龙,容易与爻辞含义混淆,故用“雚(竹雚)”表示笼子。

另外,《坤》卦:“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括囊”指扎住的大口袋,与“囚雚”义近,虽然“橐龠”为皮囊,但和“括囊”所表述的意义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道德经第55章最好的解读(道德经问答第5章)(3)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问:这句话的主体是谁?

答:按照传统注释,是指由橐龠运动所引发的风动。但我认为既然《道德经》是对《周易》的阐发,还是应该从《乾》《坤》卦中找依据。上句“天地之间其犹囚雚与?”是对《坤》卦中间之爻“六四括囊,无咎无誉。”的阐发,作为民众永远脱离不开自己的囚笼;本句与《乾》卦中间之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有关联,指困龙跃出深渊,欲大展宏图。作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只要有愿望,终能脱困而出。

“虚”是静观其变,置身事外。“屈”是潜水之龙,“不屈”是不甘永远做潜龙。“动”是择机而动。“愈出”是产生出山的愿望。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问:王弼本为:“多数穷,不如守中。”“言”是自己说,多解为政令;“闻”是听别人说。言和闻哪一个为准呢?

答:王弼本改于帛书乙本,乙本改于甲本,甲本改于简本,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修改途径,从所有文字的差异上可以验证这个规律。简本有者按简本解之;简本缺省而甲本有者,按甲本解之,这是学习《道德经》的求真之法。“闻”是听;“数”通速,也可以解为多次。前面两句,都是指阴阳困局中的人,一个是没有人生前途,消极处世;一个是欲展鸿鹄之志,思想励志。当你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来到多彩的世界,容易被听闻的各种理论所迷惑,而过早地消耗掉自己的意志,故言“多闻数穷”。就像一个在校学生,仅仅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评判复杂的社会现实,就容易走入死胡同,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知识需要反刍,反刍才有主见,有主见才能创新。

纯阴和纯阳是两种极端势力,“不若守于中”讲自己不要像刍狗一样盲目地忠实于某一种势力,而应当立足于阴阳之中,宁可错失机会,也不能在极端环境中草率做出判断。

今译

乾天坤地,极阳极阴。两种力量互相博弈,却把万事万物像小狗一样对待,成为自己的专用工具。

创建大业的国君,从不怜悯百姓的生命,就像养小狗一样要求忠实于自己。

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民众就像困在笼子中的鸟,挣脱不出自己的宿命。

有才能、有见识的人,虚静而不屈从现有命运,善于择机而准备出山。

依靠过多的听闻而缺乏实践的人,往往导致处处碰壁。对前途迷茫,不如继续坚守不变的原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