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姓氏没列入百家姓(为什么现在只有姓没有氏)
我国有着历史渊源的姓氏文化,从周朝开始的姓氏文化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并且深深地影响到周边儒家文化圈,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姓氏众多,紧密的联系了同姓的各个宗族,每年祭祀祭祖,各个同姓之人都会参与,共同祭祀自己的祖先,可以说姓氏是宗族文化的纽带。
姓氏墙
不过现在姓氏文化中,只有姓,而没有氏,要知道古代姓氏是两个概念,比如嬴政是嬴姓赵氏,屈原是芈姓屈氏等等,但是现在都已经没有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只有姓,没有氏呢?姓氏是如何从分离到合二为一的呢?
祭祀大典
姓的作用姓的出现众说纷,最早出现于母系社会的时候,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而现在的姓也体现了“女生”这个母系社会的标志,氏晚于姓,来自于父系社会,为了区分部落才有了氏,比如有熊氏之类的,最具代表性的姓氏就是黄帝,他姓姬,轩辕氏。
轩辕黄帝
大部分认为所谓的“姓”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指始祖的出生,后世繁衍百代,后面的姓是不能变的,防止同族结婚的作用,在《礼记·大传》中记载:“系之以姓而弗别”,“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这里面就说了姓之所以是不能变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后世近亲结婚,从周朝开始,老祖宗就明白了近亲不能结婚的道理,后世的优生优育也说明了近亲不能结婚的科学依据。
因此姓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近亲结婚,古代人口数量不多,万一大家结婚后不知道自己三代居然是同姓,一旦结婚,生下的孩子大概率畸形,西班牙哈布斯堡就是典型的近亲结婚的家族。
哈布斯堡典型的下巴
姓的来源姓早些年出现比较随意,以住在那边就以当地为姓,比如周人祖先住在姬水边,后人都以姬为姓,当然姓的来源还有其他的途径。
姬发
到了周朝之后,姓主要靠天子赏赐,赐姓的原则多样,其中有“因生以赐姓”,所谓因生就是因为其祖先得孕的方式得姓,比如商朝姓子,就因为商朝的先祖契因母吞燕子(卵)而生契,因此商人都是姓子;其次就是“因其祖所生之地而得姓”,比如舜帝出生在妫汭,舜帝的后人陈国国君被周天子赐以妫为姓等等,多种多样得姓出现构成了如今得姓氏文化。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燕子
氏的出现氏的出现还是来自于周天子的赏赐,大部分都是以诸侯的领地或者分封地为氏,这就是所谓的“胙之土而命之氏”,比如舜帝后人以妫为姓,被封在陈地,因此以陈为氏,所以陈国国君都是妫姓陈氏,郑国是周王室分封的,但封在郑地,所以郑国国君是姬姓郑氏。
周天子可以赐姓和氏,但是诸侯却不可以,因此在诸侯这个级别的时候只能赐氏,氏都是以父亲或者祖父的字或者谥号为氏,比如以祖父的名字为氏的比如郑国公子去疾,字子良,子良的孙子以良为氏,名为良宵,比如鲁国的公族无骇,字展,后人就以展为氏,当然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比如卫国的子叔、公孟、宋国的石氏等等。
春秋时期的国名成为后人很多姓的来源
除此之外谥号得氏得比较少,最著名得就是庄氏,其氏得来源就来自于楚庄王得谥号“庄”,因此如果现在姓庄得如果祖上没有改姓得话,大概率是楚庄王的后裔。
至于另外一个氏公孙,这也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氏的来源最主要就是诸侯公族,比如父亲是该诸侯国的公子,但是自己这一脉没有继承的资格,那么后人就会以公孙为氏,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公族的孙子。
氏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氏的出现还有其他来源,比如官名或者邑名等等。
以官为氏:有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司城氏、中行氏、上官氏、太史氏等等
以邑名为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会在国内进行再次分封,卿和大夫被分封的土地被称为采邑,这些公卿和大夫的后人就以采邑为氏,比如有晋国的韩氏、赵氏、魏氏等等、楚国的叶氏、屈氏、项氏等等。
晋国各氏
以居住地为氏: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公族大夫们住在东郭、南郭、西郭以及北郭,后人便以此为氏,郑国的大夫住在西门,西门氏作为后人的氏,鲁国的公子住在东门,以东门为氏。
以兄弟顺序为氏:最主要的就是伯仲叔季,这些也成为氏的来源。
以职业为氏:常见的以职业为氏的有巫、卜、陶、屠等等。
姓氏的合体春秋时期,姓和氏都是贵族才有的,平民百姓只有字,到了战国时期,庶族崛起,没有姓和氏的人纷纷以国为姓,但是没有氏,因此战国时期只有贵族有姓和氏,庶族只有姓,而这个姓还是基本来自于诸侯国名,换言之,庶族的姓就是氏,毕竟国名和氏本来就是一体的,从此,姓氏姓氏,开始合体。
嬴政
氏的消亡总体来说姓和氏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姓只有天子赏赐,其作用就是防止近亲结婚,氏主要是诸侯赏赐,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宗法制的制度下区分嫡庶之别,分出贵贱的作用。
虽然姓氏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合一了,之所以是这样就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废除分封制,行郡县制,废除了原先六国的贵族身份,原先的贵族和平民没有高低之分,这让原先区分高低的姓氏体系开始逐渐被废弃,后人就开始以氏为姓,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直接不区分姓氏,直接混在一起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