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法史是不是伪造的(欧洲的历法和几何原本)

西方历法史是不是伪造的(欧洲的历法和几何原本)(1)

本文摘自《梵D冈‬耶会顺着《旧约》神统伪造西方文明史(上篇)》

原作者:jiasx

………

难道欧几里得几何,以及高数微积分也是西方伪造的?这也可以从欧氏几何来说起了。本人刚好从事的是测量测绘工作,或者说,这是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工作以后的第一个岗位。测量是个冷门学科,十年测量无人问,一朝测错天下知,刷快手经常刷到盾构机出隧道进接收井的视频,下边必有评论调侃测量员说是不是从塔吊上放下来,是快放还是慢放,就是这个岗。

这些虽然是题外话,但是绝对与平面几何、球坐标、微积分、行星三大定律有关系。

回到欧氏几何。欧氏几何一开始规定了六条公理,然后从六条公理出发推导出所有的定理定律,而立体几何、微积分都建基于此。那么好了,我们初学欧氏几何,都会有个疑问,为啥这六条公理一定正确呢?这六条公理为什么没有推导过程来证明正确呢?你们的老师怎么回答的?能怎么回答?回答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是不是?

说到这里,估计就有聪明点的要说了,这是因为我们地球上的自然规律就是如此,不需要推导不需要证明,符合自然法则就必然正确;逻辑可以自洽。

欧几里得可以自创一套平行宇宙的法则,只要自洽就好。犹如现在的网络修仙小说中自创的小宇宙或者鬼域,你可以自己规定它里边的法则,只要自洽就好。依据欧氏几何六条公理之外的所有定理定律,都可以视为逻辑自洽,但是唯独这六条公理,如果真是欧几里得空想出来的,而且跟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法则刚好相符。这种巧合,跟放一只猴子在键盘前随心所欲敲击但结果却敲出一句人话的概率相同,——这只能是掩盖真实来源的说法。如果是我,依据我多年测量的经验,我才不管什么XX公理定理,我只管我的测算结果与现实地形相符就行了,这是最大的证明。

人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去空想的,这不符合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需求,理论哪怕完美自洽,跟现实世界不相符,都是无用功。那么欧氏几何六条公理,只能从现实世界中总结归纳,去认知,而不是凭空想象,与自然规律相符自然就不需要证明。因为自然如此;而凭空去想象几条公理,这是不符合人类行为规律的,凭空想象出来的公理与自然规律相符,这是撒谎,这是比发现外星人光临还小的概率事件。而如果自己臆想出来的法则与自然不相符,通常会被归结为认知障碍,是属于精神病的一种。

现在切入正题,搞测量测绘,恰恰需要精通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精通平面坐标,还要精通球坐标,天天跟坐标系打交道,有大学教授身份的人说,中国不可能有几何,因为中国都没产生直角坐标系。

唉,我这个搞测量的不能苟同啊。我们搞测量的用的‬坐标系,叫做平面大地坐标系,首先要确定正北,然后知道了北,在转九十度找到东南西就构成了直角坐标系。那么不仅中国古代有这个东南西北坐标系,中国自古就有的日圭日晷,底座上就带有东西南北直角坐标系。反而如果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大地测量直角坐标,因为找不到南在哪里。

那么如果没有指南针,大地测量坐标系能够建立吗?不能。

你不能去看太阳先定下东,然后再去定另外三个方位,因为太阳每时每刻,每一天的位置,都在改变,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清晨,太阳偏向南方的角度都不同,每一刻都在移动,每一个纬度,看到太阳升起的位置的指向都是不同的,你没法根据太阳升起的那个方位来确定东方。所以,只能依靠指南针。

所以,不是中国古代没有直角坐标系,而是没有指南针,就无法建立大地测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国古代依据指南针确定平面直角测绘坐标系,最开始是应用在日圭上,今天所有的中国教科书,都不会告诉你日圭的用途用法,我也是自己一步步黑暗中推测出来的。所谓风水堪舆术,自从民国初年,就被污蔑为封建迷信,要被打倒的,一直到今天。

但是不要紧,我是搞测量的,我知道风水罗盘怎么用,日圭就是一个大号的,固定在固定地点,最好是高台上,周边没有遮挡物的风水罗盘,日晷可以看作小号的日圭。它们都是要以立柱为圆心,刻画东南西北刻度的,所谓太极分两仪,一个混沌的圆,首先根据东西是要分阴阳的。

因为我们地处北半球,日圭立柱的影子永远在北方,而不会跑到南方,所以北为阴,南为阳,两仪分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个象限分不出来,然后四象分八卦,易经八卦都代表八个方位角,八卦继续二分,分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个方位,然后继续二分,取一年365天的整数以及四六的公倍数360为等分,360也是天干地支十、十二公倍数,也是六十甲子的整倍数。一个风水罗盘,是可以同时测量方位角,还能计时的,这就是为什么圆周要分成360度的原因,就是跟西方的一个星期七天的7曜天一点关系没有。这个七天周期,根本没有对应任何天体运行周期,也没有对应角度分划的规定,完全跟公元纪年法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任何天体的运行周期。

日圭刻画好直角坐标以及刻度,就可以记录一年当中每一天每一刻的日影的位置,年复一年的记录,就可以知道冬至夏至,根据日影的位置可以记录时间,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时候,就叫表,中国古代圭表并称,我们现在的时间体系,计时体系,就是这样来的。

根据太阳周期记录年,根据月亮周期记录月,根据圭表日影记录时刻,这就是表的来源。计时体系,也叫历法,中国的历法,实际上就是通过立圭表观测日影制定的,而仅仅在一个地方立日圭,可以知道太阳运行周期,比如今年的某一刻它的日影最短,明年也是,后年也是,就可以知道这一天叫做夏至,日影最长,就是冬至。

但是如果在不同纬度都立一个日圭,比如说在安阳立一个,假设立柱高度相同,又在会稽山立一个,日影长度就不同了。那么如果知道都是同一个太阳射下来的光,(后羿射日早就射的只有一个太阳了嘛),那么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必须两者纬度相差很大,才能看出来同样是正午,同样是日影最短的正午时间,同样的立柱高度,日影长度不同。正是白皮撒谎说,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古希腊数学家,通过观察井里边的日影,计算出来地球半径。这是不可能的胡说八道,不对好吧?仅仅靠一座井,是无论如何算不出来的。而是至少要两座井,而且两座井之间的距离,方位角都要清楚,而且两座井的距离还必须足够远,那么知道两座井的距离,知道两座井连线的方位角,这都需要指南针好吧?

而且以整个亚历山大里亚所在的埃及的地理范围,这个南北的纬度差太小,距离太近,近到太阳光对不同纬度日影的长度差异无法测量好吧?这不是埃及亚历山大里亚那个范围能观察到的。

上边讨论我们说的结论就是,没有指南针,确定历法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搞地理测绘了。

如果我们把在圆心立有立柱,周围刻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表示的日圭缩小,缩小到可以手持,并且在立柱上放一个指南针,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标准的风水罗盘,更是一个罗盘加经纬仪。它是直接可以拿来进行地理测绘的。我们现在用的经纬仪,实际上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屁用没有,是搞不清楚东南西北,自己假定坐标系也是可以的。但是无法跟别人的测绘结果拼接归化到一起的。

有位在百度名字叫做“冷炮历史”的发文说,康熙的那副带经纬度方格网标线的堪舆全图,是几个欧洲传教士绘制的。我想说,你这是不懂测量测绘才敢说的话。

那副地图几乎涵盖了东半球,不仅仅是没有指南针加经纬仪无法测绘,仅仅是布设坐标控制网,都不是从清朝入关开始就能完成的工作。那是宋朝甚至更早就要开始着手,组织大量测量人员,先布设坐标控制网,再细部测量。就算是今天,用GPS只管跑杆,我说跑杆高测量测绘的懂,几个人花费一生的时间,它给那副地图所测绘的地方跑不完,而且大范围的地图,不是几个人去测,而是很多人各测一块,然后归化到同一张图上。

所以,第一没有指南针,想都不要想搞地理测绘。没有地理测绘,天文观测也无法精确到知道太阳、行星轨道,这是要把日圭组网,同时建立球体坐标系,把地球扩展位天球,然后推算太阳地球月亮轨道,用来指定历法指导农耕的,这是离不开地理测绘的。

没有指南针,初始就不可能。而中国上古就有日圭,有日圭还必须有指南针,有指南针才有风水罗盘,风水罗盘就可以让人数众多的测量人员同时进行测绘。保证坐标系相同,方位角相同,才有归化到同一张图上的可能。 所以,康熙堪舆全图,不可能是几个传教士能够绘制出来的。 地图测绘是测绘一体,谁测谁绘,会测才会绘,不会测,绘个鸡毛?

那么大面积,都必须跑杆跑到,那就不是几个传教士终其一生,哪怕仅仅建立坐标控制网,都完不成的工作。那幅图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时候绘制的。

因为满清一朝,都没有去过南洋,最多绘制中国本土,那幅图还包括了南洋,几乎包含了整个东半球,只有明朝朱棣派人郑和去过。 那么再从地理测绘谈到观星,观星,确定太阳、月亮轨道,地球半径,是需要地理测绘的。地理测绘又离不开指南针,离不开风水罗盘也就是经纬仪。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有一个部门是谁都不敢取消的,那就是钦天监。

钦天监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我们进行农耕,是必须要掌握农时的,那么知道节气非常重要,节气又是根据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运动高度相关,那么中国古代指定历法的工作就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我们的农耕需求催生的必须的工作。而历法的指定,离不开对太阳运动轨迹的观测,离不开地理测绘,最终是建立在那个小小的指南针的基础上,没有它,一切无从谈起。

————

而指南针是什么时候传入欧洲的呢?12世纪!

西方历法史是不是伪造的(欧洲的历法和几何原本)(2)

西方历法史是不是伪造的(欧洲的历法和几何原本)(3)

换言之,欧洲的历法和《几何原本》,能早于12世纪前诞生吗?堪舆全图能‬是‬几个传教士‬测出来‬的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