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皇帝住哪个殿(大明宫的官员是怎样上朝的)
唐代官员怎样上朝?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作为大明宫朝政区的三大正殿,都与朝会活动有关。那么,唐代官员怎样上朝?
朝堂为百官候朝之处,两省(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在朝见皇帝之前,分别集合于东、西朝堂,然后由御史引导,按规定的次序入朝。有时太子或宰相也在朝堂会见百官。
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京城内百官早朝的情况有大量记述和描绘,其中著名的有诗人张籍的《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诗云:“鼓声初动未闻鸡,赢马街中踏冻泥。烛暗有时冲石柱,雪深无处认沙堤。”诗中写道,晨鼓刚刚响过,鸡还未叫,黎明前的长安城仍是一片漆黑时,官员们就骑着瘦马急急忙忙地走街穿巷前往大明宫了。马蹄踏在冻冰的路面上“嘚嘚”作响,在沉静的夜空传得很远。由于街灯昏暗,走得急了有时甚至会不小心碰在路边的石柱上。许多路面的积雪还很深,常常很难辨认出通往宫内朝堂的白色沙堤。
大明宫早朝的画面,让我们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唐代官员的艰辛与不易。还有,如果遇到天雨路滑、泥泞难行时,官员又是怎么上朝呢?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九月,曾颁布了一道诏令:遇到天雨路滑、泥泞难行,准许朝官停止朝参。但在军国事务紧迫的时期,为避免耽误大事,则要求必须上朝。遇到泥水很深、道路阻隔时,允许延迟三刻到朝。天晴路通,则依平常形式正常上朝,今后一律照此办理。安史之乱以后朝政日渐松弛,官员不仅逢大雨、道路难行不入朝,而且借各种名目的节假日不入朝,甚至一些官员无故不入朝也未受处罚。这些更加助长了朝纲不肃的风气。另外,一些皇帝荒淫无度,届时不朝,也是常有的现象。
大和元年(827年)六月,针对一些官员不早朝的散漫现象,文宗亦想重整朝纲,下令曰: “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但此令如一纸空文,根本无力扭转宫廷政治衰微破败的现象。总之,随着晚唐政治的腐朽,朝堂中的不景气现象也日趋严重了。
另外,自唐高宗始,朝堂院内设置登闻鼓。《唐会要》记曰: “时有抱屈人,击鼓于朝堂诉事,乃命东西廊朝堂皆置鼓。”
虽然极少有人敢到大内的朝堂上击鼓喊冤,但此鼓亦确非虚设。史料中曾记述过这样的事例:德宗时,陕州观察使卢岳之妾裴氏,因为生了儿子后受到卢妻的嫉恨,主张分居另过。卢妻不给裴氏多少财物,裴氏诉于官府,即由殿中侍御史穆赞审理这一案件,御史中延卢诏负责监办。卢诏主张对裴氏定罪,穆赞则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意处罚裴氏。卢诏及其后台宰相窦参依仗权势指责穆赞竟敢以区区小事对抗上司,马上将穆赞抓进狱中。这时,另一个侍御史杜伦猜到了宰相的心意,落井下石,诬陷穆赞受了裴氏的贿赂。穆赞被严刑拷打屈辱从招。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穆赞的弟弟穆赏冒死闯进大明宫,诣阙敲响了登闻鼓。德宗闻此,遂诏三司使重新复查这个案件,结果证明穆赞确属冤屈,于是立刻放他出狱,并任命为郴州刺史。宰相窦参因此事受到贬斥,降职为刑部郎中。后来,德宗还亲自召见了穆赞,对他很赏识,又提升他为御史中丞。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朝堂内设置登闻鼓还是多少起了一些作用的。大和九年(835年)六月,李宗闵的党徒、京兆尹杨虞卿因家人“口出妖言”而被下御史台问罪,这实际上是宦官排斥异己而蓄意制造的事件。杨虞卿的弟弟司封郎中杨汉公和儿子杨知进等8人进入大明宫朝堂,“挝登闻鼓称冤”,文宗一时不明真相而敕杨虞卿暂归私第,过后即贬其为虔州司马同正。这件事本微不足道,却成了李宗闵一党下台的导火线,为杨虞卿辩白的李宗闵被贬为处州长史,再贬为潮州司户,一批重要官员也同时被贬到京外荒僻的地方。
唐代官员上朝的艰辛之旅—大明宫的上朝路线
唐代官员的上朝路线,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笔者通过大明宫多年考古工作及一些相关考古发现(如含元殿前龙首渠、龙首渠南道路、跨龙首渠通往东两朝堂铺砖道路、望仙门内大街等的发现),并结合唐代宫廷诗词和相关文献等,尝试对大明宫南部朝政路线进行复原,以就教于方家并与读者共享。
唐代官员大明宫早朝,需五更前到达大明宫外的建福门与望仙门,等待宫门开启并进入大明宫。元和二年(807年)六月,宪宗诏令各部门根据班品在建福门外修建待漏院,于是上早朝的官员可以在进宫之前,少受些风霜之苦了。
宫门开启,众官员分别由建福门、望仙门进人大明宫。进门后有宽阔的大路一直向北,建福门内向北的道路称为“建福门内大街”,望仙门内向北的道路称为“望仙门内大街”。其中“望仙门内大街”是西安唐城队于1991年配合基建时发现并发掘。
建福门内大街与望仙门内大街北端即为东西向的唐代龙首渠及渠道南沿的东西向大道。越过东西向大道,在龙首渠上各建有御桥(又称“下马桥”或“金水桥”),其中东、西御桥向南基本与望仙门内大街和建福门内大街相对。东、西御桥向北即是通向含元殿东、西朝堂的步行砖道。
于此,早朝众官员到达并进入了含元殿前东、西朝堂。
到达朝堂后,上朝的路线又该如何?我们在唐代诗词及相关文献中得到了答案。
唐代诗人王建《宫词一百首》中云:“蓬莱正殿压金鳌,红日初生碧海涛。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殿前传点各依班,召对西来八诏蛮。上得青花龙尾道,侧身偷觑正南山。”白居易《早祭风伯,因怀李十一舍人》中亦云:“忽忆早朝日,与君趋紫庭。步登龙尾道,却望终南青。一别身向老,所思心未宁。至今想在耳,玉音尚玲玲。”
另外,《唐会要》中也记载有唐代官员含元殿前“序班”的情况,时“通乾、观象门外序班。武次于文,至宣政门,文由东门而入,武由两门而入。至阀门亦如之。其退朝,并从宣政西门而出”。
由此可知,早朝众官员到达含元殿前朝堂并在此“行立班序”,经含元殿东、两两侧的龙尾道,来到含元殿殿庭(基)东、两飞廊处的通乾、观象门,于此门外再次序班后,文武官员分东、西入通乾、观象门,一直北行至宣政门东、西两侧的日华门与月华门。在日华门和月华门内廊下序班等待。上朝时辰一到,众官员入朝拜见皇帝,朝议国事。
大明宫上朝路线示意图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大明官南部平面图绘制了官员上朝的示意路线图,结合路线图,大家可以感受下唐代官员上朝之艰辛。
唐代皇帝朝会时入“龙榻御座”的方式
据《唐会要》记载,开元时期,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先列仗卫,文武四品以下依班序立于庭,侍中内外呼应,玄宗乃缓步自两门出,升御座,朝罢,又自御座起身步入东门,然后放仗散朝。后来萧篙奏议道:宸仪肃穆,帝王的升降俯仰不应在众目睽睽之下。请备羽扇于大殿两厢,皇帝要从后宫走出来时,侍御官员要承旨索扇,待羽扇相合为屏障,皇帝才登上御座,坐定则撤开羽扇。给事中奏过无事,将要退朝时,羽扇又一次相合如初,待皇帝在羽扇后走出殿,才开扇散朝。玄宗准奏,从此以这种仪式为常朝的固定礼节。
本文转自:丝路遗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