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1)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2)

旦复旦兮。复旦在百余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名师荟萃。从他们身上,可以读到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看到钻研入微的学术作风、匠心育人的大师风范。在理想与知识的传承中,他们的精神特质为复旦精神注入时代力量。

党的二十大正在进行时,我们特邀复旦大家名师、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以深邃思想,抒时代感悟,展未来图景,体现复旦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3)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4)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材料科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立足本岗位胸怀强国大志努力奋斗,指明鼓舞人心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脚踏实地、守正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在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中努力做出高质量高水平一流工作成果。光电科学与技术涵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在空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有重大应用需求,要努力加强源头创新研究,做出贡献。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5)

陈尚君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这充分体现着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二十大前夕,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公布了“十四五”规划项目第一批名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教师主持参与的项目多达二十四项,在高校名列前茅,我本人也有五项列名,深感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重视古籍整理出版,着眼于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支持和鼓励国学研究,对弘传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重视道德人伦,促进社会和谐,都极其重要。我更关注的是中国传统学术如何追求并体现现代科学精神。从形式上,传世古籍用繁体字,写文言文,古籍整理的基本方法也很规范,即备存善本,校勘文字,记录异同,斟酌是非,且据以写成定本。但在现代文明与科技手段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墨守旧规当然很难得,但也还不够。数码时代的传统学术,应该充分利用全世界各公私收藏公布的善本文献,充分参考前人巳有的丰厚学术积累,充分利用文献资源检索和文本电脑写作带来的巨大便捷,在传统学术与古籍董理中,更加强调区分名相,梳理思想,定夺文字,确定年代,追究真相,考订作者,辨别真假,写定文本。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自己的工作比较着眼于唐一代文献的基本建设,兼涉文史,最近主要做全部唐诗的重新编定,是否能达到认定的目标,并无把握。受时代鼓舞,总在努力希望做得更好。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希望对得起祖先,能更多引领后劲的成长。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6)

陈思和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要求我们落实在具体的实际的工作中,抓好科研、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统筹和协调,达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回顾新时代的十年,我的工作岗位从中文系转到图书馆,积极推动古籍保护、大数据和智能图书馆的开发建设,都是得到新时代主旋律的鼓励和启发。现在我卸下馆长职务,担任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工作。我深深感到学校给我的任务重大:复旦大学要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领域做出成绩,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达到新的优势,离不开主动创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创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评价”指挥棒,这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积极探索。我虽已年近从心所欲,仍有信心与基地同仁一起,守正创新,加快中国自主的知识评价体系的构建,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确保教育评价、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的改革落地,而努力工作。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7)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科教工作者,我倍感振奋,也深知责任重大。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的讲话为大学的定位与发展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教育优先发展是基础、科技自立自强是目标、人才引领驱动是抓手。报告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因此高校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水平。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根基、技术发展的源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尽管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由探索仍然是科学发现的基本途径。二十大的报告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指出了发展战略,为广大的科研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指明了航向。

展望未来,中国必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础研究的强国,技术创新的强国,将为人类的重大知识创新,技术发明,和文明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8)

童兵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新闻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闻学科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加快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全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咨询,用新的理论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加快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确保新闻传播学科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不负时代重托。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9)

吴晓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两大工程”二期专家兼指导组组长

在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基本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极大地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而且不断地展现出它正在积极生成的全新内涵。从社会—历史的现实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从发展的方向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当代世界来说具有非凡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它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还在于它积极地开启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域。

就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说,作为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就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学习和把握哲学史中的优秀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唯物史观的引领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10)

复旦培养的院士(复旦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这样说)(11)

组稿:校融媒体中心

制图:贾颖月

封面摄影:任昊杰

责编:章佩林

编辑:徐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