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

6月21日是2022年夏至交节的日子。夏至一到,距离入伏也就不远了。按照历法上的说法,夏至三庚后开始数伏。数伏的说法最初起始于什么朝代的什么年份?古人在四季之外设伏和数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数伏为啥要等到夏至三庚?“夏至三庚”中的“一庚”是多少天?2022年的三伏怎么算?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1)

追溯“设伏”和“伏日”的起始年代,我们需要把时间回转到远古的春秋时期。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德公赢嘉在公元前的676年(也就是秦德公二年)对外下令,在其当朝的历法中规定并最先设立了“伏日”,同时也一并下令修建了用于在“伏日”里行伏祭所需要的伏祠。

关于“伏日祭祀”有传说认为,伏日所祭,其帝乃是炎帝,其神则为祝融。炎帝被尊为中国的太阳神,祝融被视为火神。古代先民因以为是炎帝让太阳发出了普照人间的光芒与热量,才使得民间五谷有了孕育生长的适宜条件,并让人类就此解决了吃和穿的物质来源问题。祝融因以火助人煎炒烹炸,吃得更好也更美味,所以古人才为了感谢炎帝和祝融普济关照民间百姓的功德,要选择在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来行祭纪念他们,并就此产生了“伏日祭祀”的传统习惯。

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2)

本来年有四季之分,为什么古人还要专门设立个“伏日”?四季之外古人之所以还要设伏的目的前面我们已经简要地说明了,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德公首设了“伏日”。而当初秦德公之所以要在农历的六月里设个“伏日”,其实也是为了对应农历十二月中早已经就有的“腊日”。“伏日”和“腊日”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令,想来多少应该都有那么一点点在夏收或秋收之后行祭感恩的意思。

作为现代人,要是我们用新式的想法和理解去释义“三伏”中的“伏”字,最为明显的意思不外乎就是要“隐藏起来,以躲避酷暑和盛夏”。假如从中医的角度去谈论“三伏天”里的“伏”字之意,肯定就是在指“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的“暑邪”了。因为,阳光强烈、酷暑难耐的夏日“三伏天”里,“暑邪”往往也会伺机逐渐深伏于人的体内,如果人体自身不在此时想办法去伏藏躲避盛夏酷暑的“暑邪”之气,到了秋天,火邪克金,便会伤人肺气,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感冒、咳嗽、发热等诸如此类的许多常见疾病。所以说,即便是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古人在四季之外的盛夏暑期里“设伏”,真的还是挺有必要的。

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3)

实际上,“伏”字最早是见于西周早期的金文当中的。“伏”的本意是一只狗狗趴在了人的旁边,正准备伺机伏击其目标,“伏”有引申之意为“潜藏”和“埋伏”。夏至三庚数伏中的“伏”字,特指的是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在内的“三伏天”。“三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三伏”中的“伏”字,表意为阴气在“三伏”里受阳气所迫而无奈地藏伏在了地下。

夏至三庚数伏,是历法上的规定。但这种历法上的规定也并不是古代的当权者脑子一热就随随便便地规定了下来的。古人之所以要规定“夏至三庚数伏”,也是有其充分的道理的。与每年冬至后开始的“数九”相对应,过去的古人每逢夏至后也是要开始“数九”的。冬至时数“冬九九”,夏至时数“夏九九”。尽管“夏九九”不如“冬九九”传播流行的范围广泛,但“夏九九”与“冬九九”相比起来,却是更加切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后气温上的变化特点和气候变化上的实际。

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4)

有歌谣说,“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这不仅特别适用于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西北少部分地区之外的全国大多数地方每年夏至后气温逐渐走高至极点,再由极高陆续转低而进入冬季的现实变化规律,也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夏至后的日期变化与物候转换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古籍《释名》中说,“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但古人和现代历法之所以都规定“夏至三庚数伏”,则是因为:秋在五行上属“庚辛金”,可每年夏至后由于天气都会变得炎热至极,而炎热中盛发出来的阳气必然都会迫使秋来后初生的阴气无奈地潜藏一段时间。所以,“伏”和“数伏”便都由此而生,“入伏”和“数伏”也都要打“庚日”开始了。再加上“夏九九”中的三九到五九期间,又属于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而暑气盛发前需要潜伏造势的时间又是在夏至后的二十天左右。所以,数伏起始之日也便被理所当然地规定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5)

所谓的“庚日”,其实就是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时带有天干“庚”字的日子。由于干支纪日法上的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个,所以干支纪日上每隔10天便会有一个“庚日”出现。在数伏日期的历法规定中,是将初伏的第一日确定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又将中伏开始的第一日确定为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而将末伏起始的第一日确定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如此一来,也便有了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各为10天,而中伏在不同的年份却可能会有10天或20天两种情况出现。倘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那当年的中伏即为10天。而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是有5个庚日出现时,则当年的中伏就会长达20天。

可以确定的是,2022年的“三伏天”总共要经历40天的时间。初伏始于公历的7月16日,也就是干支上的庚申日,终于公历的7月25日,也就是干支上的己卯日。中伏始于公历的7月26日,也就是干支上的庚辰日,终于公历的8月14日,也就是干支上的己亥日。末伏始于公历的8月15日,也就是干支上的庚子日,终于公历的8月24日,也就是干支上的己酉日。

夏至后到底什么时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设)(6)

2022年的“三伏天”不久就要来了,三伏时间表也已确定,你准备好迎接长达40天的伏期挑战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