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

看到“知彼解己”是要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有些疑惑不是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吗?难道是乌卡时代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都变了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要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要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

人要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

看到“知彼解己”是要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有些疑惑。不是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吗?难道是乌卡时代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都变了吗?

没变没变。是它们的使用场合和边界的不同。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是应用在商场如战场的所谓的输赢模式下,比如房产出售, 商品买卖,投标竞争等等。

而“知彼解己”是人际关系学方面的重要原则,适用在双赢模式下,比如战略合作,合同条款谈判,跨团队合作等等。

这种目的是双赢,而不是必须我多你少的场合,“知彼解己”能发挥其超强效能。

年底了,老板让你代表部门和其他经理一起给大老板做个汇报。你拿你的PPT, 给老板看,老板很快扫了一遍,啪啪啪一口气给你提了八条改进意见。

你不认同:老板,我是这么想的…, 老板眼神离开PPT对你说,你别想了,你们的情况我都了解,给老板汇报要把握住重点闪光点,照我说的做就行了,肯定出彩。

你特别希望老板能倾听你的想法,理解你的想法,再针对性地给点指导意见,这样能让你理解到老板的真正意图,保证汇报的成功。

双赢思维的前提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倾听。

在我们如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建议满天飞,耐心倾听已经成为奢求。

特别是有经验的专家,阅历丰富的老板,太喜欢给建议了,他们确信他们的经验一出绝对药到病除,何必浪费时间倾听呢。

这就是 WHY , 为什么强调倾听提问的“教练”课程,强调理解他人的“同理心”课程,史蒂芬.柯维的习惯五“知彼解己”在市场上大火的原因。

再说WHAT,什么是“知彼解己”。

来,先听听柯维说的很戳心的眼镜的故事。

假如你眼睛不太舒服,去医院看医生。你刚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于是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说:带上吧。

你满脸茫然:医生,你还没给我做检查呢。医生说:不用查了, 这副眼镜我带了十几年了,很管用。你试试。

你戴上后,一片模糊。你说:医生,不行,完全看不清。医生说,怎么可能呢,我戴的时候很好啊,你再试试。

你说:还是看不清楚。医生非常生气: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你往好处想想不成吗?真是好心没好报。

听完这个故事, 你一定觉得很戳心。医生不做检查诊断,就开始治疗。实际上病人只有相信了医生的诊断,才会相信他的治疗方案。

其实现实生活中你我都有和这个医生一样的滑稽举动,而自己全然没有察觉。开场故事中的那位老板不就是吗?在聆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达,给建议。

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

再深挖下刚才那个场景,明明你和医生两个人沟通,中间却好像多了四个人“你以为的那个他”,“他以为的那个你”,“你以为的那个你”,“他以为的那个他”,而无法理解对方。

那如何杜绝这种“两个人沟通,六个人交流”的情况呢?史蒂芬.柯维给出了妙法良药:知彼解己。就是:先知彼,再解己。

先知彼,再解己。你知道,但做不到。这就像引起很多人共鸣的那句话:知道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你只有一碗鸡汤却没有喝汤的勺。我来给你一把“喝汤的勺”_ 那就是HOW。如何知彼解己,有效倾听。

前面那位眼镜医生给我们的启迪是:要先诊断,后开方。

来,我们先对知彼解己的三大常见病多发病,逐一先诊断,后开方。

病症一:自传式回应

像文章开头的那位老板,任何讨论的话题一开始,就限制别人说话,大谈特谈自己的经验,过往的经历和价值观,对事情本身的有限了解,就轻易下结论,并一言九鼎。

“自传式回应”分四种不同症状:

症状一:“你要学文科?学文科将来没前途。”这是“价值判断”型自传式回应。没有任何探讨的余地。

症状二:“你现在的情况我都经历过,你只要这么办这么办,肯定行。”这就是“好为人师”型自传式回应。这是典型地用自己的眼镜,解决别人的视力问题。

症状三:“你这么做就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自以为是”型的自传式回应。以自己的认知妄断别人的动机。

症状四:“为什么一定要不惜代价拿这个项目,这样的成功有意义吗?“这是“追根究底”型自传式回应。用自己的价值观打破沙锅问到底。

诊断:这些都属于“自传式回应”症。是一种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阻碍自己听, 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

治疗:戒掉“自传式回应”。把“说”尽可能地变成“听”。把对方变成沟通的中心。Tobe ready to listen instead of too ready to give advice. 用听代替提建议。

病症二:仅用文字工作,耳朵,眼睛和心全部罢工。

症状:喜好邮件微信这种文字沟通联系。看到问题来了,你发一封言辞尖锐的邮件,另一个人则写了一部“小说”回敬你。然后就是邮件推来搡去,进入了情绪宣泄状态,完全偏离了解决问题的目标。

诊断: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 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

你不能双赢的原因是:你的90%的沟通功效尚未开发完成。

治疗:用耳朵听, 用眼睛看, 用心理解

科技的应用滤掉了帮助我们用来共情的语调,肢体语言和心灵的沟通。

因此重要的涉及情绪的问题解决,基于微信邮件的文字沟通是不够的,如果文字组织能力不高就更麻烦了。所以文字沟通不够,至少要通过电话沟通,仍不够,则见面沟通。

见面沟通时要学会用眼睛解读对方的肢体语言。

身体前倾,代表对你的谈话有兴趣,身体后倾,代表感到乏味。

双臂抱于胸前,代表不接纳对方。

眼神表情跟着你的内容起伏变化,代表专注。

你还需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打开人际关系的密码。

在外交交涉中,说,对某事“表示关切”或“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强硬步骤。

老板对员工说,“我不确定这是不是能实行”,其潜台词是,“这根本行不通”。

面试官说:我先跟领导商量, 你回去等会通知。那基本就代表你没戏啦。

病症三:你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听,而没有按照对方的想法在听。

这个病有三种症状:

症状一:充耳不闻, 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

症状二: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

症状三:选择性地接受,只听自己爱听的部分

诊断:无法进入被人内心,无法同理别人的病。

治疗: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要先走入别人内心,感受别人的喜怒哀乐,然后聆听。

这是一种感情投资,只有对方认同,后面再让别人理解你就容易了。这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态度, 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进入别人内心很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你可以试着区分观察和评判。如果不区分,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比如,说:你花钱大手大脚。这就是评判。如果改成,你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就是区分了观察和评判。

再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这是评判。如果改成观察的结果,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 欧文没有进一个球。听起来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这让我想起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然后你还可以试着区分感受和想法。如果你在聆听的时候能够多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你会更容易地走进别人的内心。

比如:难道这就是你的真实想法?这是想法。如果你要表达感受,你能跟我说出你的真实想法,我很高兴。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理解,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为此我们鼓励你多积累一些表达感受的词

比如表达你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词:兴奋, 喜悦, 欣喜, 兴高采烈,感激,振奋,高兴,快乐,陶醉, 欣慰,心旷神怡,平静,放松,温暖,踏实……

比如表达你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词:害怕, 担心,焦虑, 沮丧, 灰心,愤怒, 生气,不满, 震惊, 茫然, 难过,尴尬,愧疚…….

如果你试着一口气能写出30个以上表达感受的词,你就有了表达感受的初级的水平。如果你能试着写出100个,那你就达到了高级的水平。试着多练,你的移情聆听就会自然的做出来了。

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他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即使还需要,他的接受度会大幅提高。你被理解的目的就自然达到了。

这就是移情聆听,所谓的“试着把自己放到对方的鞋子里”的妙处。

“知彼解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吗?不是,知彼解己也有时间,场合和使用边界的。我们同样要有避坑法则:

1号坑:你的同事有急事需要你的建议,你需要马上给出建议。暂时不需要这个方法,因为知彼解己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2号坑:如果只是一个随意谈话,日常闲聊。就不需要这个方法。

3号坑:同理心成为你的负担。比如:过多的同理导致决策不果断,顾及人情而无法做出客观理性判断。

最后的话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 然后再寻求别人理解。

理解别人,聆听别人,既是重要的技能,更是重要的态度。

怎么做呢?

第一, 戒掉“自传式回应”。

第二, 用耳朵听, 用眼睛看, 用心理解。

第三, 移情聆听。区分观察与评判,区分感受和想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