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学习做银的地方(银手艺打造金饭碗)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东北部的麻料村,是苗族村寨,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银饰之乡”,素有“银匠之村”的美誉。

  银饰制作是麻料村的一项民族传统技艺,村里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匠人。然而,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精美的银饰常常“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单靠“打银”,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为改变捧着“银饭碗”饿肚子的状况,银匠们不得不背上行囊,加入外出打工大军。

贵州学习做银的地方(银手艺打造金饭碗)(1)

  “那些年,村寨成了‘空壳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只有春节能回来。”村民们回忆。

  2015年11月,全国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漂泊在外的麻料人开始陆续回乡,沉寂已久的苗族村寨逐渐恢复了生机。

  2016年,村里通过换届选举,党员致富能人接连走上领导岗位,村党支部能效全面提升、全面过硬。一批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带着父老乡亲、乘着政策机遇东风大展拳脚。

贵州学习做银的地方(银手艺打造金饭碗)(2)

  从荆棘小道到水泥马路,从闭塞山坳到交通要道,短短几年,麻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麻料村600年都做银饰加工,这项传统不能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国峰说,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党支部开始想办法、跑项目,大力发展银饰加工、民俗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探索“党建 旅游”组织方式发展产业。

  2018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井喷式发展,麻料村党支部紧抓机遇,组织麻料外出的银匠师傅和全体村民入股,成立麻料银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改造闲置小学成立“全国第一所银匠免费培训学校”。

贵州学习做银的地方(银手艺打造金饭碗)(3)

  “麻料村带动了14户银饰作坊和7家农家乐发展,综合旅游收入达90多万。”麻料村站上了新起点,文化资源得到盘活,在外多年的银匠纷纷“归巢”,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开展“党群创业帮带”工程、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1 1”指导帮扶、发动群众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雷山县成功撕掉“贫困”标签,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

贵州学习做银的地方(银手艺打造金饭碗)(4)

  这一年,麻料村村民潘仕学以黔东南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传承人的身份回来了,带来了成熟的商业链、时尚创新的银饰,同时回来的还有20多名在外创业的年轻人。

  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组织方式,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百匠银器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银饰制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村180多户,银匠近300人,家庭资产超千万元的1户、超百万元的50来户、超十万元的近百户。

贵州学习做银的地方(银手艺打造金饭碗)(5)

  如今,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银饰文化独特的麻料村,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因银而兴,“银”手艺打造出了麻料人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麻料村里,参天的古树依旧蓬勃,水塘里的水清可见底。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欢快地聊着、笑着。麻料村正在变化的是越过越红火的日子,不变的是那一缕缕如银饰般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乡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马红梅

编辑 孙蕙 胡岚

二审 赵昆 杨惠

三审 袁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