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瘢痕产生的小窍门(3种方法是治疗瘢痕的)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美容科 胡葵葵主任医师

经过一次痛楚的生产之后,许多通过剖腹产方式分娩的妈妈们又迎来了新的苦恼,生完孩子后的几年里,身材是差不多恢复了,但有些妈妈肚子上的那条刀疤却依旧清晰地横在那,不像一些妈妈一样,疤痕慢慢变得细且平整,颜色也很浅,而她们的疤痕却像是一条蜈蚣或是蚯蚓,显得特别扎眼,一条粗大的分割线将上面的肚皮突显得更大了,穿低腰裤时,裤头刚好卡在疤痕处,上面的肉肉便拼命往下挤,像个救生圈似的,让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为什么一开始都是一样的切口,长到后面有些却是逐渐增宽增厚了呢?

疤痕在医学上称为瘢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瘢痕是怎么形成的:皮肤一旦受到创伤,根据创伤类型的不同,愈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只是伤及表皮层时,机体以相同的细胞填补,伤后不留痕迹;另一种是已经伤及真皮层甚至是肌肉层时,由于伤口周围组织张力牵拉,机体内大量成纤维细胞聚集从而产生强韧的疤痕组织将伤口有效地连接起来,最终形成瘢痕修复。

瘢痕的增生期是在创伤后3-6个月,早期伤口周围血管增生为组织修复提供营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瘢痕的特点是红、硬、凸,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疼痛瘙痒。6个月后瘢痕进入成熟期,这时的瘢痕渐渐软化,颜色变淡。所以,理想的防瘢痕治疗应从创伤后即刻起持续3-6个月。

而剖腹产后切口瘢痕是否平整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个人体质

很多人都知道疤痕体质的人特别容易留疤,其实坊间所说的疤痕体质,在医学上并不是非常严谨。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部位长瘢痕比较严重,但是在另一个部位受伤后留疤却不太明显时,这个人也不能算是疤痕体质,很可能是跟皮肤不同部位的张力有关。

2.皮肤的状态

有些妈妈发现生第二胎时留下的瘢痕比第一胎时要丑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瘢痕的生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是会有差异的,这主要跟皮肤的状态不同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条件也没从前那么好了,皮肤弹性变差、切口处皮肤瘢痕化、皮肤血液营养条件不良等,这些都是影响瘢痕生长的因素。

减少瘢痕产生的小窍门(3种方法是治疗瘢痕的)(1)

3.皮肤张力

不知道宝妈们有没有发现,剖腹产时竖切口的瘢痕会比横切口的要明显得多,那是因为人体腹部的皮纹走向是水平的,故张力的方向也是水平的,当切口为竖立的时候,周围皮肤的横向张力过大,再加上刚生完宝宝腹部还是隆起的,于是在愈合过程中容易形成较明显的瘢痕,尤其是在竖切口下1/3的部位,就更明显了。

4.感染、异物

剖腹产切口的脂肪层往往会用可吸收的蛋白线进行缝合,但由于其吸收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出现异物反应、过敏等症状。

减少瘢痕产生的小窍门(3种方法是治疗瘢痕的)(2)

而且缝合时的手套上的滑石粉、羊水内容物、毛发等异物都可滑入使切口反复感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伤口开裂,肉芽组织过度生长,从而形成难看的增生性瘢痕甚至瘢痕疙瘩。

5.医生的缝合技术

当然,瘢痕长得好不好,也跟医生的缝合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瘢痕增生,让瘢痕长得更平整或者说几乎不长呢?

对于剖腹产的瘢痕,预防可以从三个阶段入手:

(1)产前: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以增强皮肤的弹性及健康程度。

(2)产时:最好能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皮下、真皮层内分层缝合,目前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缝合线进行皮内缝合可以有效地减轻术后瘢痕的形成。

(3)产后:定期复诊,动态观察瘢痕的生长情况,尽早进行预防瘢痕增生的相关治疗,如点阵激光、瘢痕贴、瘢痕凝胶等。

这些治疗方法能有效地预防瘢痕增生:

1.硅酮产品:

硅酮产品有很多类型,包括橡胶、液体制剂及凝胶贴片,目前主流的为硅酮凝胶和贴片,其中凝胶能在更多部位使用,非常方便,特别是对较顽皮的小朋友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目前推荐的使用方法为伤后2周开始应用,每天2次,至少持续3个月。如果使用硅酮贴片应每天坚持使用12-24小时,至少3个月。

2.加压治疗:

对剖腹产的妈妈而言,伤愈后的加压疗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压,可影响创面愈合中的胶原重构。所以,在不影响子宫恢复的情况下宝妈们可以尽早戴腹带或穿弹力衣,每天至少23小时持续3个月,能有效地预防瘢痕增生。

3.糖皮质激素治疗

如果妈妈们发现自己的剖腹产瘢痕有变红增生的趋势,并且不是在哺乳期,可以尽早尝试行糖皮质激素瘢痕内注射治疗,之后每月复查并重复注射。

减少瘢痕产生的小窍门(3种方法是治疗瘢痕的)(3)

糖皮质激素可影响创面愈合中的胶原重构及炎症反应,最终减少瘢痕的形成。然而这一方法的不足表现为注射时会出现治疗区域疼痛,皮肤萎缩、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等现象,而且治疗时间也相对较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