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最漂亮的古村落(浙江义乌最美7处古村古镇)
浙江金华,义乌。
这里,虽然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名闻于世。
却在国际化背后深藏千年乌伤风情。
如今,浓浓古韵保留在这片土地上,保留着不少依然美好而古朴的古村古镇。
一起来寻觅最美的7处义乌古村古镇,你去过几处?
1 何店村
义亭镇何店村位于义乌市南面13公里处,是一个有近三千人口的大村。自北宋开始,已有1000余年历史。明清、民国时期十分繁荣,以酿酒和烧窑致富者众多。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200多处,有19处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甚至还保存着罕见的建于元未明初的民居,比较有特色的有明中期的何氏祠堂,以及于清朝时期所建的古建筑群十八间、十六间、十四间等。何店村也早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
《何店村》一诗中写到:“面对祖上开当铺的山门堂十四间,我无从下笔;面对呼啸到眼前的龙窑,和随处可见的陶罐,我竟然无从下笔。除了这些还有将倾的危房,留守村中的老人,法严的何大祠堂,牢记的祖训,还有寒风中洗菜的奶奶,和坐在轮椅中目送我离开的老汉,所有这些看到的,铭记在心,无从下笔,我怕一写出,就会消失。”
十四间:推开斑剥的铁皮包裹着的大门,再打开槅扇门,眼前展现的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十四间古屋,其早已被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庭院十分宽敞,四周悬挂红灯笼,每扇门窗上都贴上了对联和斗方。四周展前廊带腰檐,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商人“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徽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四间规模不大,占地约340平方米,厢房左右对合,呈倒座式二层楼房四合院。南厢房辟正门,石库门结构,山墙上为五花马头墙。北厢房大额枋上刻有“庚申冬月”字样。十四间采用玻璃采光,使每个窗口每幅画各个角度尽不同。前厅、堂楼面阔五间,均为穿斗式,明间底层敞开,次间用板壁隔断。装饰雕刻有狮子绣球、凤凰牡丹、和合二仙、刘海耍钱、天官赐福等人物故事图案,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十四间原住户是一位名叫何际清(号秋元)的酿酒商,现大门左侧房间内还有酿酒设施旧址。在土地改造时原住户就将房屋交给国家政府使用,后来政府将房屋用于6户1958年岩口水库建设移民安置。
何氏祠堂:建于明朝中期,为三进五开建筑,皆由石柱支撑,梁间斗拱雕刻精细、飞檐翘起,别有洞天。宽匾提写鎏金大字:何大宗祠。正厅几块匾写着:稠川望族,承刚烈祖,同根并茂。
何店村因制陶技艺而得名,其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因村里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地形东低西高,利于建龙窑。再加上村边山上有繁茂的松树林,为制陶提供了丰富的燃料。村支书何晓先生说:“全国的龙窑都出自我们这里。”可见何店村龙窑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从龙窑烧出的生活器皿曾经卖到全国各地。在如今,高卧于义乌江边的古老陶器龙窑依然保存完好,“何店陶器厂”的门牌也是高高地悬挂在老房门边。
泉井沿着走廊敞开,这是常年涌出的井水。这种泉井在何店村老屋底下有很多,兀自地流着。以前何店几处古建筑的水系都是相连通的,村子北高南低,水进村穿户后流入中心塘再汇入了义乌江。建在诸多泉井上的是一片的古建筑,瓦连着瓦,墙牵着墙,清一色的宁静且又祥和,是看不见水的江南水墨画。
2 杜门村
东塘乡杜门村,传说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门书院而得名。 据清时修的《傅氏宗谱》记载,义乌傅姓先祖原住清河,即《水浒》中武松打虎之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义乌县令向朝廷推荐了傅藻等四位才子。洪武五年(1372年),傅藻向明太祖提交治国之策,深受明太祖称赞。洪武七年(1374年),傅藻担任翰林院编修,参加《元史》的编写工作。当时,凤阳皇亲国戚极多,很难治理。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派傅藻担任监察御史、光禄大夫,去凤阳整治。傅藻一一查清真假皇亲,写了20多首诗,回京面呈皇帝。不久,傅藻担任武昌知府、河南廉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秋季,正当傅藻官运如日中天时,他却以侍奉母亲为由,上表请求还乡尽孝。原来,当时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地位,开始杀戮开国重臣,傅藻选择了范蠡、谢安的隐居道路,及早抽身。返回义乌后,傅藻修建贞则堂,给母亲楼氏居住;又在夜珠园修建书院,把书院题名为“杜门”。后来,这个村子因此改名叫杜门村。
傅氏宗祠,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保存完好。匾额大都毁于“文革”,仅剩“尚书第”匾、“乡进士”匾、“德行可风”匾,这些都是清朝遗物,宗祠中另外几块“荡寇宁民”匾、“御史第”匾、“进士”匾、“杜门书院”匾都是1992年重修杜门书院时仿制的。
当你走进杜门书院,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书院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三进五开间,单檐硬山墙砖木结构。三级马头墙,宛如天马行空,前仰后合,二二进间穿廊相通,布局精巧,风格清雅。书院内,挂着众多匾额,“尚书第”匾、“乡进士”匾、“德行可风”匾,是清朝道光年间留下来的东西,“荡寇宁民”匾、“御史第”匾、“进士”匾、“杜门书院”匾等则是1992年重修杜门书院时仿制的。
门口有一些关于杜门家规的历史记录,可以参看一下。
“杜门”,意为闭门不出,谢绝见客。据说傅藻在创立书院后,特意在书院门口贴上“杜门”两个字,就是表示自己“一心杜门谢客,专心于学”。
3 慈溪村
此慈溪,非宁波慈溪,乃是义乌慈溪,位于赤岸镇西南,与武义交界,距赤岸镇所在地22公里。
驱车向慈溪村进发,路随峰转,原以为一个属赤岸的小村,不过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不想车子在山中穿行,几上几下,走了半个多小时。
慈溪是村名,一听名儿,便知有一条溪伴村而过。原以为山中村小,一问,才知这个掩隐在绿色树丛中的村子,有230户农家居住,700多人随慈溪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始千年。
慈溪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那叠叠层层的土屋石房,犹如乡村正月里的叠罗汉,从底下往上看一层又一层,幽静的村中石路穿插其中,曲曲折折,像一个八卦阵,初来乍到的,极容易找不到北。
漫步在慈溪村,耳边听到的都是哗哗的水声,除了这一条穿村而过,清澈透明的慈溪外,四周山上的泉水从两边八方流向村旁的沟渠,汇集到慈溪,奔向下游不足10里的武义大水库——方坑水库。老百姓平时取用山泉淘米烧饭,逢年过节更偏爱取山泉酿米酒,此酒黄中泛红,口感纯醇,劲道足,喝上一两碗,上山落田,虎虎生风。村人好客,又善饮,常常用此黄酒招待素不相识的外来采风客,畅饮几盅,分文不取。
村前屋后多竹,风枝滴翠,疏雨接风。竹多,但不卖笋,除新笋下酒请客外,笋老是竹,竹可编器,器当容物,故村民有挖笋不如留竹之说,时常有勤快人家,农闲之余,扎扫帚、编器皿,一个秋冬,便能挣上数千上万山货钱。
溪边人家的特色是勤,以懒为耻,所以此处虽非富地福地,但也家家丰足,环村走一遭,鸡鹅成群、猪羊满路,自成一番景致,逢年过节,鸡毛满地,气氛甚浓。
村人习惯早起,天刚放亮,已有村民上山下地。当阳光普照之时,便有提篮捧罐姑娘媳妇,送茶担饭上山下田,篮里少不了放瓶米酒,以慰汉子的勤劳。
村风纯朴,邻里相帮,农忙轮流扶工,偶遇农闲某户人家建造新房,更是全村老少齐上阵,担土抬石,如自家筑新居,兴奋卖力。
溪边人“本份”,山民个个显得心地善良,自给自足而悠然自得,环村穿街而过,大都房门大开,无论白天黑夜,从不需要闭门防梁上君子,更有许多陈年老宅竟然无门,游人纳闷,一问,方知,此村因路途遥远,寇贼也难以涉足,以至于村民无锁门习惯。游人可到溪边看古桥,大多古桥修建落款在光绪多少年。
4 石明堂村
在义乌市城西街道,有一个古老村落石明堂村。石明堂村位于城西街道西部,距城西街道办事处约4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的半山区村庄。
百年历史的王氏宗祠,向人们诉说着沧桑与辉煌。
石明堂村花厅已有余年历史,共有三进院落,花厅最精美的部分是东阳木雕,步入宅院,只见月梁、花枋、牛腿、门罩,到处都刻着花,雕满了画,可以用“厅堂无处不飞花”来形容。而雕刻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不仅有牛郎织女、八仙过海这些神话传说,还有《西厢记》这样的古典名著,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整个花厅就像是一本写满了故事的古书籍。
5 陇头朱村
陇头朱村位于风景秀美的义乌江畔,毗邻金东区孝顺镇,坐落在江南典型的丘陵地带。“陇”有山脊之意,陇头朱村位于龙脊山背开始下榻之地,固有陇头一称,加上祖上姓朱,因此得名陇头朱。祖先珍华公性好梅而绕居植之,故雅称“梅陇里”。自宋朝绍熙元年建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村中有三条古街老巷将建筑串联,传统古建筑占整村面积的45%,保存有“官厅”“小祠堂”“白虎门”“大厅里”等明清古建筑和“朱之锡故居遗址”“龙眼古井”“赤山寺”“三观堂”等历史遗产。因系明朝国姓,陇头朱村在明时达到鼎盛,能人辈出,村中多处明朝古建筑被准允使用皇室规格,这一特色在民间村落中少有先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陇头朱村的梅陇朱祠,2011年被列为市文保单位,当地群众说这里是帝师的故居。专家学者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此祠源自明朝“治水大王”朱之锡。
村内白虎门厅在2006年时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前后二进三开间二天井左 右厢房组成。我们从白虎门厅的一侧门口 进去, 只见里面整洁宁静, 古朴深厚, 彰显 着年代的久远。一楼正厅宽敞气派, 四排大木柱依次排列, 木柱下面垫有雕花的石础。正厅彻上明造, 梁架用冬瓜梁, 结体粗壮, 木雕简洁美观, 纹饰以花卉为主, 明代风格特征明显。虽然经过数百年, 但那种恢宏雄伟的气势依然存在。
6 尚阳村
尚阳位于赤岸镇西南,该村有一条长约800米的老街以及分布在两侧的众多古厅堂。老街中间略弯曲,首尾不能相望,巷弄纵横交错,宽窄不一,构成鱼骨架形状。古厅堂大多为清朝时建造,至今,至斯堂、承德堂等16座仍旧完好保存,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弥足珍贵。尚阳村特色民俗活动丰富,有迎花烛闹元宵、胡公殿庙会、拉线狮子舞、斗牛、竹编和元宵挂灯珠、水田迎塔龙灯等,这些民俗活动使得尚阳村乡土文化代代传承。冬天去尚阳村,既能在青砖黛瓦中体会时光的味道,也能在各类民俗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7 佛堂古镇藏于义乌市南部,佛堂镇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镇名可追到清乾隆年间。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为浙江四大古镇之一。发达的商埠经济,营造了古镇佛堂极其深厚的商业文化历史底蕴。
古佛堂历史悠久,滔滔义乌江穿域而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佛堂因佛缘而名,相传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达摩来东方传教,云游义乌双林寺时,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滥。为救被洪水围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众生。后人为纪念达摩,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句,遂名此地为佛堂,千百年来沿用至今。另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楹联。
据(嘉庆)《义乌县志》卷2第61页记载:“万善桥(义乌)县南三十公里佛堂镇。乾隆庚辰(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吴周士等倡建浮梁。”知县杨春畅在乾隆28年7月记述:“距县(义乌)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牛,交通邻邑。”从知县这篇记中足以证实在240年前佛堂已称为“镇”,且是个相当兴盛的市镇了。
老街是古时佛堂的商业中心,商业主街,也叫直街。从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与由北向南的义乌江水流形成逆向称呼。江上游为下街,江下游为上街,内含“招财进宝、肥水不外流”的寓义,街道布局名称为:“镇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东街西街各一旁;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四条横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两端。”无论主街、副街、横街或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楼木结构,都是清、民国初期的古建筑。街道两旁,挠檐木雕画廊,鳞次栉比,巷弄窄而弯曲,整体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风貌。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