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畹的四大高徒(带领辽宁书坛继古开新)

原标题:积淀深厚人文功底 培育众多后学书家(引题)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沙畹的四大高徒?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沙畹的四大高徒(带领辽宁书坛继古开新)

沙畹的四大高徒

原标题:积淀深厚人文功底 培育众多后学书家(引题)

“九畹”带领辽宁书坛继古开新(主题)

辽宁日报记者 凌鹤

提要

“九畹”书家群体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声誉后,没有留恋浮名,转而进入对书法艺术的深耕。一方面,对书法本体追古溯源潜心临习、结合时代审美和个人学养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书法教育上倾尽心力,培养、影响了大批后学书家,使辽宁书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并持续行走在扎根传统、继承创新的书法大道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临帖为基 传统为本

形成辽宁书坛学书主流

“九畹”书家群体承上启下,承与传的核心是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始终以经典为师,吸纳传统精华。老一辈书法家沈延毅、杨仁恺、霍安荣等的书学主张即是深入传统、文脉相传。“九畹”是他们的学生,亦是受到他们影响的后学,在延续传统书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九畹”之后,辽宁又涌现了以王丹、胡崇炜为代表的中青年书家群体,近年又形成了新生代书法力量,一代代辽宁书家坚持以古为师、夯实了学书根基。

“学不参透古碑帖,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九畹”在几十年的书艺探索中,执着于以临帖为基,认准了3000年书法精华,扎进其中,悟情悟理。近几年的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几位书法家临帖的执着。姚志忠每天早晨7点准时到工作室临帖两小时。他对临帖的坚持已有60余年,所临名帖逾百种,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经典轮流临习,量的积累,生发出认识上的不断提高,促进化古为我。他说:“我80多岁了,但每每捧起经典仍像小学生一样,书法艺术的高妙越懂越敬畏。”

李仲元自幼临习摹古、敬仰先贤,至今研习古人书帖不下百种。孩提时痴迷汉刻魏碑,长大后仰慕“二王”风流,多年对欧、褚、颜、柳诸家经典悉心临摹研习,探索融汇。

徐炽上溯汉、魏、六朝墓志碑碣及“二王”帖学渊源,下逮宋、元、明、清沿流,碑帖互融,数体兼能。他生前有影响的几次书法展览,临帖作品是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如何学习古人用笔,掌握临帖精意。

王贺良初中时开始临帖,经典遍临,如今80多岁,仍在临写《张迁碑》《石门颂》等,有些碑帖已临过百遍,可谓不忘初心。王贺良说,晚年临帖去掉了火气、浮躁等不利于书法学习的因子,心静、笔稳,与古人更相合。

郭子绪擅长楷、隶、行、草。楷书以临六朝碑版为主,求其苍劲朴厚。隶书追摹汉碑古风,广临两汉碑刻。同时学习汉简、帛书等。行书始学颜真卿,继学“二王”,兼学米芾、黄庭坚、苏轼以及徐渭等,力求在追摹古意之中出新意。草书师法张旭、怀素,并对宋元后的诸家广泛涉猎。

董文从唐楷入手,对《勤礼碑》《玄秘塔碑》等临习多年,复沉浸于《张猛龙碑》等魏碑,悟大笔挥运之理。行书以“二王”为宗,融入黄庭坚、米芾、文徵明诸家,间涉篆、隶,又攻草书,除王羲之、张旭、怀素诸家的名帖外,并从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名贤手迹中广征博采。笔以中锋为主,间施侧锋,讲究气势,于遒媚疾涩中求奔放畅达的率真自然之趣,能不蹈前人之旧辙。其大草长线连绵,章草古朴纯真。

聂成文的艺术追求是坚定向法度靠拢,继续临习经典碑帖包括金文拓片。创作美学走向古典,追求古朴自然。聂成文多年主持辽宁省书协工作,是辽宁书法临帖班的开创者和组织者。1985年,首届书法临帖班举办,至今已坚持36年。从最初的60名学员参加,到今天覆盖全省的书法爱好者。其间,辽宁书协历经聂成文、王丹、胡崇炜三任主席领军,书法临帖班风雨无阻、坚持不懈,成为全国典范。临帖,已经由“九畹”的个人认知与实践,上升为聚全省之力的有组织行为,并于近年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特点,线上、线下充分结合,紧扣时代脉搏。临帖、学传统建立了辽宁书法界赤诚学古、自然创新的书法新风。

以人为本 多方修为

成为书艺精进的内在动力

“九畹”注重以人的修为涵养书艺。李仲元在文物鉴赏、地方史志研究、古体诗词创作等方面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学术成果斐然。多重的文化身份归一为学养学识的积淀,滋养其书法发展。徐炽、陈复澄、董文担任大学教授,注重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著述颇丰。陈复澄在考古、修复、鉴定等领域辛勤耕耘,其古文字造诣精深。甲骨文、金文、汉简,无一不通。董文诗书并茂,兼涉绘画、音乐。姚志忠是位收藏鉴赏家,博学多识,平素又喜赋诗。王贺良年轻时即研习工艺美术与版画,曾考入中央美院绘画系,对于诗歌创作亦颇有心得。聂成文实践、理论并进,书画同修,诗歌创作朗朗上口。郭子绪的中国画造诣不亚于书法。在书法之外,“九畹”多方求索,视野拓展至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等相关领域,坚守以学识修为促进书艺精进。

李仲元是沈延毅的入室弟子,继承老师文人心性。其书法笔触精到、精妙,形成秀润劲健的书法风格。近年来,李仲元的书法不断探索,以新的面貌展示学者书家的笔墨追求,表现出文质兼具的时代审美,向着更高境界迈进。

王贺良是霍安荣的学生,技法、为人双修。其隶书独树一帜,朴茂古拙、汉韵今意在他的笔下顾盼生姿,涵容万象。新颖、独特、劲道的用笔,含魏碑精华。如今,他的书法进入写情致、写心性、写天趣的意境中。

徐炽以沈延毅的入古出新为榜样。他吸纳融会颜真卿博大雄浑的精神气质,以颜字为根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其作品平和自然,充满天然之气、散逸之气、苍古之气,种种妙趣横生于点画之间。沉潜宁静的心性与厚积薄发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书法气象非凡。

姚志忠是沈延毅的入室弟子,矢志不渝地继承弘扬老师的精神风骨,在用笔风格上具魏碑式的宁拙毋巧,使所书作品拥有一种朴素、不加雕饰、浓烈的生命情味。长锋疾行中自由抒发情感心绪,灵动变换提按使转,循古法赋己意。结字拙而有趣、线条率意烂漫、布局墨法多变,成为他独有的书法特色。

孙德洲的隶书、行书、楷书不激不厉,并融合魏碑笔力,形成个人面貌。

陈复澄深受宁斧成、邢洞川、晏少翔等大家影响。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陈复澄对此勤力实践。同时,甲骨文的峻峭、金文的凝重、简帛的洒脱、篆书的秀丽,也为陈复澄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他的书法作品以篆隶笔法入行草,又以行草运笔写篆隶,书风飘逸,富有意趣。并独创刀笔陶刻书法艺术,一改毛笔在陶胚上画墨稿之传统,直接运刀,一气呵成,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语言。

郭子绪先后师从霍安荣、杨仁恺、沈延毅学习书法。体现3位大家所承载的书法传统,碑帖结合、金石气与书卷气融会,雄浑有致和俊逸洒脱有机统一。郭子绪书法审美追求“我书唯新”,用笔拙朴、生涩、大朴不雕,强调点画、结字、章法之间的错落反差,大开大合,形成特有的风格范式,内敛苍茫,沉雄老辣,实现了不系于物的精神超越。

聂成文以磅礴大气的书法风格著称。他的书法道路,从起步写“二王”、魏碑,形成颇具魏晋风格的小行草个性面貌;到写狂草,酣畅淋漓、影响深远;再转向古典、文气和自然境界的回归,一路攀登。其点画墨韵枯润相宜,气韵连绵,章法纵横捭阖,气势饱满。

董文艺术个性突出,其书风冲和蕴藉、不落流俗。董文认为,艺术实践在于启迪美学思考,美学思考在于指导艺术实践。两者之间相生相发、相得益彰。其书作以浓郁的文人书卷气息,彰显出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

“九畹”是中国书法文化审美文墨同辉的缩影。书家书写的不仅是汉字的规矩方圆,更是方块之外宽博的民族文化和人生修为,艺术与人生相辅相成方能相映生辉。代表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巨大而显著的,注重学识养成和人格修为,成为广大书法人的共识,技道双修成为辽宁书界书法人才培养的双向着力点。

书道传承 培育后学

助力辽宁书法发展

书道传承包含两方面内容:临帖走在深入传统的正途上、创作善于化古为我。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个性是艺术的光彩。“九畹”正是风格独具、百花齐放的书家群体,他们担任省市书协的要职,几十年倾力于书法教育,在对后学的培养中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从不要求学生写得像自己,而是传承书学精神,弘扬传统精髓,焕发书法艺术在时代中的新活力。

早在1972年,怀着振兴祖国书法事业的炽热之情,姚志忠与孙德洲一同发起创办了“沈河区书法组”,标志着沈阳书法教育进入有组织的发展中。其后,徐炽在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组织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群众性的书法培训得到杨仁恺、陈凤桐、聂成文等书家的热情支持。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字帖和书法方面的书籍,杨仁恺、沈延毅、霍安荣、冯月庵、任叔衡、李仲元、董文、姚志忠、郭子绪、王贺良、陈复澄等书法家积极筹措并参与讲学。再后来,董文曾组织发起辽宁省书法高研班,培养拔尖人才,名家纷纷前去授课。这些书法教育活动,对辽宁书法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聂成文在主持辽宁书协工作后,对书法教育与理论研究格外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培训,培养出辽宁书法人才集群。如今,辽宁书协既继承好传统,又结合时代发展,突破创新,使书法培训呈现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智能化特点,推动了辽宁书法新发展。

如今,辽宁新老书法家共同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使书法发展继古开新、艺文同进,有力书写着薪火相传、传之益旺的时代新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