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比较复古的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的龙吴路)
摘要:上博的文物修复力量有多厉害?
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为文物治病问诊,重塑原身;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那里是文物的医院,内科外科急诊都不在话下。在远离上海博物馆的龙吴路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还有这样一群文物修复师,他们使文物重现华光、保护文物益寿延年,传承经典、弘扬文化。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上博文保中心向市民观众敞开了大门,开启了博物馆非遗的修复技艺奇妙之旅。参与者可以一次性了解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距离欣赏非遗修复技艺下的文物,感悟非遗技艺精妙的修复手法,并与非遗技艺大师面对面交流互动。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书画装裱区。劳动报颜筱依 摄影
上博的文物修复力量有多厉害?
活动当天,上海博物馆向市民开放展示了6项非遗项目,包括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国家级)、古陶瓷修复技艺(国家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市级)、古代家具修复技艺(市级)、古籍修复技艺(市级),和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市级)。
其中,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可溯源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古铜局内修复高手“古铜张”一脉,第一代修复师王荣达先生正是“古铜张”张泰恩的再传弟子。他精湛的修复技艺在上博得以传承,至今已及四代。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于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鼻祖饶鸿发先生,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历代工作者修复的陶瓷文物数以千计。
此外,书画装裱修复团队承担着馆藏一万余件书画藏品的修复保养以及馆外珍贵书画文物的委托修复工作。古代家具修复团队除了负责馆藏古代家具的修复外,还承担竹木漆器修复工作,同时对木材原料、榫卯结构、文物常见病害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参观的市民正在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劳动报颜筱依 摄影
足以乱真的珂罗版复制技艺
“我叫曹军,在上博从事珂罗版工作36年了。”面对记者镜头,曹军的介绍简单大方,不久前,他还在思南公馆主办的“思南博物馆夜派对”上,第一次将市级非遗项目“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带出馆外,向公众进行展示。
珂罗版印刷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19世纪6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光绪初年传入中国。运用该技术印制的复制品对原作的还原度极高,尤其利于书画文物的研究和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珂罗版印刷是还原度最高的手工古画印刷术,技术繁复而精微,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上海博物馆目前是上海乃至全国唯一具备该技术力量的博物馆,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珂罗版书画复制团队,至今已传承四代,多年来为馆藏书画和其他机构、个人的藏品制作了大量品质精良的复制品。
珂罗版复制全程由手工操作,分为四道工序:拍摄、修片、制版、印刷。在现场,修复师们以明代画家沈周的《垂钓图》为例,简单进行了全流程展示。其中,“修版”主要是为了弥补照相方面的不足,而对照相底片进行修版,以便达到对古画的高还原度。在制作彩色珂罗版作品时,需要修版师对原作进行缜密分析并完成分色修片。
“我们常说,越早期的书画作品越难以走出库房,因为文物本身很脆弱,所以珂罗版技术还有很重要的价值,并且不会被淘汰。你像刚才看到的成品,几乎是达到完美,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样的技术传承下去,以复制品代替展出,让原稿放在库存里好好睡觉。”曹军说。
上博东馆未来将开放“非遗修复展示区”
出于保护文物安全的考虑,上海博物馆这次仅在网上开放了40个预约参观的名额,十分紧俏,几乎是一上线,就被立刻秒杀。记者在现场看来,对于这次宝贵的机会,前来参观的观众,显得十分热情与专业,在每一个展示点,都争相向修复师提问、交流。“以前对文物修复师的印象,好像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没想到还有很多年轻人。”有观众感叹道。
“除了今天展示的六项非遗项目,我们在孕育的项目还有很多,”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告诉记者,“希望能够以此拉近公众与博物馆工作之间的距离,让市民走到我们的实验室当中,跟我们的非遗传承人亲身接触,打开隔阂,让他们能深入了解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作上面的成果。”
陈杰还透露,通过今天包括以往的进校园、进社区等种种交流活动发现,市民对于上博的非遗工作关注度很高,因此未来,在新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里,还将开放一个专门的修复展示区,尝试以展览的形式,将非遗工作在博物馆中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呈现。
头图为非遗技艺展示现场。劳动报颜筱依 摄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