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铁剂与浓茶不同时服用(补铁剂与浓茶不同时服用)
在一堂化学课上,郫都四中老师吴佳玲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补铁剂不能和浓茶同时服用?为什么维生素C与补铁剂同服效果会更好?”对于高二的学生们来说,“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并不陌生,但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知识应用型问题,还是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郫都四中化学学科的项目式课堂
于是,一场有关“铁元素”的项目式学习就此展开。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分为5个小组进行学习探究。学生们分组找到“学习小伙伴”,组建好“学习群”之后,这场知识探索之旅就此展开。
学科与知识的奇妙联系
引发学生的一场知识大“Pk”
“补铁剂含有铁离子。”“不,应该是有铁离子,又有亚铁离子。”在郫都四中的一间教室里,不断传出学生的激烈讨论声。在最初的课时,学生们通过收集资料,提出了各个小组的猜想,接下来每个小组要设计出各自的方案来进行验证,一场围绕铁元素的知识较量开始了。
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都有承担的“角色”:有负责收集补铁剂产品的,有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试验方案的,有做项目汇报PPT的……其实这是郫都四中化学老师吴佳玲“铁元素”项目教学的第一步——通过抛出课题,撬动学生的学科思维,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探究的兴趣。
学生分组做实验展开自主探究
到实操阶段,很多学生都发现自己设计的方案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如实验用品选择不当、实验步骤不正确等,都会对实验效果造成影响。这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显得至关重要,学生们通过相互的讨论和辨析,很快调整了方案并进一步优化,这样的交流过程也让学生得到了不少“意外收获”,如有小组发现,之前设计的实验用品制备过程不环保,可用生活中常见的84消毒剂稀释后代替。
有趣的是,在项目学习的最后收官,是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项目探究过程进行交流汇报。在这里,学习的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专属”,学生们也可以进行互评。其他小组成员有权对每个汇报小组提出“质疑”,学生需要解答这些疑问,这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控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测”。
小组学生代表做项目汇报
从方案确定——实验验证——交流反思,为时一个月的项目式学习就此完结。这一项目式学习课程,几乎将高一年级的“铁及其化合物专题”的大部分知识点涵盖其中,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生不仅仅复习到有关铁元素的知识内容,也发现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奇妙联系,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灵动三元”课堂模式
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事实上,这堂化学课是郫都四中积极推行的“灵动三元”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不再单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通过抛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学科思维、知识点等方面进行“自我检测。”
吴佳玲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自我检测”
这样以“学生为主”的探究课堂,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全方面的综合素养:方案确定过程中对信息整理、学科素养、知识拓展、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证据推理中实现对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等。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落地与实施,郫都四中聚焦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注重个体发展”为准则,探索出“灵动三元课堂导学模式”。“灵动三元”具备课堂体系中建构系统、实践系统、评价系统和反思系统四个方面,以 “灵动”为课堂核心价值追求,以心动元、主动元、互动元“三元”为操作措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学有路径、学有方法、学有信心的目的。
成都市教科院专家参加灵动三元助学课堂课题推进会
从《高中灵动三元课堂导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这一“十二五”课题开始,到成都市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灵动三元助学课堂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郫都四中不断优化并推动“灵动三元课堂”的落地实施。前置学习阶段,教师结合学情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课堂上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开展教与学的互动合作,通过组内相互质疑争辩,深入探究,合作攻关后展示成果,达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这样的课堂也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学观,这样的课堂,更加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和互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