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马东访谈全集(马东是羡慕许知远的)

许知远马东访谈全集(马东是羡慕许知远的)(1)

1

你们都怼他,其实许知远是“大熊猫“好吧!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大家正在讨论交通规则。

一个朋友说,不怕死的人太多了,到处乱窜,走人行横道的人是少数……

而此刻,我脑子里翻滚的都是在小区里横冲直撞的汽车,有时候遇到人行横道想要加速。

忽然意识到,这朋友脑子里想到的是给他造成麻烦的行人——只因他是一个开车十多年的人,而我是一个没有车的人,所以我抱怨的对象都是乱开车的人。

你看,人们的讨论本能的出发点,其实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

我们心中的世界如此不一样,观点大部分是由我们的经历和所在的位置决定的。而所有理解他人的行动,其实是努力,是一种非自然的后天修养。

就说马东这期。

他的偏见首先就把马东放在有坑的地方了,你想:如果马东承认粗鄙和精致是对立的,而奇葩说是新鲜的外衣、老旧的价值观、只是一场众声喧哗,那么他就间接承认自己是痛苦的,如果他痛苦,那么他还做自己不认可的事,所以他自己是投机商人?他利用了大众的趣味?这对观众是不敬的。

而如果他仅仅说,对,有这个对立,但是我丝毫不痛苦,反而在粗鄙中如鱼得水,又仿佛说自己其实很粗鄙?

如此聪明的人,他才不会承认精致和粗鄙的对立呢,没有这个对立,文化无高下了,他才能够解释自己做这个事,既不投机、没有鄙视观众,也没有违心说自己“不高级”,在文化意义上苟同于这么年轻喧哗的节目。

太阴险了吗?是许知远故意设置的坑吗?不会。专业记者绝不这么傻,把被采访者陷入两难之间,然后被防卫顶回来,让自己尴尬,又没问出什么真东西。

这正说明许知远没有什么采访的“招”,甚至也没有什么与人谈话的“招”。这也是这个节目的真诚之处。许知远不精明,不怕暴露自己的傻、痴,他只想着“理”,没想着“人”,他不防卫。

你再去看看窦文涛,啧啧,那人精的劲儿,他是不惜自己扮庸俗,扮无知,让嘉宾毫无防卫地说真话,拐弯抹角地问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又不暴露真实自己的观点。当然,我这绝对是夸奖,我也很喜欢窦文涛,可是他是不同的路数,他在对话中是没有自我的,为了让嘉宾说话,窦文涛可以是任何的“谁”。

而许知远的对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就是自我太多了,这样好吗?”

没有好不好,就是造成了这个节目最大的特色。他自己也说了访问的初衷,其实在为自己的焦虑找答案,他不是一贯在精英的立场对庸众痛心疾首吗?对马东,他就想问问他认为的聪明人(和自己一类的人),为何还能和粗鄙的事一起狂欢,不痛苦吗?这是他的设定。本质上他想为自己的痛苦找一个参照点。

许知远马东访谈全集(马东是羡慕许知远的)(2)

罗振宇的访谈里,防卫其实比马东更少点。罗振宇至少卖的是知识,所以他说满足于在知识的殿堂里当个守门的小丑,也并没有贬低他的受众,只是贬低自己。而马东不能承认粗鄙,因为他这样也贬低了观众。

你要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因为许知远问到了本质,所以马东才整集在“防卫”。尬聊中,看似马东咄咄逼人,其实咄咄逼人的是许知远好吗,不然为何马东防卫呢?

访谈中马东多次眨着眼睛,坚定地重复自己的话:

一次是问到“莎士比亚和奇葩说文化上没差别吗?”

“没有,没有。”他重复。

“你喜欢这个时代吗?”

喜欢,喜欢,喜欢。”

他的微表情是很有意思的,人说到自己违心的事时,才会故意盯着别人眼睛重复肯定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正是看完这期节目,我才更喜欢马东,他虽然“不老实”,拒绝说自己很精致、很精英,但是他恰当的回答和洒脱,明明又很智慧。某种程度上,他的自我防卫是无意识的。然而,不在《十三邀》里,你看得到马东这一面吗?这才是只有许知远这个无招胜有招的人,能碰撞出来的某种真实

也许因为有过相同的纠结,马东虽然嘴巴上不承认自己和许知远是一类人。但是采访结束后,他说自己其实很喜欢许知远,说他是个有意思的人。

惺惺相惜之处,在于正是一场如此圆融、包裹自己的无懈可击之后,他轻松下来,反而发现自己发自内心地欣赏许知远的单纯直接。

2

三个中年老男人越过的生命山丘

在文化、智商上,罗振宇、马东、许知远绝对都是马东说的5%的精英那部分人,而现实是,罗振宇和马东都主动要站到95%大众里去,只有许知远在5%里站着,而且还貌似经常用“庸众”对立来怼他们想要归属的95%?

许知远马东访谈全集(马东是羡慕许知远的)(3)

其实,只因许知远爱这时代爱得深沉。哈哈,玩笑话。

事实是,正如马东说,我和你的不同是,我的底色是悲凉的,你反而是单纯乐观的

翻开马东和罗振宇的履历表,你会知道马东和罗振宇不约而同的是央视出来的。以前罗振宇做《对话》,马东做《文化访谈录》。

我在他们两身上都看到同一点,来自大平台的大视野,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的身份焦虑,同样渴望逃出体制外,在新时代、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也因为正是一类人,他们好像是为了对抗过去在体制内的沉重、限制,故意选择了一种接近市场的轻盈,以及触底反弹式的放手尝试。

马东的父亲是名门之后,但他从来、从来、从来不在节目中主动提父亲马季,别人问他也避免正面回答。最著名的一次是,有一次奇葩说里,被问到小时候有没有因为家庭背景被特殊对待过,他说,被一帮同学拽到厕所墙角里,说让讲一段相声再放他走,大家在他的哄堂大笑中于是不再追问父亲的话题。

他从很小就坚定地跟父亲说自己不学讲相声,观众心中的他,也鲜少与他父亲联系起来,人们忘记了他的父亲,证实他多年努力在做自己上取得的成绩。也许也正是有了父亲的成功做底色,他才有强大的破壳而出的欲望。

然而,他长期找不到自己,证明不了自己,在澳洲留学“把一辈子的苦吃完了”。直到30岁他都在迷茫。30岁之后,他才转行做电视,重新进入学校,从头学起,一个个节目做着积累经验,做到央视制片人后,在传统媒体势微之时,他退出了央视,他说,发现年轻人玩的东西自己搞不懂了,感觉被晾在了马路边上,我出来做互联网,就是想搞懂他们在玩什么,至少死也要死在马路中央吧。

而罗振宇,出生于普通阶层,他不算特别聪明有才,但是他努力学习,一直谋求超越屌丝的命运。从当《对话》制片人的时候开始,他就成为一众知识精英的粉丝,他说自己这个制片人不看片、不审片、不去现场,唯一做的事是各路大神开策划会,许知远当时也是他办公室请来的精神资源之一。

他有最著名的每天早上六十秒,每天坚持六点二十起床发送,而为了这个发送,要想内容,然后可能要录六七十遍才能正好六十秒……试试就知道了,这工作简直就是虐待自己。

唯一能解释的是,罗振宇有着强大的欲望,想要成就自己的IP。

一方面他的精神世界向往自己所请来的那些知识精英,一方面,短时间内自己也无法成为那样的知识精英。既然天赋不够,就勤奋来凑,他想从当知识的转述者中,接近知识精英、理想的自己。

相比这两个人强大的自证动机。许知远的精英路径是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的,他的成功不是源于追求,而是天赋、性格,是一种存在,北大才子,年少成名,出书,成为报纸主笔,永远满嘴尼采、福柯,家国情怀……他的优越感不需要证明,而是立身之本,他在一种人类的价值守望中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当然,这是他自己的荣誉,也是他最大的痛苦和孤独。

人都是有路径依赖的,我们曾经因为什么“得利”,我们就倾向于继续这条路。

马东如此不想被定义,所以他一直做最前沿的创新,他要不同,他要跟年轻人站得最近,肖骁说“和他没距离,他就是一个很俗的人”,像最大的赞扬,这是他想要的;

罗振宇崇尚奋斗,所以他和创业者站得最近,他解决的不是如何学习,而是人对知识的焦虑,他也在解决自己的知识焦虑;

而许知远,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只不过年纪长大了一些,让他痛苦的依然痛苦,时代更坏了,他还更焦虑了。

想来,知识分子人数也那么多,像北大很多老教授,单位分个房子,就可以关起门来做一辈子学问, 他永远不会走入大众的视野,就像马东说的,精英就跟精英玩好了,干嘛跑出来质问大众。

然而,许知远倒是挺入世的,他喜欢书,就要折腾开个单向街书店,后来书店不赚钱,为了找点副业赚钱来支持书店,只好又混入了新媒体世界。结果,做了《十三邀》,可偏偏这个节目要杀出血路,就只能卖他这个IP了。许知远也做不了别的节目啊,当个质疑的符号拎出来“示众”挺适合他的,这个节目可谓人机合一了。的确,某种程度上,这个节目不就是想让我们看到许知远的不入流、笨拙来反衬这个时代的聪明和过分精明吗?

商业会放大我们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因为他提供了一个又大又规则分明的舞台。我只看到三个老男人每个人都在其中谋求妥协和出路,对抗着自我经历中的渺小和焦虑,也有着自己不愿细想的矛盾。对好不容易找来的平衡誓死捍卫,也对一直不能平衡的自己孜孜追求……看起来他们三个是多样性的,不过都在面对中年危机。

相比罗振宇和马东的实用主义,许知远的精英立场,可能更让他易于陷入自我的困境。只不过他将之放大到了很多次对谈之中,将个人的困惑变成了一种公共文化资源,开发出了商业和社会利益。

3

难得糊涂和漏洞百出的人生

大美人俞飞鸿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说,活着,其实毫无意义,不过是自己找点意义。也说,当天才太痛苦了,因为他要以天才的角度完成肉身的经历,所以,我不把自己放到一个高度,当个凡人最幸福。

许知远马东访谈全集(马东是羡慕许知远的)(4)

她在说难得糊涂,不要较真,不知道许知远get到了没?但我想他宁愿学不会吧。

问题是,只要活着,有人经得起推敲吗?不过是自圆其说而已。

对谈中最美的东西,就是这种自圆其说的碰撞。

只要心里有的东西,心弦就会被轻轻拨动,而且一边防卫一边感叹,还有人可以拨动那么深的地方,其实这种感觉很神奇。

李宗盛在《山丘》的歌词里唱了他的中年感慨: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搞丢

……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成功掩盖了某种代价,所谓平衡的人生中也自有遗憾,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每个回避的人还是反击的人,都诉说着自己的脆弱和真实

也许应该感谢许知远的刺破,一次次让我们还能在中年后,观看一个节目时,遇到心底那个年轻人。

看看身边依然喧哗,大家都被时代的风向呼呼地吹着往前乱跑……只有这时候,你会知道许知远才是幸福的,至少他不企图用利弊说服自己,一直是真实的发问,管他难看不难看。

有没有可能,这也是马东真心喜欢他的地方呢?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十分心理主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