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飞狐数量(千里飞狐一道通)
对飞狐古道和涞源的研究考证
关于蒲阴陉的争论(八)
蒲阴诸陉
太行八陉
15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徜徉在唐河峡谷,灵丘道已不复当年之状,甚至可以说,灵丘道已经成了一个概念化的历史符号。如今,若沿古道寻幽探古,已是一件费尽周折的事情,只能从古道的遗址去想像它昔日的繁盛,古道的遗址上,早已建成省道标准的公路,作为晋煤外运的一条重要通道,直通河北。
这便是太行八陉中是最具争议的蒲阴陉,对于它的位置到底在什么地方?自古以来大体分为三个学派。
一,是以清代顾祖禹为代表的紫荆关派,他们认为从涞源经紫荆关到易县这一路是蒲阴陉,它在涞源与飞狐陉相接。
二,是以古文字学家李零为代表五廻道派,他们认为蒲阴陉应该是涞源经五阮关和五廻岭到保定的路为蒲阴陉。
三,是近现代学者提出的隘门关派,他们认为蒲阴陉是从灵丘古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直达河北涞源界,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
那么,哪一条才是真正的蒲阴陉呢?
首先,看“蒲阴”二字与“飞狐”二一样,究竟产生在哪里。蒲阴作为地名,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先者在今河北顺平,秦置曲逆县,因县境有曲逆河而得名,后来汉章帝不喜“曲逆”其名,于东汉元和三年(86年)改称为蒲阴县;后者是在今河北安国,原为义丰县,宋代改称蒲阴,设有祁州、蒲阴郡,辖蒲阴、鼓城、深泽三县,此地蒲阴之名延续至明代,清代为祁州所代替,民国年间改称安国。
中国古代,水之南称阴,水之北称阳;山之南称阳,山北部阴,汉章帝改“曲逆”为“制”,是因为曲逆城水之南,蒲水是曲逆河的支流,蒲水出自今顺平县北2千米的蒲阳山,蒲阳山之名也因为此山位于蒲水之北故。安国之境称蒲阴并无相应的地望可寻,宋代义丰县名蒲阴,大概是借用了蒲水之南的蒲阴旧名。 由上可知,无论是顺平还是安国,古之蒲阴都在今保定西南一带。
按照这一逻辑。
首先,涞源经紫荆关到易县这一路不是蒲阴陉,因为无论是这条路的起始点,还是进行路线都距蒲阴县甚远,这是原因之一。
其二,按照太行八陉命名的惯例,以陉道南部的地名命名,要穿过太行山。从山西灵丘通往蒲阴地的这条唐河道才是蒲阴陉,蒲阴旁的保定、定州皆为古之重镇,且可通达华北广大区域,此陉道自然也具有重要意义。涞源经紫荆关到易县这条路只是河北境内的通道,如果把它列入太行八陉说不通。
其三,“太行八陉”中其它七陉都是独立成陉,而涞源经紫荆关到易县这条所谓“蒲阴陉”与涞源通蔚县的“飞狐陉”在涞源首尾相接,这也是说不通的。飞狐陉的意义在于“北通塞外,南达华北”,如果把涞源至易县的所谓的“蒲阴陉”作为一条单独的陉道,那么“飞狐”就没有达到史书上所述的意义,所以把涞源至易县的陉道作为飞狐陉的自然延伸才对,如此,则涞源应该是飞狐陉的中点,而不是终点。
古文字学家李零认为涞源到易县这段路绝不是蒲阴陉,他认为蒲阴陉应该是涞源经五阮关和五廻岭到保定的这条道路。问题在于老先生仍然是把涞源作为蒲阴陉的一个起点,而五阮关即紫荆关。事实上由涞源去蒲阴走五廻岭,并不经过紫荆关,而是经浮图峪、杨家庄,兰家庄过五迴岭后,经桥家河、坡仓口头、甘河、猫尔岩、管头至满城及康关古镇到蒲阴县。五廻岭被称为五廻道,五廻道不可能是蒲阴陉,因为即使由涞源去蒲阴一带,也有更易行的由下北头至走马驿这条道,到走马驿后顺唐河道而下,去蒲阴更平坦快捷,而不会舍易取难走五廻岭,另外,前面已说过,如果蒲阴陉以涞源为一端点,则与飞狐经相接,这在太行八陉中不合常理。
从古至今,太行山中本来就有一条大道直通蒲阴县,这就是唐河道,它也被称为灵丘古道。唐河道西起灵丘盆地,往北可越恒山经浑源去大同,往西过平型关可通忻定盆地。唐河道由灵丘往东入隘门关,顺唐河河谷而行,经隘门峡、红石楞、走马驿、倒马关、川里镇在神南乡离开了向南弯转的唐河,继续取直线经大悲乡、河口乡而至顺平(蒲阴县),再由顺平去保定、定州已近在咫尺。
长城关隘与飞狐陉蒲阴陉
因唐河道西通大同、西南连忻定盆地、东连冀中,对于中外之间的军事和商贸有重要意义。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大同附近称帝后,主要利用唐河道进军中原,据记載他曾在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发兵万人修从蒲阴一带的望都关经倒马关到大同的灵丘古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六年(482年),又调集5万人“治灵丘道,自代郡(山西大同)、灵丘南越太行山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北魏一代对唐河道的开辟至为重要。
古之恒山在倒马关南侧,今之恒山在灵丘北侧,皆傍依唐河道,因此这条道对需要祭祀北岳的中原朝廷来说也很关键。由于浑源或繁峙经灵丘至倒马关这段唐河道曾经是古驿道,现今的S203、S201、S332省道均沿河谷而行。沿途谷底平整,除局部峡谷段外,大部分河谷都较开阔。由于唐河道是典型的“横谷”陉道,其间无大山阻隔,通行容易,符合陉道选择的基本规律。据倒马关的村民说,从倒马关走唐河道步行去定州、保定仅需1天半至2天,由此估计,从灵丘步行至蒲阴,走唐河道仅三四天即可到达,若是古代快马,则更要迅捷得多。
因此,从陉道与蒲阴的位置关系、陉道的捷径与易通行、陉道的重要性等方面来看,真正的蒲阴陉就是唐河道,其重要的陉关应该是倒马关、走马驿、隘门、隘门口和康关。
灵丘道多从深山峡谷穿过,修治难度颇大,犹以灵丘隘门峪内20余公里路段最为艰险,其中一段是在绝壁上凿修道通行的,如今,在距灵丘县城东南约14公里的唐河东岸,距河床5米高的石壁上有上下两排栈道凿孔,这就是古栈道遗存。凿孔呈方形,长宽各24厘米,深35厘米,孔距1米至2米不等。栈道遗迹上载危岩,下临湍流,犹胜蜀道之难。距离古栈道东北、西南各数公里的距离内,御射台和觉山寺分立于灵丘道遗址之上,两处名胜皆因古道而成,至今引人观瞻。
当年,灵丘道建成后,自然也催生了繁忙的国事活动。在当时,皇帝巡幸是国事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魏书》中,北魏数位皇帝曾多次通过灵丘道南下巡幸,足见皇驾经此之频繁。如此,作为北魏之国道,当历史的身影在其上已愈行愈远时,我们期冀,能有更多的人怀想故人修筑古道时的不懈,能有更多的人,在重载汽车的轰鸣声中,听懂那悠远的号子。
涞源唐河河谷作为灵丘古道的一部分,风景秀丽,出灵丘县城不远,即入峡谷,云腾山顶,浪涌河边,峡谷初不甚宽,仅容路通,山环水绕,如行画间。复行10余公里,峡谷渐开,行至40公里到水堡,已是豁然开朗,这里已是河北涞源地界,108国道和灵丘古道在这里交汇,从此分出的道路东去飞狐城与飞狐古道交汇。继续南行,古长城穿路而过跃上山岭。再行30公里,车到太行深处的走马驿。走马驿是涞源县的一个镇,207国道和灵丘古道在这里交汇,过插箭岭、石成安等长城隘口的飞狐古道也在此与蒲阴陉交汇。走马驿这里东可至保定,南可去阜平,北可到涞源,在古代是个重要驿站,现在是一个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
走马驿至倒马关的这段河谷,展示了唐河风光秀丽的一面,平坦的河湾,两岸田畸连片,树木繁茂,红砖青瓦的民居掩映其中,河曲两旁不时有奇崖异石,在唐河右岸现已开辟成大石峪景区,以花岗岩形成的山石水景著称,也是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所谓“水注东南,致为最沃”。古老的蒲阴陉在川里镇神南乡离开了向南弯转的唐河,继续取直线经大悲乡、河口乡而至康关到顺平,再由顺平去保定。
关于蒲阴陉,我认为于蒲阴陉就是起于忻定盆地和大同盆地过灵丘盆地入隘门关经唐河故道,也称灵丘便道到蒲阴城的这条路。它是以顺唐河河谷沿重要陉关隘门峡、独山城、走马驿、倒马关向东由川里向东南去康关古镇出平原到蒲阴县的这条蒲阴陉的主路为主轴,在古恒山范围内把唐河、大沙河、恒河(通天河)、曲逆河、蒲阳河、界河、漕河、瀑河、易水河流域的各个谷道中的道路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道路体系。
从川里向东经银坊黄土岭到乔家河接五迴道沿徐水下溯,经桑岗到达易县和徐水再到康关古镇的这条路是蒲阴陉汇聚了来自五廻道的飞狐道和来自紫荆关一线的几条飞狐道一条辅路。在走马驿也就是北城子盆地与来自长城关口的几条飞狐道交汇后向西南沿唐河支流南河经南马庄、小关城、桑树堰翻越古北岳到达阜平、唐县、曲阳和望都进入华北平原腹地的这条路也是蒲阴陉另一条重要的辅路。
从蔚州南下的飞狐陉,既可以通易州,也可越过白石口、插箭岭、石城安等长城隘口在走马驿南与蒲阴陉交汇。也就是说过走马驿和黄土岭向东向南后飞狐陉和蒲阴陉是合二为一的。
飞狐陉与蒲阴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