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两位家长的神回复(评论区请还家长群)
家长群又“出事”了。不久前,某中学家长群以为教室安装空调为由强制家长“众筹”的热议刚刚平息,近日中国政府网又发出消息,广西玉林市民通过国务院“互联网 督查”平台反映,陆川县实验中学有家长以“感谢老师”为名,在微信群组织家长捐款。经核查,该校高三年级20多个班级近2000位学生家长合计捐款70.61万元。目前,捐款已全部退还,当地教育系统对该问题进行了通报,并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和全面排查工作。规模如此巨大的“逼捐”行为,难道校方事先毫不知情?这种被“异化”的家长群为何屡屡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却又屡禁不止?我们建立家长群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异化”的家长群必须回归正轨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
无论是强制家长“众筹”空调,还是“逼捐”家长凑“感谢费”,都属于不当行为,在被网络曝光后,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批评。目前,捐款已全部退还学生家长,责任则归咎于个别家长和个别老师,且仅实施通报和警示教育,并无进一步的处罚动作。显然,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处理结果,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可,且没有触及到问题根源,很难起到震慑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群成为事件的主角。比如在陆川县“感谢费”事件里,个别家长牵头组织,且在家长群不定期公布捐款和未捐款学生家长名单。如此强横之举,显然仅凭个别家长之力,不可能有这么大能耐号召全校近2000位家长响应,背后还是有学校和老师“撑腰”。而这种情况,在以往各地发生的类似事件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家长群本是为方便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老师在家长群布置作业、传达各种教育政策、学校信息等,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心得、孩子成长状况等,都是正常的信息互动,也是家长群建立的意义所在。但是,近年来家长群逐渐“变味”了,出现了很多与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无关的内容,诸如拉票、涨粉、拍老师马屁、推销产品等,搞得家长群乌烟瘴气,偏离了建群初衷。
而且,有学校和部分老师将家长群当做控制家长、牟取私利的工具,利用家委会成员间接操控家长群,给家长指派任务,诸如摊派买教辅、订杂志、强制捐款等,如果有不服从的家长,就在群里公开批评、嘲讽。很多家长虽然心生不满,却又迫于无奈,担心会影响孩子,不敢公开反对。个别家长在群里发出质疑之声,反而被老师踢出群。
各种乱象表明,家长群的“异化”破坏了学校和家长的和谐关系,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这样的家长群弊大于利。因此,遵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各地家长群需要尽快回归正轨,学校和老师不能私自操控家长群,应明确家长群的家校沟通定位,家长群的管理需要规范化,公开选拔群主和管理员,厘清群信息内容的发布范围。
(作者为时评人,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研究院研究员)
不能让家长群成了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
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为何家长群总是“出事”?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家长被强制“众筹”,还是被强制“捐款”,曝光之后的处理仅仅是叫停、退还钱款,家长群、家委会成了运作违规收费的“工具”。必须严肃调查校方在这类操作中扮演的角色,并由此查清学校家委会的运作机制。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幼儿园都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其重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办学管理与监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毫无疑问,家长群“逼捐”,走到了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反面,家委会非但没有遏制乱收费,反而变为了乱收费的“帮凶”。要通过严查每一起通过家长群向家长“逼捐”、乱收费事件,督促学校建立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家委会。
或许校方会辩解,家长群向家长收费,学校毫不知情,是部分家委会成员好心(出于爱学校、爱教师)办坏事。是真的不知情吗?收费真的与学校没有关系吗?退一步说,就是校方真的不知情,在事件曝光后才知道不是家长自愿捐款,这也反映学校的家委会从成立到运行都存在严重问题,校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根本不知道家委会是怎么产生的,家委会究竟是干什么的。但面对家委会的收费、捐款要求,也不敢拒绝,担心拒绝之后会导致学校、老师不满,影响孩子。在家长看来,家委会就是代表校方,出面为校方办事,而不是代表自己。这就是家委会“变异”的根源。不少学校成立家委会,是由校方委派家委会委员,家委会运行也是听校方的指令,这就让家委会变为了联谊会、名利场或者工具。
代表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维护学生权利的家委会,首先要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家委会要向家长述职。须明确家委会的职责与议事规则,其参与的事务主要集中为非教学事务,如校服采购、食堂卫生、校园安全等。在参与非教学事务管理时,如涉及收费,所收款项必须合法且有必要,并听取全体家长的意见。真正意义的家委会,是学校实行现代治理、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机构,代表家长议事,并独立运行,而不是成为学校的一个“内部管理机构”,按校方的指令开展工作。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教育”不是“交易”,是双方的事情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尊师重道是社会的美德,但这种美德的弘扬不能走偏,甚至变味,将“教育”变成一场“交易”。仔细看了一下广西玉林陆川县实验中学家长组织捐款一事的官方通报,不由得让人“既感且佩”。这并非是说,这届学生家长的“觉悟”有多高,捐款的数字多么“有讲究”。而是让人不由得去思考,是什么让“教育”变成了“交易”,这种对于教育的异化,板子该打到谁的身上?
首先是学校不能任由“捐款”行为发展,甚至成为风气。比如,这笔让人琢磨不透的爱心捐款,通报里说,“该班班主任在未向学校汇报学生家长捐款以及代收取情况下代收了捐款,准备发给各科任教师”。根据上下文理解,这应该指的是1907班80位学生家长的捐款2.84万元。但仔细来看,这笔捐款开始于5月份,到现在11月份事发,中间过了半年。捐款的时候轰轰烈烈,不积极配合的还要被“公示”。可班主任将钱“代收”之后,半年时间都在“准备”之中,没给“任课老师”们,这效率有点低。至于其他24个班家长的67.77万元,则语焉不详,是发给了老师?还是上交了学校?或者是到了哪里?通报里只是说“退了”。语言很简洁。这场“捐款献爱心”活动持续时间长,涉及人员广、金额大,要说学校领导们一点都不知情,怎么也说不过去。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估计也与部分家长将“教育”功利化、世俗化,当成了“交易”有关。这场捐款中,部分家长可谓是“积极”“热心”,甚至不惜对不积极的家长“网络示众”,让人不禁感慨,有些家长真是“有方法”。可这哪是“捐款”啊,近2000位学生家长参与这次“集体行动”,成了这场行动中“沉默的螺旋”,被网络暴力,已经不是家长们的“自发”行为,而有了逼捐的味道。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家长真的是出于朴素的感激之心,否则也不会整齐划一地捐出360元了,既不凸显哪位家长,也表达了感情……不容易。但这背后,实则是部分家长自己将“教育”异化的结果。对于老师们来说,家长跟学校一起督促和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对老师们最大的感激。我不知道,有多少急于表达“感激之情”的学生家长在学生毕业之后,还会跟老师有所联系呢?这种教育的功利化、世俗化,是想告诉自己孩子什么呢?值得认真思索。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宁波市镇海教育发展研究院研训员刘波:
毫无疑问,家长群里发生的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是学校管理的变味。在移动互联时代,以微信群为主体的家长群是家校联系的标配。客观地说,家长群就好比一座桥梁,可以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但家长群如果使用不好,会有很多副作用,甚至会成为家校沟通的“雷区”。回归方便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共同育人的本位,是当下家长群建设和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余晓:
某些教师或者学校已经把家长群当作方便行事的“代理人”,当需要家长出钱出力而自身又不方便出面时,某些家长群就成了“急先锋”。家长群变味的背后,也是班级管理的变味。家长群里的家长为什么会这么积极?说到底,就是害怕自己进入“未捐款学生家长名单”,以至于自己的孩子得不到“照顾”,而那些捐款的家长则自以为“高人一等”。如此病态管理下的班级和学校,怎能不变味?
@余明辉:
针对此次组织家长捐款70余万感谢老师,不能止于退款了之,也不能把责任向个别家长和班主任身上一推了之,而是要深挖细查背后的真正始作俑者,并及时严肃处理,让他们付出足够代价。唯如此,此类事件才会得到真正有效遏制。
@豪妈:
班级群的建立,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不应成为家长的负担,更不能成为影响家长心情、破坏学生家庭的工具,想要一个积极正能量的班级群,需要所有家长和老师共同维护。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