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道互补感想(道家文化研习社)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何谓“大学之道”?何谓明德?何谓“明”明德?如何理解“亲”“新”之辨?9月20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再次做客“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详细讲析《大学》的纲领。

对于“大学”,《大戴礼记•保傅》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朱子进一步发挥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陈立胜指出,从中可理解大学之道与小学之道的区别。

关于儒道互补感想(道家文化研习社)(1)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

作为大学之道的第一个纲目,“明明德”向来颇有争议。陈立胜介绍,郑玄注“明明德”曰:“‘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孔颖达疏曰:“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依照孔颖达疏解,“明德”就是“至德”,“明德”之“明”是“至”的意思,明德是自己拥有的光明之德。“明明德”之前一个“明”字是“章明”。当然,究竟什么是“至德”?如何“显明”这个“至德”?郑、孔均未有进一步的注疏。到了宋代,特别是朱子在《大学章句》里面对“明德”和“明明德”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眛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陈立胜认为,朱子事实上是把明德看作人内在完满的一种心性的能力,后来宋明理学把这叫做本体,然后如何去把本体实现出来,则叫工夫。朱子的“工夫”叫“复其初”。“朱子的解读奠定了整个宋明理学‘复其初’的人性论、工夫论的模式,而有别于孟子所讲的‘人皆有四端’的发展扩充模式。”陈立胜指出,朱子发现了一个完满的人之本性,这跟禅师所说的“我有明珠一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跟庄子“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在言说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与王阳明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也是同一个言说逻辑。所以在这一点上,朱子和王阳明对明德的理解具有一致性,当然也有差异。

可是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和乾隆年间,很多搞考据的清儒就一致主张《大学》和《中庸》只不过是《礼记》中普通的一篇,应该重新回到《礼记》中,它不是《四书》,不是圣经。“这样做意味着《大学》和《中庸》的地位在下降。” 诸如戴震和颜元都曾提出质疑。

“明明德”的原意究竟是什么?面对学界如此之多的质疑,陈立胜强调要回到《大学》文本本身,从和“明德”相关联或者和“德”字相关联的传文寻找理解。

关于儒道互补感想(道家文化研习社)(2)

此外,亲民与新民,在于一字之争,历来也是非常有争议的。例如朱子主“新”,认为“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而王阳明对朱子“在新民”的改动不满。《传习录》解释说:“‘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

对此,陈立胜将支持朱子的称为“主新派”,支持王阳明的称为“主亲派”,他也曾撰文专门讨论朱子和王阳明去世之后,明代和清代的儒者如何为“在亲民”和“在新民”相互辩论。在他看来,主新派的论说,在继续申明《大学》的主题是教化这一朱子本人的核心立场之外,还从《大学》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著作寻找这种解读的合法性支持。而主亲派除了重申王阳明“作新民”与“在新民”不同这一论调之外,更多凸显亲民之在儒家先养后教的“为政次第”。不过,主新派亦不否认这一次第,只是坚持《大学》偏言教化。随后,他继而详细分析了徐复观和牟宗三两位当代新儒家的别出新解。“他们两位都强调儒家如果有新民的新教化,一定是一种最基本的‘人之为人’的德行教育,而不是一种宗教性的教化。”陈立胜强调,尽管两位新儒家都对“亲”字情有独钟,但也并不因此而否认“新”之价值,毕竟“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是儒家之一贯看法,二人对“新民”的阐发不约而同。

据了解,“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由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图书馆主办,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