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绳编织文化(一条条红绳编织梦想与乡愁)

初冬时节,北风冷朔,却挡不住董新瑞风风火火的脚步作为易县传统手工编织绳结企业负责人,她用一条条红绳编织出山乡群众的幸福追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手绳编织文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手绳编织文化(一条条红绳编织梦想与乡愁)

手绳编织文化

初冬时节,北风冷朔,却挡不住董新瑞风风火火的脚步。作为易县传统手工编织绳结企业负责人,她用一条条红绳编织出山乡群众的幸福追求。

在易县流井乡全山庄村的手编绳结培训教室,董新瑞刚一到,就被村里十几位大妈、媳妇围住。一听说她又带来手工绳结编织的新花样,一个个便迫不急待操练起来。

五十多岁的李秀英,边看边学、边学边编,几分钟的功夫,一条五彩平安如意结手链就编织完成。她喜滋滋地打量着自己的新作品,对董新瑞说:“这以前过冬,我们就知道打牌、磨闲牙,没啥意思。现在,坐在炕头上编绳结,又乐呵、又挣钱,大家伙儿都得念你的好。”

今年32岁的董新瑞生自农家、长自农家,老家就在梁格庄镇梁格庄村。打小儿起,她就常见姥姥和母亲拿红绳编织些盘扣和装饰品,除了装饰自家之外,大多被亲朋好友拿走。耳濡目染中,她喜欢上这个手艺,学习之余还能帮母亲干些活计。

董新瑞走向社会后,进京做过服装、摆过地摊,但心里的“红绳梦”一直没有放下。

2008年,在丈夫赵铁城的支持下,他们的“小瑞绳饰手作”在北京开张了,专营绳结饰品。在做精、做细产品的同时,小两口还瞄准网上市场,积极开拓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经过艰苦打拼,2015年,新瑞的店铺冲上淘宝饰品排行前50名,2016年位居饰品行业北京地区销售第一名,在全国排名到28位。

随着易县脱贫攻坚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推出,2017年,董新瑞和丈夫决定返乡创业。回乡后,公司里原有的绳结技艺老师大多选择离开。缺乏熟练技师,培训跟不上、人员跟不上、生产跟不上,公司发展举步维艰。开弓没有回头箭,董新瑞没有退缩。她和丈夫咬紧牙关,既当工人又做培训,既忙订单又跑销路,常常是起早贪黑,顾不上吃一口热乎饭。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很快在梁格庄生产基地培养出一批技术员工,生产开始有序运转。在发展中,董新瑞还积极研究挖掘家乡传统文化元素,把清西陵地区满族服饰、燕下都古风古韵等元素融入到产品创作中,注册了“诚瑞轩”“魏银匠”“小瑞绳饰手作”等品牌和多项产品专利,独具特色的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在县城设立了总部,有了50多名固定技术员工,开了两家淘宝店、两家天猫旗舰店、一家京东旗舰店,还有一家阿里巴巴批发店。

致富不忘乡亲。为带动更多乡亲们依靠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自2018年以来,董新瑞先后在全山庄、太平峪、小龙华等20个行政村建立起手工绳结编织基地,与贫困户签订加工回收协议,全方位保障乡亲们的收益。与此同时,还通过开办公益课堂、入户培训,带动300余名贫困户、农村妇女成为编织能手,让他们有了收入,有了奔头。就拿全山庄村来说,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守家带地,每天可编百余条,月收入最高达到4000多元。

眼下,董新瑞正着手谋划残疾人培训工作,希望带动更多的残障人士加入到手工编织队伍中来,帮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我来说,编织绳结就是在编织梦想,也是在编织乡愁。”董新瑞用红绳的一头装饰着千千万万消费者的美丽生活,而另一头连接起父老乡亲的致富路。

刘英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