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

苏育生: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上)

原创 秦据学社 秦剧学社

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1)

编者按:苏育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儒雅仁厚的长者,在《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的出版过程中,他亲自为这部史料集作序,在序文中他曾经说道:“这套丛书,由于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秦腔演艺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套丛书,我们有幸认识了苏老,他宽厚谦逊的人格、严谨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逾古稀的苏老,每日依旧埋头案牍,潜心述学立论,著述丰富,佳作不断。经苏老同意,从即日起,本社将陆续发表他近期阅读《戏报汇编》后所整理的《李正敏演出活动札记》《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西安秦腔舞台上早期女演员》《漫谈秦腔“反串”演出》等四篇读书札记。

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2)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

——纪念何振中诞辰110周年

苏育生

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3)

何振中先生(1908-1976)

秦腔表演艺术家何振中生于1908年,今年是他诞辰110周年。

在秦腔界,上世纪50年代,刘毓中、苏育民、李正敏、何振中等多次合作演出《打金枝》《回荆州》等大戏,从戏报上显示,或新闻媒体表述,对这几位大家这样的排列顺序,直至现在似乎已成为公论。综合他们的生活经历、艺术成就、贡献和影响,我以为这应该是符合实际的。但在这四位秦腔大家中,可能因为宣传的原因,对刘毓中、苏育民、李正敏,人们了解的相对多一些,而何振中则知道的很少。基于这样的事实,我想借何振中诞辰110周年的机缘,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将他的一生的演艺活动做一梳理,让人们更多地认识这位曾驰骋在秦腔舞台上的艺术家。

何振中曾是“榛苓一霸”

何振中(1908—1976),陕西长安人。上世纪20年代在榛苓社学艺,是该社的优秀旦角演员。但遗憾的是,榛苓社现存的几年戏报,恰好没有何振中的名字,也就没有他演出的任何剧目。

戏剧大家封至模先生说过:何振中“青衣花旦兼唱,在榛苓社时,即称霸一时。”(1934年写的《陕西四年来之戏剧》)有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剧作家胡文龙曾访问过名老艺人颜春苓先生,他也是榛苓社的学生,其中谈到何振中的点滴情况,多少能印证封至模所言不虚。颜春苓说,何振中是榛苓社后起之秀,与和家彦、肖顺和等同为台柱,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20年代末,榛苓社日渐衰落,以至难以为继,一个原因是在合阳演出期间,不少演员身患流行的瘟疫,有近十人相继死亡;另一个原因,和家彦、何振中等几个台柱先后离社而去,致使演出阵容大为削弱,经济收入大受影响。(见拙文《鹤发童颜雄心在——名老艺人颜春苓访问记》)后来何振中去了三意社搭班演出,遂成为与易俗社王天民、正俗社李正敏鼎足而立的三大旦角名家。

何振中能成为榛苓社“一霸”,并在日后驰骋于秦腔舞台,与他从小在社内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这从他在后来发表的《谈谈秦腔的唱腔》《戏曲表演艺术探索》等文章,即可看出他在练基本功、特别是练秦腔唱腔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1921年,何振中13岁时进入榛苓社,开始天天练功;到了第二年,同时开始练唱。据他自己说,那时榛苓社是极其重视唱腔的,为使初学者掌握唱腔的发音收韵,吻合板眼,还专门请了一个叫修条子的小戏演员,作为他们的练唱老师。这个老师懂五音,即喉音、舌音、齿音、唇音、鼻音,他说:“秦腔要想唱好,首先要懂五音。如果能很好掌握五音,运用得当,才能发出正确的音调。”从此,何振中每天练完武功后,接着进行练唱练白口,带上音乐唱两段戏,说两段白口。他说:“这和早晨练功,是一样的重要,不能随便乱喊乱叫。”练唱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他说每天要唱二十句或三十句,道白说多么长的时间,也要能坚持。今天唱,明天不唱,高兴时唱,不高兴不唱;或者今天唱长点,明天长短点,都是徒劳无益。不能长,也不能短;不能多,也不能少。就像吃饭一样,每顿吃多少,要有分寸,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在唱腔上慢慢增加功夫。何振中总结说:“我就是这样始终坚持着进行练唱练白,三年从未间断。仅仅只有三年的锻炼过程,当然还很不够,可是现在(按:1956年)还觉得能够唱得出来,和那时的坚持锻炼是分不开的。”

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4)

何振中的老师曾鉴堂演出戏报(1922年5月14日)

在榛苓社,给何振中教戏的老师有张海牛、王果、曾建堂等人,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曾建堂。曾建堂艺名一枝花,是清末有名的旦角,后曾在榛苓社当教练,也在在三意社、正俗社当教练、演出过。以演青衣为主,特别擅长演刚烈的女性,能演《明公断》《黑叮本》《玉堂春》唱功戏,也演《红梅阁》《八件衣》《闯宫抱斗》唱做吃重戏。这对何振中后来都有影响,有的戏还成为他的代表作。

三意社:何振中的辉煌时期

30年代初期,何振中到三意社搭班演出,此时他仅有20出头。

这时候的三意社,在善于管理的耶金山领导下,有非常懂戏的李逸僧做艺术指导,演出阵容十分强大,演出剧目丰富多彩,正处于事业兴旺发达的时期。在演员组成上,既有老一辈秦腔名家,如须生王文鹏、陆顺子、和家彦,旦角雒福生、杨金声,花脸张寿全;也有三意社的早期大学生,如须生闫国斌、王庆民,小生张朝鉴,旦角刘光华、周登科,花脸王禄林,丑角晋福长;还有三意社中期学生,正在崛起的后起之秀,如生角苏哲民、苏育民、李益中,旦角田玉堂、郭育中等。这样的演出环境和氛围,十分有利于何振中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才华,得以担当几十个大戏的主演,在唱功、做功、武功各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

何振中虽是初来乍到,但由于他曾经是榛苓社的“一霸”,会戏很多,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他很快就融入到三意社的演出团队之中,并有逐步走向核心地位的趋势。三意社现有1930年戏报,仅存3月与5月不足两个月,何振中除过演出不足十出折戏,如《柜中缘》《杀裴生》《斩秦英》《玉堂春》《珍珠衫》《断桥》《抱火斗》等;其他都是由他领衔主演的大本戏,如秦腔传统戏《五典坡》前后本《蝴蝶杯》《玉连环》《玉虎坠》《回荆州》《黄河阵》《八件衣》,还有三意社新编戏《家庭痛史》《大烟魔》《双刁传》《千金一笑》等。三意社的名老艺人,他的师兄弟等,大都参与了这些戏的演出,在各方面给予他很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从而让他的艺术才华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5)

三意社1932年6月13日演出戏报

1932年,除去缺少第一季度的戏报,其他时间都有何振中的演出。这一年,何振中在三意社的演出,连续演出时间最长,演出剧目最多,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最大,可以说是何振中的辉煌时期。不仅成就了他在三意社的核心,而且也奠定了他在秦腔界的大家地位,可以与王天民、李正敏鼎足而立了。

先看何振中演出的场次。我约略统计的结果,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何振中共演出大小剧目近70个,其中主要是本戏48个,折戏不足20个;共演出约350场(大多是午晚两场演出),其中本戏292场,折戏58场。不足一年的时间,能创下如此多的演出场次,说明他会演的戏确实非一般人能比,身上有超过凡人的的本事和技艺,足以看出他在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

再看何振中演出的剧目。大体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演出最多的传统骨子戏,如《蝴蝶杯》《玉虎坠》《五典坡》《回荆州》《八件衣》《白蛇传》《黄河阵》《红梅阁》;还包括他复排三意社改编的传统戏,如《十王庙》《十五贯》《化墨珠》《穷人计》等。第二类是三意社新编的剧目,如《家庭痛史》《大烟魔》《双刁传》等,这些具有较强社会教育意义的时装戏,一经何振中领衔主演,观众反映很强烈。此外,他新排首演的新编古代戏《鸳鸯坠》《元宵谜》《风波亭》,还有重排或新演的三意社更多的剧目,如《贪婪鉴》《贪欢报》《日记媒》《自由之花》《双泪痕》《白玉凤鸽》《烈女奇案》《红粉泪》《佛门点元》《千金一笑》等等,这些新戏与《家庭痛史》《大烟魔》《双刁传》一起,成为何振中演出大量传统戏之外的很大亮点。

何振中唱段 关于何振中演出活动札记(6)

何振中演出《红梅阁》剧照

最后看看何振中演出的状况和影响。他是一个演戏的多面手,他能演传统戏,也能演时装戏;他长于唱功戏,也精于唱做并重的戏;他擅于演文戏,也偏于武功吃重的戏。他经常演出的传统戏《蝴蝶杯》《玉虎坠》《五典坡》等,在观众中广有影响,戏报中除去刊登其他演员的名字外,还特意标明何振中的名字及其扮演的角色。如演出《五典坡》,特别标明“何振中、杨金声、田玉堂三演王宝钏”;演出《玉虎坠》,特别标明 “杨金声、周登科双演冯娘,何振中、田玉堂双演娟娟”;演出《蝴蝶杯》,特别标明“何振中演《藏舟》,周登科演《献杯》,田玉堂演《洞房》”。何振中的时装戏,特别是《家庭痛史》,同样深受观众欢迎,这期间演了20多场,后来在各地搭班演出,也是常演不衰。何振中演出的《白蛇传》,应属连台本戏,另有《盗灵芝》《水淹金山》《雷峰塔》共四大本,而他演出后三本远远超过第一本,既说明他有高超的武戏功底,也能看出观众对这类戏的喜爱。

何振中说过:“一个好演员,要有勤学苦练、多活多能的本领,以求量中求质,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他的艺术实践证实了这个真理。正是因为他有近乎70个戏的演出剧目,经过在舞台上反复实践,才能提炼出高质量的代表作,有的成为秦腔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提携三意社的青年演员

在30年代初,特别是辉煌的1932年,何振中也为三意社提携、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他们大都成为三意社的艺术骨干。如小生演员苏哲民,他虽与何振中同庚,但由于他是在上学后才学戏的,所以何振中加盟三意社时,他开始崭露头角。苏哲民受教于著名小生王德孝,以演小生为主,兼演须生,第一出戏就是须生戏《斩韩信》;小生戏演过《五台山》《戎衣误》《卖花女》《忠孝图》等。何振中很注意提携和帮助苏哲民,多让他给自己配戏,增强舞台实践的机会。何振中演《杀裴生》,苏哲民配演裴生;演《棒打无情郎》,苏配演莫稽;演《玉堂春》,苏陪演王景龙;演《忠孝图》,苏陪演曹庄等。特别在何振中演出的许多大戏中,大都由苏哲民配演小生,如传统戏《五典坡》前本的薛平贵,《蝴蝶杯》的田玉川,《玉虎坠》的田郎,《八件衣》的张成愚,《回荆州》的赵云,《十五贯》的熊友兰,《白蛇传》的许仙等。何振中在三意社新演或重排的大戏,包括1930年的《家庭痛史》《大烟魔》《双刁传》《千金一笑》,1932年新演或重排的《十王庙》《穷人计》《化墨珠》《自由之花》《双泪痕》《贪欢报》《贪婪鉴》《白玉凤鸽》《烈女奇案》《鸳鸯坠》《日记媒》《佛门点元》等,无一例外都由苏哲民在戏中配演小生。因此,这对苏哲民演技的加强,舞台经验的积累,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他如小生演员李益中、苏育民等,也都为何振中配过戏,受过何振中的教益,对他们都有所提携和帮助。

何振中本身就是旦角演员,他对三意社的旦角新秀更加关注,如田玉堂、郭育中等直接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田玉堂1929年末开始登上舞台,在《采莲女》《拷承御》等折戏中初露头脚,还演过《阴阳盒》《女别宫》等戏。何振中初来三意社,他仅在《斩秦英》中配演詹妃。到了1932年,随着田玉堂逐渐显示其艺术才华,何振中就大胆启用他担当重要角色,如在传统戏《五典坡》《玉虎坠》《蝴蝶杯》中,让田玉堂与他们几个老演员同演其中角色:王宝钏、娟娟、卢凤英。当时戏报特意宣称:何振中、田玉堂、杨金声三演王宝钏;杨金声、周登科双演冯娘,何振中、田玉堂双演娟娟;何振中演《藏舟》,周登科演《献杯》,田玉堂演《洞房》。从此田玉堂的名字,在何振中主演的各种本戏中屡屡出现,如传统戏《十五贯》《十王庙》《化墨珠》《囊哉装箱》《雷峰塔》,重排新演的的剧目如《白玉凤鸽》《贪欢报》《贪婪鉴》《风波亭》《日记媒》《千金一笑》《烈女奇案》《白衣庵》《大烟魔》《双刁传》等,逐渐成为堪当大任的主要演员。

郭育中较之田玉堂,年龄小,起步晚,最早演出于1932年初,第一出戏是《斩秦英》。此时,他演出本戏虽仅有《金琬钗》,但折戏却不少,有《芙蓉仙子》《祭长江》《三回头》《阴阳盒》《黄花岗》《走雪》《柜中缘》《孔雀裘》《重台别》等十几出。特别是他演出的《玉堂春》,开始演折戏,后来演全本,很引人注目。田玉堂参与何振中本戏演出之后,这年7月在《雷峰塔》中才第一次出现郭育中的名字。此后,郭育中参与何振中的演出就多了起来,如《千金一笑》《白玉凤鸽》《白蛇传》《盗灵芝》《水淹金山》《鸳鸯坠》《元宵谜》《红粉泪》等,大多与田玉堂同时为何振中配演。

田玉堂、郭育中共同参与何振中诸多本戏演出,使他们能直接聆听他的演唱,观察并吸取其表演艺术,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演唱和表演水平,也使他们的名声有了很大的提升。1933年,当何振中离开三意社后,他们在杨金声的帮衬下,很快就补齐了原来何振中所演的角色,使原有的绝大多数戏都得以传承下来。1934年戏报显示,何振中经常演出的剧目中,田玉堂能独立演出的有《双刁传》《烈女奇案》《回荆州》《八件衣》《状元媒》;郭育中能独立演出的有《棒打无情郎》《十五贯》《千金一笑》《佛门点元》《自由之花》《双泪痕》《红粉泪》;他俩共同演出的,大多由郭育中顶替何振中原来演的角色,如《家庭痛史》《大烟魔》《十王庙》《化墨珠》《卧薪尝胆》《五典坡》《盗灵芝》《水淹金山》等。特别是《玉虎坠》和《游龟山》,在杨金声、安鸿印的帮衬下,戏报上曾特意标明:杨金声、安鸿印双演冯娘,田玉堂、郭育中双演娟娟;郭育中演《藏舟》,田玉堂演《洞房》。所以,何振中离开以后,郭育中、田玉堂使三意社很有影响的传统戏,特别是其独特的新编新排剧目得以传承,并成为三意社的看家戏长演不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