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市创建网络型山水城市(碧水穿城铺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绍兴10月13日讯 近年来,浙江嵊州市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为目标,以补齐防洪短板、加强生态保护、彰显人文历史、提升便民景观为抓手,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切实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

剡溪,位于曹娥江上游,是嵊州的母亲河。嵊州市把水质提升作为美丽河湖建设的核心,坚持有污必除,全面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和污染行业整治。自2017年7月起,剡江嵊州市出境断面水质从原来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确保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与此同时,嵊州市以穿城而过的曹娥江剡溪段为城市景观轴,相继建成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艇湖城市公园,突显亲水元素。

水利工程亦是亲水景观

对于河湖整治工作而言,提高滞纳洪水及防洪能力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今年8月,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嵊州,艇湖滞纳洪水1500多万方,有效减缓了清风峡谷下泄压力。

浙江嵊州市创建网络型山水城市(碧水穿城铺就生态宜居新画卷)(1)

艇湖城市公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摄

记者在嵊州市艇湖城市公园看到,八座以与剡溪有关的历史名人名字来命名的桥梁串联起了公园内七个小岛。若在平时,游客可在这里亲水散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这里又能作为水利工程滞纳短时难以下泄的洪水。艇湖城市公园已成为一项集生态、休闲、文化等于一体的民生工程。

“水利工程如果不做文化,对不起这方水土。”绍兴市水文化专家徐智麟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的功能日益多样化、综合化,不仅要满足避害和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还要建设清澈、美丽、舒适、人水相亲,人水相依的水环境。

嵊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嵊州市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邱晓军告诉记者,嵊州市把区域河湖治理与发展全域旅游结合,在功能性治理基础上,兼顾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因素,将嵊州特有的越剧、唐诗、名人等文化元素融入河道两岸景观建筑、雕塑小品等微景观之中,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底蕴,串联历史人文古迹,成功打造越剧文化寻根、书圣文化寻访、古镇温泉寻幽、舜源文化寻踪、乡村休闲寻芳等5大区块。如诗画剡溪以“绿道 水道”为纽带,打造了风开湖山、清风诗韵、嶀浦望潭等5大景区25个景点;艇湖城市公园临摹黄公望《雪夜访戴》名画,以“千秋诗画溪、万年民生园”为主题,打造了剡溪蕴秀、云山海上、莺鹭花洲等8个景点,成为嵊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浙江嵊州市创建网络型山水城市(碧水穿城铺就生态宜居新画卷)(2)

美妙三公里水景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摄

“水利 ”造就水景观村

嵊州市高新区嶀浦村曾经因为有挖砂场、制砖厂等的存在,水域遭到较严重的污染。从2015年开始进行改造后,这里建起了钓鱼台等供市民休闲垂钓,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修建了谢灵运垂钓处、太白井等特色景观,吸引了游客不断前来。

浙江嵊州市创建网络型山水城市(碧水穿城铺就生态宜居新画卷)(3)

昔日谢灵运钓鱼处,如今修建有谢公亭,村民或游客也在此垂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摄

“以前这里污染严重,钓上来的鱼有非常重的柴油味。经过改造后,这里的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本地村民说现在鱼的滋味已经变的更好了。同时,通过河湖治理,我们在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嵊州市高新区嶀浦村挂职副书记杨炎明说。

嵊州市高新区嶀浦村姚岙自然村边的生态公园两年前不仅垃圾满地、还有一些采砂场、养猪场,严重污染污染剡江,糟糕的环境也让村民苦不堪言。村支部书记王乐炳告诉记者,“河长制实施后,采砂场、养猪厂被取缔,因地制宜地建了这座临江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浙江嵊州市创建网络型山水城市(碧水穿城铺就生态宜居新画卷)(4)

姚岙自然村的临江公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摄

邱晓军表示,为充分发挥“美丽河湖”与“美丽乡村”叠加示范效应,高标准整治农村河道,打造水环境优美村。2018年以来,嵊州市坚持“一村一景、一河一韵”,按照每个镇街每年创建3条市级美丽河湖目标,建成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示范河道,其中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分别被评为省、绍兴市级美丽河湖,三界镇姚岙村、金庭镇华堂村被评为绍兴市最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