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价值和不足(孟子的思辨特色及其当代价值)

【领读人】

孟子的思想价值和不足(孟子的思辨特色及其当代价值)(1)

  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用典》解读嘉宾。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孟子自称为孔子的“私淑”弟子,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以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为己任,晚年退而讲学,与弟子著成《孟子》一书。

  春秋晚期,孔子虽已提出一系列伦理、政治概念和命题,但多是语录式的断语,没有展开论述。孟子在继承孔子及其后学曾子、子思思想的基础上予以系统概括和思考,提出或阐释了中国儒学史上不可回避的几个重大理论辨题,如人禽之辨、义利之辨、天下国家之辨等,充分显示《孟子》的思辨性,这些辨题也是当时思想界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品读《孟子》,除了感受这些富有思辨性的理论命题,孟子的“民本”思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充满着当代价值的光辉。

  人禽之辨

  人与禽兽之间的本质区别何在?孟子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来认识人的本性。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禽所共有,并非人禽分别之特征,若人只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看来,“无父无君”的杨朱、墨翟以及蔑视礼义者都是“近于禽兽”之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恻隐、善恶之心,具有先天的道德意识,是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染使人和动物分别开来,这就是中国古代思想中“人贵于物”的观念。孟子还提出“良贵”之说,区分了“人人有贵于己者” 与“人之所贵者”(《孟子·告子上》),明确肯定人所具有的价值。由于人具有“贵于物”的特性,具有内在价值,因此孟子很自然地强调了人的社会本质,“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可见,孟子不但已经明确区分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而且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的重要性。但是,孟子把人的社会属性归之为道德属性,又把道德属性归之为四种道德心,认为四种道德心是人禽之别的根本原因,若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则“非人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以人的社会属性的视角来规定人禽之别是正确的,但他把人的社会属性仅仅归之为道德属性并进而规定为道德善端则是不正确的。道德属性只是人禽之别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区别在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只有劳动才是人禽之别的根本。因此,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仍带有一定程度的直观性、片面性,但其贡献在于提出了问题并引导人们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义利之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义利问题成为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之一。所谓义利问题,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他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泯灭人类固有的道德良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在义利关系上,孟子更强调义的价值优先原则。在义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坚决主张先义后利,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在生死的重要关头,孟子鲜明地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要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不仅要牺牲各种利益诱惑,甚至有时还要牺牲宝贵的生命。当人们有了崇高的道义追求,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们就能自觉抵御种种外在诱惑,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上》),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直至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应该注意的是,孟子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人们对利益的拥有和追求,而是强调要在符合仁义的前提下,去争取正当的、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孟子与梁惠王在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孟子在其仁政思想中,大力主张制民之产,发展农林渔商经济,满足百姓的物质需求,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这一切都离不开物质利益的获取。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有一个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动机与效果、公利与私利的关系问题。只有从这一视角,才能正确理解孟子的义利之辨。孟子不是一般的反对利,而是反对在做任何事情时把利放在第一位,而把仁义道德等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孟子所反对的是“先利而后义”。如果一切从利益的动机出发(如各诸侯国为获取利益而发动兼并战争),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衰亡。相反,如果从仁义的动机出发,就可获得王天下这一最大的“利”。孟子的义利之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的社会政治主张和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孟子的义利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不能沉湎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人是有思想有理性有道德的高级动物,人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理念,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天下国家之辨

  战国时期,殷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不复存在,周天子只保留了“天下共主”的虚名,一些诸侯大国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便出现了天下、国家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孟子对天下与国家在层次范围上做了明确区分,当万章问“尧以天下予舜,有诸”时,孟子明确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又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国家与君主相关,而天下则与民众相联。天下非君主之私,非君主之天下,而是天下之民之天下,孟子在评价伊尹时说,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万章上》),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担负起平治天下的社会职责,正是圣人君子的价值追求。君主不得超越于天下之上,反之,其政治统治之合法性须由天下之民来认同。孟子的这一区分,对殷周以来神权与君权的合一模式及君主即国家即天下的观念是极大的冲击。

  “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民本”思想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仁政”与“王道”理念为主要理论内容的“民本”思想体系。

  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孟子的“民本”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理论内容:第一,民本君末。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贵思想,又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将“民”抬高至政治哲学的理论高度进行定义和论述。第二,天从民愿。孟子引用《泰誓》之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表述自己“天从民愿”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下是“天与之”,而民众的意志可以代表天的意志,所以天下亦可以理解为“民与之”,故而,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亡。第三,制民之产。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只是思想理论层面的考量,也有物质生产层面的思考,认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的安顿和保障,才可使国家社会和谐运转,这也是孟子反复强调的,只有使民有“恒产”才能使民有“恒心”,才能获得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于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一是由于孟子“民本”思想包含着大量为政智慧,它可以为提高当代中国治理能力、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二是孟子“民本”思想蕴含着关于亲民、保民等方面的思想观念,通过有鉴别地批判继承,有助于培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三是孟子“民本”思想阐明了如何协调官与民、国与民之间的关系,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干部与群众、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主委致辞

  民革浙江省委会直属七支部主委 刘小宁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孟子·滕文公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句,阐释在工作中充分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发展和建设的经验。

  以本次团结报发起的“书香时代·团结读书会”活动为契机,支部民革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集中学习、互相交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桥西二支部主委 刘 华

  中华经典著作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团结报推出的“团结读书会”活动,是打造“书香民革”、加强民革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支部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开展共读经典。通过参与此次“团结读书会”活动,支部党员深受教育,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书香致远,不负春光。今后,支部将不断探索新时代“书香民革”实践,持续创新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共读经典读书会活动,将其与履职能力建设年相结合,形成“品经典凝共识,享书香促履职”的良好氛围。

  支部共读

  【民革浙江省委会直属七支部】

  支部成立于1984年,截至2021年底共有党员72人。

  近年来,支部在中共浙江省委和民革浙江省委会的领导下,扎实做好参政议政,统筹抓好社会服务、祖统工作等,加强支部制度建设,取得良好社会成效,形成一系列工作成果。

孟子的思想价值和不足(孟子的思辨特色及其当代价值)(2)

民革浙江省委会直属七支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近年来,支部累计提交参政议政及社情民意稿件65篇,其中多篇稿件被民革中央或民革浙江省委会采用;在宣传报道上,坚持30多年通过支部通讯录及时发布支部活动及党员先进事迹等,并在2017年开通支部微信公众号,发布支部信息;在制度建设上,制定支部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及参政议政等15项支部制度,完成《支部制度汇编》;在组织建设上,设立支部小组制和轮值支委制,发挥党员作用,提升组织活力,积极参加民革中央及民革浙江省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建成支部“党员之家”。

  近年来,支部多次被民革浙江省委会评为“综合类先进支部”,2017年至2021年连续5年荣获“省直属先进基层组织”。2019年被民革中央授予第一批“示范支部”荣誉称号。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桥西二支部】

  支部成立于2011年6月,现有党员29人。

  支部制度齐全,创新制定党员结对互助制度、联系人士培养考察制度、支委辅助人员制度、党员生日送祝福制度等特色制度。支部每年组织活动12次以上,支部“党员之家”设施完善,突出了“家”的温暖,已成为支部对外交流展示的名片。

孟子的思想价值和不足(孟子的思辨特色及其当代价值)(3)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桥西二支部团结读书会活动剪影

  支部倾力打造社会服务品牌,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人群,持续开展敬老助学活动,多次向石家庄精英博爱小学孤困女童捐款、深入社区和偏远山区慰问困难群众、开展义诊和普及急救知识。

  支部参政议政工作突出,两年来提交调研报告15篇,省市区政协提案10篇、社情民意信息30余条,荣获河北省政协2019年度好提案1件。

  支部自成立以来,涌现各级各类先进个人累计100余人次,连续9年被评为民革石家庄市委会先进支部。2021年被民革中央授予“示范支部”荣誉称号。

  学习感悟

  民革浙江省委会直属七支部党员张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切以民为本,人民放在第一位,这是孟子著名的“民本思想”。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满足并实现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大同的追求是国家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正如孟子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群众只有拥有稳固的财产才能有安稳生活的信心,国家才得以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定地走共同富裕之路,只有人民富足的生活,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只有充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才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行,这也是孟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要表达的。

  金融兴,经济兴。作为一名来自金融行业的民革党员,要围绕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立足本职岗位,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履职担当,不断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

  民革浙江省委会直属七支部党员宗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总结出的“民本思想”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国家政治应以民为本,即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从“民本思想”的政治学逻辑看,民众是一切政权的根本和关键,如果国君要令国家强大,就必须能够“保民”,让人民拥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当前,我们正在不断面临新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来看待。今年两会期间,各地政府纷纷交出“成绩单”充分说明,在这种为人民谋发展的施政方针指导下,必将做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桥西二支部党员卢海国:

  倡导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引用孟子的名言。品读《孟子》是一次心灵洗涤之旅,要继承发扬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为公思想、“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至诚道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大义观念,“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已矣”的善行理念等等,可谓正当其时。

  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指引、激励我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桥西二支部党员苑希梅: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读后颇有感受。在中国古代,大丈夫是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在现代社会,由于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和社会化分工男女差异越来越小,我认为“大丈夫”不应特指男人,应该是指内心坚守正义,行事合乎规范的人。结合我的律师职业,会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案情。所以,当面对金钱的诱惑时、面对执业的困境时、面对不法的势力时,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维护公平正义,坚守内心信仰,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