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崞阳镇古遗址下(山西地名的历史)
【原平】位于忻州地区的中部,是整个忻州地区的地理中心,它在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常用的地名,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原平】二字,另一个则是我们相对不那么熟悉,但在原平的历史上却又至关重要的【崞县】。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说一个原平人知道【原平】是本分,那么知道【崞县】并掌握【崞县】的来历,方才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原平】的历史。
忻州地区十四县区示意图
【原平】作为一个县级政区,在隋代以后直到1958年以前,都被叫做【崞县】,这是我们讲述【原平】绕不开的一个地名。这个【崞县】在隋代以前,其实并不在今天的原平,而在今天的浑源县西部,而且是一个始于战国赵武灵王、持续于两汉的县名,大概在今浑源西部稳定存在了六百多年的时间(公元前306年-公元310年),纵贯战国后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我们姑且叫它【战汉魏晋时期的崞县】。
崞县位置的迁移
这个【战汉魏晋时期的崞县】一直坚持到了西晋末年。我们知道,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的折腾,整个中国北方开始被匈奴、鲜卑、羯胡、氐人、羌人等族群入主并争霸,天下大乱。当时盘踞在晋阳的晋朝并州刺史刘琨,为了拉拢定居在桑干河以北的鲜卑人之需要,从而拉拢来过来帮刘琨打击匈奴刘渊,便在公元310年把魏晋政权设置在勾注山(今雁门山)以北的五县土地(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全部“让”给了拓跋猗卢主政的鲜卑拓跋部。位于浑源县西部的老【崞县】便被拓跋部及后来的北魏政权设置成了【崞山县】,而刘琨迁出的老【崞县】迁出民众便被安置在了今日的原平市崞阳镇一带。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胡分布示意图
但此时的原平地区,并没有被立即改名为【崞县】,而是先后被西晋政权设置了【云中县】、被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政权设置为【原平县】,被北魏设置为【石城县】,被东魏北齐侨置为【繁峙县】,三百年间变化较多。直到隋炀帝统治的初期——公元607年,才正式设置【崞县】,从此也便开启了【崞阳镇】持续1300多年担当【县治】的历史(县治:县衙治理机构之所在地)。甚至我们现在如果去原平市崞阳镇,还能看到当年崞阳镇还是崞县县治时的县城城墙与县级文庙。
崞县县城北城门今貌
寒鲲到访崞县文庙元代大成殿参观合影,崞县文庙已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崞】字究竟又是什么含义呢?其实很简单,【崞】就是指【一个周围有高山的地方】,这样看来,其实无论是今浑源西部的【战汉魏晋的崞县】,还是今原平北部的【隋以后的崞县】,在地理形态上,都是周围有高山的面貌,崞字放在两个地方其实都是“名副其实”的,也就是地名含义与地点地貌是一致的。
原平周围的高山
不过呢,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崞县】比【原平】更古朴雅致,因为【原平】其实才是这片地区最早的那个【县级地名】,换句话说,【原平】被用在今天的原平地区,远比【崞县】更要古早。【原平】二字作为今原平地区的县名,是在公元前114年的汉武帝统治时期,虽然没有【崞】出现得早,但【原平】被用作【原平地区】的地名,比【崞县】早了整整721年。
而且,汉代原平县的县治,就在今天的原平市区东边,与今原平市中心的距离并不太远。【原平】的含义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原】【平】二字的表面含义组合而成。由于【原平市区】这片土地,接近南边由忻州、定襄组成的所谓忻定盆地,不再像滹沱河上游的砂河镇、繁峙县、代县、崞阳镇那样被周围的大山“挤”在河谷里,所以在古人的眼中便有了【原隰宽平】的感觉,地势相对平坦、低湿一些,因此得名。
笔者于原平崞县古城南门外的金代普济桥合影
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位于今日崞阳镇且地势更加重要的“外来户”【崞县】,显然在险要性上要比汉代的【原平县】更加重要。所以呢,自隋代开始,不仅把汉代【原平县】下降成了县下一级的【原平乡】并持续到1958年,而且还把整个地区的县级地名,从【原平】改成了【崞】。
原平天涯山景致
建国以后,发展工业需要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加平坦的地形与更加充沛的水利资源,原平镇这才“翻了身”,“夺回”了县级政区的中心地位,不仅恢复【原平县】的名号,而且把整个县级地区的地名又重新恢复成了【原平】,并进一步在1993年升格为【原平县级市】。由此可见,我们回顾一个地区的地名历史,不仅能够知晓名称的变化,还能掌握一个地区历史地位与发展重点的变化,如此“见微知著”,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