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中关于交朋友的句子 有情有义有人生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12章中关于交朋友的句子 有情有义有人生13-1?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12章中关于交朋友的句子 有情有义有人生13-1

论语12章中关于交朋友的句子 有情有义有人生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先之劳之:《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先,前进也。”先,领先,以身作则。之,指老百姓。先之就是身先士卒的意思。劳之:教导人民勤劳工作。先之劳之的意思是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这里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思。

益:请求增加一些。

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个好头,(做事不辞劳苦,)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不要闲下来)。”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持之以恒,不要懈怠。”

“仁”在孔门儒家通过三方面予以体现:为学之仁,为人之仁,为政之仁。这三者之中,以为学最为重要,一个人只有学成了,才能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才能做好政治,为广大人民谋福祉。

《论语•颜渊篇》开篇从“颜渊问仁”开始说起的,因为颜渊是孔门四科——德行科的第一名。所以说,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为学之仁,为人之仁。《论语•子路篇》是从子路说起的,子路是孔门四科——政事科的高材生。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为政之仁!也就是“仁”在为政方面,该如何实施呢?结合这两章,《论语》编撰者先从“仁”的为学、为人说起,为学做好了,为人也修行得差不多了,就需要推己及人啊,在为政方面进行展示了。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比孔子小9岁。《论语》当中,子路出现次数最多,多达41次。子路是孔门中从政最早的弟子之一。子路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孔文子的家臣,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做过卫国大夫孔悝(也就是孔文子死后,他的儿子孔悝做了卫国的大夫,子路接着做孔悝的家臣)的邑宰。特别是任蒲邑宰期间。蒲邑多盗,民风强悍,历来难以治理。子路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这些都说明子路在从政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我们来看原文:子路问政。

这一天,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子路来问;老师,如何做好政治啊?

孔子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子路生性质朴,刚强直率。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孔子说了四个字:“先之劳之。”

“先”是领先,以身作则的意思。“之”,这里是指老百姓。孔子说;做政治啊,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个好头。

“先”其次才是“先让自己正起来”,为政者要按照“礼”的标准来做人,然后再按照社会公认的规则来行事。

“先”还有创新的意思。为政者要求别人怎么做,自己就先要怎么做。历史上的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篇》)(他居住的宫室低矮简陋,但对兴修水利疏通沟渠却竭心尽力。)传说中,为了治理洪水,大禹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十三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他认真吸取他的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治理住了洪水,让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禹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所以,人民百姓都十分敬佩他!

领导者不仅要在具体的事物上要“先”,更需要注重教化之道,引导老百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西周时期的周公,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天下百姓实行教化。周公后来受到了孔子推崇,《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太厉害了!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原则上要做到一个字:“先”。做到了“先”,你才有可能实施孔子所说的第二个字:“劳”。

这里的“劳”有两种解释:第一呢?就是为政者先要身体力行,做事不辞劳苦,无怨无悔!

“劳”的第二层含义是教民勤劳,不要闲下来。《孔子家语•相鲁》记载;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我们看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该种什么,教导大家就种什么。结果呢,所种的庄稼都能得到很好的生长,这就是教民劳作!引导老百姓做让他们自己受益的事情,这就是“劳”。

这里讲到一个道理,人必须互相信任才能把事情办好,信任产生信赖感。如果出现不信任的情况,就会往事物相反方向想。

《韩非子》记载;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雨了,他家的墙被毁坏了。

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人偷盗。”邻居家的老人也是这样说的。

晚上,富人家被盗了。

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听了老师说的“先之劳之”的答案,对于性格急躁的子路来说;如果做到了这些,就好了吗?潜意识在讲;老师,还有其他的吗?他是想得到一种最快捷的方式。就像子贡一样的,他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一个字是:“恕”。怕子贡听不大明白,孔子接着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在这里,我们看子路问“请益。”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子路请求多讲一些;二呢,就是为政还有没有别的捷径。

子路这一问,孔子老师也有两种理解,第一种呢,就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子路爱学习,就多说一句“无倦。”第二呢,孔子发现;子路同学有些急功近利啊!一个人如果厌倦、疲倦的情绪,事情如何能办好呢?我们看,孔子的回答是:“无倦”两个字。一个为政者只有“先之劳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并且持之以恒,不要懈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政治。

“先之劳之”再加上“无倦”,这是孔子教导子路为政的六字箴言!

“先之劳之”是开始,“无倦”是终点,有始有终,或者叫慎终如始,这才有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把这六个字“一以贯之”!治理国家如此,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也是这样,教书育人也不例外。

相比较子路有些耍滑的态度,我还是比较欣赏颜回的。当老师一说答案的时候,颜回的态度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老师,颜回虽然不是很敏锐,你说的这些请让我勤奋去做好吧!)老实、听话、照做,这是颜回的风格,做的怎么样呢?“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篇》)(孔子说;等颜回退下来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因此,当鲁哀公、季康子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的时候,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三千弟子只有颜回好学,圣人说的话,你照着去做就好了!子路在修行上没有颜回的境界高,思想上的倦怠情绪,也许是困扰他的一个因素吧。人在修行的路上,有几个点值得说说的,一是不信任,这个观点正确吗?二呢,就是不老实,有些人甚至表面功夫一套一套的,就是自己不做!再好的学问也等于零!三呢,不能“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任何偷懒的想法,都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儒家思想讲究躬行第一。“学”的关键还在于“习”,“习”就要无倦,持之以恒的来做,不能头脑一发热!这句话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