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艾草的由来(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民间除了有赛龙舟、食粽等许多精彩缤纷的习俗活动,家家户户还会在大门口挂上翠绿的艾草菖蒲,别有一番节日氛围。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么?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关于为何要在门上挂艾草?
根据文献记载,是古代的大夫端午节有采艾草(也有叫艾蒿,艾叶的)制药的习俗,认为端午制药最为灵验。到宋朝时,端午制药在民间逐渐发展为端午悬挂药材。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端午”条说:“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迎相宴赏。”
为什么要选用艾草呢?传说在商朝末年,武王姬发伐纣时,带了一名医工萧艾,字艾蒿。萧艾医术很好,一次无意中发现发现将士们用一种无名野草来熏蚊子,熏完蚊子后的热草灰还可以治泻止痛,便开始了研究,后来营中出现了痢疾,萧艾发现还用这种无名野草竟然对痢疾有效,武王赏罚分明,便用萧艾的名字为这无名野草起名叫“艾”。
但是,艾草能名留青史,跟它本身的“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艾草既是常见物,又是实用品。民间把艾草的茎叶割回家晒干,点燃就可以用来熏虫。现代中医,有在针灸时烧艾熏烤针刺的穴位的,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病时用艾草做燃料的,证明了它脸上确实写着“健康“两字。
明代李时珍研究家乡蕲州的艾草,专门为它们作传,写了《蕲艾传》。不止如此,他在《本草纲目》中,也认证了艾草的香,能驱赶蚊蝇,清除瘴气,还能杀毒。所以,端午时节,在北方的农村,各家都会割一把艾草,挂在门旁,用来辟邪,这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
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但是这个传说应该是脱胎于历史文献,做了艺术加工,就有了这样的效果。
文献记载比较确实的是三国王叔和之事。东汉末年到晋武帝时,有70年的时间,瘟疫频繁,有据可查的大瘟疫就有21次。魏文帝时,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另一个弟子卫汎,被襄阳名士举荐到洛阳祛除瘟疫。他们规定,京城所有水井都要清淤过一次,井水要用艾草等浸泡后,
由军士分发才可以饮用;进入京城的人,也都要用艾草烧烟熏过;再加之其他办法,半个月后,疫病逐渐退去了,活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年轻的王叔和热衷于对艾的考究,他认为荆楚之地的艾是最好的,又认为五月是恶月,人的瘟疫多发生在五月,因此五月用艾防疫的功效最强。他还在襄阳大力推行“五月五门窗插艾“,这21次瘟疫大流行,几乎没有波及襄阳城。
后来,“五月五门窗插艾“也从襄阳流传开,如今很多地方过端午节,各家各户还会在门框上挂一把艾草,用来祛病辟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