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真实撒哈拉之旅(撒哈拉沙漠三毛笔下)
“每想你一次,天空就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
这段话出自《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用细腻又唯美的文字来描述爱情和思念,令无数读者对撒哈拉沙漠心生向往。
怀揣三毛的书,我对撒哈拉沙漠也满含期待,认为只有世界上最大、最美、最有诗意的沙漠,才能让我如此地倾慕、如此地渴望。
但世事总会出人意料,2017年我踏入撒哈拉沙漠的第二天,就看到了连很多当地人一辈子都看不到的情景:撒哈拉沙漠,下雪了。
当地向导说:“你是最幸运的游客,因为上一场雪在38年前。”
看着黄白相间的沙丘,我有些茫然:我这是来沙漠避暑的吗?
三毛生活在阿尤恩(西撒哈拉)
在这个区区千余人口的艾因塞夫拉镇上,我听到最多的形容词是“撒哈拉最热的地方”,千百年来,久居沙漠的牧民都不愿踏足这里,却在21世纪后变成“撒哈拉门户”,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沙漠的不二之选:
撒哈拉沙漠最干旱的地方,年均降雨量低于10毫米;
撒哈拉沙漠温差最大的地方,局部最高气温可达55℃、最低气温-10.1℃;
撒哈拉沙漠降雪最厚的地方,我们抵达前一晚足足下了一米厚的大雪。
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只知道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很浪漫,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小家变成“沙漠中最美的家”。
只有亲历者才明白现实中是多么的辛苦和残酷:沙尘暴时,屋外飞沙走石、屋内灰尘不散;缺水缺电生活不便,买瓶酱油还得去四五十公里外的小镇;厨余垃圾不掩埋沙底,三个小时就能招来成千上万只苍蝇。
原先一直认为只有三毛这种“有情饮水饱”的女生,才能在撒哈拉苦中作乐、甘之如饴。但进入撒哈拉腹地后,我不由感慨一声:“三毛幸好生活在阿尤恩(北大西洋沿海城市),要是选在艾因镇,我估计她写不出那么优美的爱情文学,光顾着与大自然做抗争了。”
因为艾因镇所在的撒哈拉沙漠内陆,不仅位置更偏更不方便,就连沙尘暴的规模也比沿海还要大,更何况早晚温差还会下到下暴雪的恐怖程度。
就好像压根没想过会突然降温暴雪地向导一家人,翻箱倒柜好半天,终于找到祖辈迁徙时才会穿上的羊裘衣。对他们来说,这么炎热的地方也能下雪,那今年的天气必定有异常,极有可能是超级狂风和沙尘暴的前兆。
为什么会下雪?当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向导打电话给阿尔及利亚气象署,得到的解释是:今年的地中海暖湿气流提早进入撒哈拉北部,而往年1月平均气温已降至14℃,今年却持续在27℃左右,暖湿气流与沙漠高温相遇后的水蒸气被推向更高的空中,经过高海拔冷却结晶形成降雪。原本也不算异变,只是今年的暖湿气团更大,而地面温度更高,所以雪量也就更多。
艾因镇卫星图
而联合国气象组织给出的原因更加精细,首席专家斯蒂文认为:撒哈拉暴雪的始作俑者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撒哈拉沙漠面积已因此扩大10%)。当各地区气温缓慢提升时,当地气候不会发生显著改变,但到达气候临界点或突然性的温度大幅升降,都会带来异常气候,艾因镇的沙漠降雪就是空地温差太大而导致的,第一次有记载的降雪还是1979年,而且只持续了2个小时,时隔38年后又下了一场,预期未来降雪会更多。
果然,艾因镇在2018年和2022年又各下了两场雪,分别为0.4米和0.3米。
最有趣的是,撒哈拉沙漠的雪还各有不同,迎风一面的沙丘会被风吹成波浪状,背风面则呈不规则形状,近看宛如雪山层峦叠嶂。与撒哈拉边缘比起来(阿尔及利亚西北部也会下雪),艾因镇的雪景更有看头,因为小镇海拔在千米以上,雪层持续时间更长,基本都在30个小时后才会完全融化。
艾因镇附近有大小七八个水源湖,水位在降雪后都会大幅上涨,甚至会淹没原有的绿洲草植,其中最大的昆布湖水位上涨大约0.2米,不仅是当地最大的人类饮用水源,也是方圆百里野生动物和骆驼、牛羊等家禽的主要水源。
要是错过昆布湖,那就只能去100多公里外的岩层区了,只是岩层区水源地势狭窄,如果与沙漠野兽正面遇上的话,基本没有生还机会,因而当地人除非结伴带着武器才敢去。
另一个有特色的水源湖被当地人称为“天堂绿洲”,位于艾因镇海拔最低的沙丘坳底,水源常年不竭,只可惜这里的水富含温泉硫磺,因而只能用作应急水源,不可长期饮用,就连野生动物也很少过来饮用。
这也算是撒哈拉沙漠最无奈的地方,好不容易有水,还不能喝,如今也只能用作接待游客的临时营地。
一路走来,虽然看不到多少野生动物,但牧民搭建的帐篷倒是没少见,其中不乏穆斯林必备的“祷告屋”等等临时设施。
我问过向导,这些人明知沙漠难以维持生活,为什么不去更宜居的地方?
向导解释了大半个小时,简单说就是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之间的领土争议。
从地图上看,撒哈拉沙漠覆盖十个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虽然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但85%面积是沙漠,且邻国多达7个,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摩洛哥和不被承认的“西撒哈拉”,历史上虽然都被法国统治过,但自立后的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双方时不时的就来一次“断交”。
反复无常的边界与国家问题,导致生活在本就贫瘠沙漠地带的原住民更加进退两难,留下来放牧会经常遭遇对方的巡逻队,迁往阿尔及利亚大城市又找不到工作,更别提移民其他非洲国家还有语言、宗教等等实际问题了。
既然走不了,那就只能认命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与传承,倒也解决了很多沙漠生活的难题,例如培育出十分耐寒的西瓜、可食用的各种果类等等。虽然种植量很低,但也聊胜于无,总好过没有,至于蔬菜和柴米油盐等等生活物资,就只能以物易物或驱车数百公里去大城市购买,因为本地商店的物价实在太高。
以小镇为数不多的几家餐厅为例,一张二人份的烤饼要1000第纳尔,相当于50元人民币,而当地人均月收入不到2000元,这样的价格别说当地牧民,就算收入翻倍的工薪阶层也消费不起。
另一家标榜撒哈拉沙漠美食的摩洛哥餐厅更贵,一盘腌橄榄炖蛋800第纳尔,一份腌菜四拼1500第纳尔,一份羊肉拌饭2000第纳尔,吃饱吃好人均消费在人民币200元以上。
高物价的原因无非是资源少、运输难,方圆百里都没有的蔬果,只能去更大的城市采购,而阿尔及利亚85%的国土都是沙漠,蔬果更是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再加上耗时耗力的驼队运输,价格连续翻番也就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还有一个原因,撒哈拉沙漠随着全球旅游热潮逐步转型高端旅游业,不少景点只能依赖直升机才能抵达,随便报个团都是两三千美元起步,餐饮消费自然水涨船高。
从游客视角看撒哈拉沙漠,体会不了原住民的辛酸,就好像选在北大西洋沿岸定居的三毛一样,对撒哈拉的了解并不全面,起码不适用“美好、浪漫”等等词汇。
当然,作为短期旅行的游客,只要能忍受撒哈拉沙漠的干燥和高温,以及时不时的沙尘暴,那也不失为一处值得体验的地方,毕竟沙漠景致可不是“圈地卖票”的景区所能比拟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