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的结婚风俗有哪些(四川巴中传统婚俗之二:)

巴中的传统结婚礼仪是男女方家庭同时各自大办三天宴席,两边流程不一样这三天的礼仪名称分别是: 起媒、正酒、回门,川东北其他地区也许是别的叫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巴中的结婚风俗有哪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巴中的结婚风俗有哪些(四川巴中传统婚俗之二:)

巴中的结婚风俗有哪些

巴中的传统结婚礼仪是男女方家庭同时各自大办三天宴席,两边流程不一样。这三天的礼仪名称分别是: 起媒、正酒、回门,川东北其他地区也许是别的叫法。

起媒——顾名思义,这是婚礼的起始日,而且跟媒人有关,具体啥相关不太清楚 ,大抵是今天媒人会坐上首位,会得到感谢与酬劳?这一天男方家是中午比较热闹,除招待至亲之外,主要客人是负责过礼(抬嫁妆)和接亲的人,人数一般在40人以上,他们吃完午饭后,由媒婆从前带领,唢呐队跟随,然后是6个或8个接亲的姑娘,之后是过礼队抬着彩礼,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迎亲——而女方家中午就自家亲戚随便吃吃,晚饭是整个女方家婚礼期间最隆重的一餐,这一餐主人家会奉上远近闻名的大厨精心制作的巴山名宴——「十道碗」(小时候读音似为「十大碗」,后来官方推介写为「十道碗」)。十道碗在老家非常有名,一般只在婚丧嫁娶这样重要的宴席上可见,其菜品与工艺多年来几无变化,因此厨师得以不断精进手工、配料与火候,但凡上桌,都是精品。

「十道碗」几乎都是蒸菜,这是为了保证无论哪个季节,无论客人什么时候到,都能立即献上热腾腾的美味。印象比较深刻也是最重要的两道是“坨子肉”和“品碗”,具体菜品介绍有时间回老家时我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我回去时偶尔会订一桌尝尝。我不太知道这道名宴是否在川东北其他地区流行,看起来好像流行范围不大,多年前我只在成都遂宁宾馆附近看到过有一家餐馆主打「十道碗」,其他地区很少见,知情的朋友可以留言指点一下。

回到正题,女方家的「十道碗」晚宴会在迎亲队伍到达后开始。开始之前,男方媒人会在院子里摆上带来的彩礼,并一一高声唱出来,让前来参加婚礼的至亲好友和乡邻都能清楚听见,叫好声此起彼伏,让主人家倍觉光彩。酒宴就在啧啧称赞声中开始了。参加婚礼的有至亲好友、接亲队伍、两边的唢呐队、村上的邻居、帮忙打杂的人等等,凡数百人,由于院子场地与借来的桌椅板凳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时就餐,所以一般分几轮,因此老家把这种宴席叫“跷脚席”,意思是要赶紧吃完,跷脚就走,下一轮好上,一般至亲好友和喜欢喝酒摆「龙门阵」「舂壳子」「扯酒经」的人会自动排最后一轮。在都比较贫寒的年代,参加婚礼的一般是家里长辈,他们也不太在席上吃东西,通常都会打包带回家给家里小孩老人吃。「十道碗」的菜品设计就是按人头算的,一桌只能八人,每道菜都是八份,比较好打包,所以第一轮很快就会结束。直到今天,打包的习惯还在,不管是大酒店还是跷脚席,主人家都会贴心地准备好每人一个打包袋。

这里说说礼金: 前来道贺的客人都会向主人家备上一份礼金,所谓「礼尚往来」,礼金多少主要依据自己家礼簿上的记录,再参考时下的通货膨胀系数,80年代大约起步价5元,如今已经涨为3/500元了。讲点题外话,老家的人情世故有些变了味道,甚至成为负担;个人觉得广东的习惯比较好,起步价200多年没变过,反正无论你包多大的红包,主人家最后只留一张,然后在红包上折个角表示收到再还给你,所以送多也没意义,能去现场参加就是给主人家最大的面子而不是礼金多寡,这一做法值得提倡。想起来,老家的人世故客气得让人惊讶,如果家里“过事”你声明不收礼金让大家聚聚,还真不一定有人来,要是不声明,只讲过事,大家就带着礼金来了。

正酒——在女方家,宾主尽欢的起媒晚宴并不会欢宵达旦,而是早早地借宿在周围邻居家安歇,在正酒日的一大早,就会聚回主人家,因为早上的事情非常多,这是最重要的日子。厨师们和帮忙的乡邻要为几百人准备十道碗早餐自不必说,两边的唢呐队也得早早地斗曲,轮番奏响欢快的乐章,送亲的姑娘们要为新娘和自己化上美丽的妆容,而过礼者则需要绑扎装饰每一件嫁妆,一切准备妥当后,开始早宴。早宴会很快结束,礼宾会主持一个简短的仪式,然后宣布起轿,此时唢呐转为离别的曲风,新娘在别意依依的送别曲中陡然从结婚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开始“哭嫁”,哭嫁有一套既定的流程与歌词,一般新娘只负责哭,由媒婆或专业人士负责唱,曲风哀婉悲伤,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怀想兄弟姐妹的袍泽之情、答谢至亲邻里的守望相助等等,至情深处,宾主也会情不自禁陪着落泪,青衫尽湿。当然,结婚毕竟是喜庆的,哭嫁并不会很久,起轿时辰一到,即使新娘悲伤得不能自已,送亲伴娘们架着也要上路,因为整个队伍必须在中午12点前到达男方家,起轿时辰根据路途远近精心计算而来。

媒人在前,迎亲唢呐紧随,接亲和送亲的姑娘们簇拥着新娘(老家新娘并不坐轿,许是因为山路弯弯不方便吧),后面是过礼者抬着嫁妆,送亲唢呐殿后,一大路人浩浩荡荡向新郎家进发。

说说嫁妆,几乎包含组一个新家所需要的一切,从锅碗瓢盆到床上用品,从梳妆台到桌椅板凳,从粮食到储物柜等等,应有尽有,由抬角们组合绑扎为适合两个人抬的“抬货”,看家境状况,少的有8抬,多的20多抬。路途近的,比如本村结合,则整个队伍需要故意绕路,延长在路上的行走时间,充分让乡里乡亲看到并羡慕;路途遥远的,有时甚至远至30里外,则必须加快赶路,以便在既定时间到达,当然,即使辛劳,整支队伍一路都会洋溢着欢声笑语。路上遇到别的迎亲队伍,两方唢呐还要斗曲以表示互相恭喜祝贺。

此时在男方家,早已备好十道碗盛宴,宾主都在院子里翘首以盼,一俟听见唢呐声响,便会鞭炮四起,鼓乐齐鸣,小孩子自然飞快地奔向新娘子讨糖吃,其他人等也细细地打量着浩荡的队伍,满脸含笑地烟糖迎接伺候着每一个人。队伍会在院子外停下,等待新郎与主人家的盛意迎接与红包,一阵喜庆的唢呐合奏之后,队伍有序进入院子,所有的陪嫁被高高地堆在院中礼桌上,主婚人照例会主持仪式欢迎新娘及送亲队伍,感谢新年父母,祝福新人,并高声唱出嫁妆清单,然后新郎把新娘迎进洞房,一切收拾妥当后,隆重的正酒宴就会在鼓乐声中开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音乐、美食、美言、祝辞四美皆具,良辰与美景二难并至」,「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觥筹交错之间,宾主尽欢。

晚宴止留有亲朋好友,自然是要斗酒热闹一番,然后闹闹洞房自不必说,一对新人还要早点歇息,明天将要体验第一次回娘家的喜悦。

回门——一大早,一对新人在与自家亲戚共进早餐后,亲友就各自带着回礼回家了。而新人在收拾妥当后,就踏上回娘家的第一次旅程,这样的旅程在未来几十年中,只要是逢年过节或者有大小事务,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将一次次重复走过,长长的道路记录着他们的岁月,如纽带般维系着看似平常实则珍贵的亲情,直至那小道渐渐没了人迹,布满荒草。

女方家中午自然还是很热闹,至亲好友一起等待新人归来,共享丰盛的午餐,一杯杯酒盛载着殷殷祝福、期盼与叮嘱,一对新人将在酒后带着父母亲人的祝福与大家依依告别,因为即使再晚,今天也必须赶回新房居住,脚下的道路见证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后记: 回门仪式结束,整个婚礼流程就结束了。凭回忆写完这些,我不禁在想,也许流传了数百年的旧时婚俗,表明先民们对待恋爱结合的态度是谨慎的,同时又为走进婚姻殿堂的新人给予了最隆重的流程与仪式,让新人获得尽可能多的祝福,感受婚姻的庄重与意义,对旧时人们而言,没有什么事比婚礼更重要、更受人瞩目、更能获得尊重与恭贺,因此,人们才会更加坚定与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生活,日子也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轮回着。

(关于老家巴中的记忆很多,但一时也不知从何着手,有些也记忆模糊,下一篇写点啥,乡亲们你们的意见呢?)#四川##巴中##四川#

声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歉联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