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正式恢复高考(还记得当年恢复高考的情形吗)
每年高考,都会开启追逐梦想者的新篇章,而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不管你承不承认,高考决定着所有莘莘学子的未来生活和命运。
白岩松在一次谈及高考的演讲中这样说:中国的高考有着万千毛病,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有人说,当年高考社会关注度并不如现在高。现在全社会都在为高考服务。你可能不知道,当年,有无数莘莘学子都在为能参加高考而奋斗,他们为之头悬梁、锥刺股,那种刻骨的回忆和情结,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年是如何恢复高考的
今年有部电视剧很火,《人世间》。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剧中的很多学生,都去了乡下,后来他们为了能参加高考,付出了很多代价。因为这些人知道,高考可以改变命运。
1952年我国确立了“高考”这一制度,无数的青年走上了求知好学的道路,他们渴望学到真正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改变社会。到了1966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高考中断了,大批知识青年都到了乡下,这造就了中国知识人才的断层。
1977年,中国的高考“停摆”了十年之久。大多数的中国高校,都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具体的招生办法被称为“十六字招生办法”,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这种方式显然无法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停摆”高考的严重后果,自然也显而易见。有个例子是这样说的,1977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刚分配到上海科技部门的应届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水平测试,结果触目惊心:这些通过“十六字招生办法”进入大学的“天子骄子”们,近百分之七十的人数学不及格,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化学不及格。有人“基础知识一个题目也答不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不恢复高考,已经不止是考生们的“改命”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1977年8月,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会的知名专家们大声疾呼“从今年起就改进招生办法”。不久,教育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恢复高考”提上了日程。1977年9月25日,经过历时45天的招生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977年十月,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传遍神州大地:高考,恢复了!
1977年的高考,是一次空前的改革:凡是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考。以相关统计,当时要求报名的考生,达到了上千万人,年龄最小的有十三四岁,年龄最大的有四十多岁,堪称规模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恢复高考”的决定是在是年十月宣布,而考试时间却是在1977年十二月,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准备工作也成了难题,甚至连印试卷的纸张都一度不够。比纸张更困难的,是“出什么题”。上一次高考已经是十年前,十年的空白期,让各地各科的命题组,都很少有经验可寻,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一位1977年高考数学命题组的负责人感慨说:当时的出题任务,都要对家人保密,命题组所有成员更要集中封闭,所有的试题要经过几十次校对后送去印刷。直到高考结束,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命题组的一员。也就是在同年,他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数学没及格……
高考改变万千学子命运
1977年12月5日,停摆十年的全国高考正式开考,实到考生五百七十万人,录取考生二十七万人,录取比例21:1,比起今天的高考来,这样的场面,可以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来形容。
和今天不同的是,1977年的高考阅卷结束后,先不公布分数。考生们要先在家等初选通知书,拿到初选通知书以后,再填报志愿。这种模式比起今天高考来,显然风险性更大。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填报志愿的经验,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仅这一个环节,就加大了“落榜率”。
以这个意义说,能在1977年走进大学校园的考生,都是优中选优的顶级人物。
这样背景下的高考,也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许多大学班级里“X世同堂”的奇观:一个大学的班级新生,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年龄段,既有二十不到的小年轻,也有三四十岁的“老三届”。南京一位老教授,就回忆过1978年高考结束后,他“带新班级”的情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新生”已经33岁了,当他下定决心走进考场时,他身后的四个儿女就在考场外为他鼓劲加油……
那些今天网络上流传的,所谓“高考改命”“肩负家族几代人期望”的呼喊,放在这个场景里,可以说十分贴切。
当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1978年,19岁的阿来,这位未来的“史上最年轻茅盾文学奖得主”,还是阿坝水电站的一名拖拉机手。拿着每月五十块钱的工资,在当地堪称“高收入一族”的他,有一天却突然借了一辆自行车,连夜狂奔了几十里路,去高考报名点填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他考取了当地一所师范学院,毅然放弃了那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以他自己的话说,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只是“走出山寨,看看外面的世界。”
同样是1978年,“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也面临着重要的人生抉择:是继续在箱子厂工作?还是报名参加高考?她终于下决心选择了报考,可决心易下,备考却难。经过之前多年的生活浮沉,学校里的知识几乎忘光,比如复习物理的时候,她“连牛顿定律都不知道”。以至于为她补课的老师,都认为她“这样低的程度没法补课”。那段艰苦复习的日子,她下班后回家先睡觉,晚上十一点起来读书,终于在这一年高考里金榜题名。
张艺谋早期摄影作品
那年的高考,让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张艺谋,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画家罗中立,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钱颖一,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也是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清华大学……
罗中立画过很多过河的场景。1977年他趟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那年他29岁,已在达县钢铁厂当了十年锅炉工。
刚得到消息时罗中立没怎么激动,报名截至的最后一天,女朋友劝罗中立要把握机会去参加考试。那天傍晚,罗中立从锅炉房下班,背着画架,沿着大巴山下的州河,摸黑走了20里路才来到县城,他成为考区最后一个报名的考生。
罗中立作品
“如果没有77、78的高考,我有可能跟我表哥一样,会是建筑工地一个搬砖的。”没去搬砖的刘震云,把自己1978年参加高考的经历,写进他的第一篇小说《塔铺》。
14岁时,因为长得高,家里虚报年龄的刘震云去甘肃参军。基地全是戈壁滩,嘴唇好多天全是裂的,老是流鼻血。虽然生活环境不是特别好,但有时间可以学习。
在得知恢复高考后,已经当了5年兵的刘震云心中,有暖风轻轻拂动。回到河南老家,刘震云在一所中学当民办老师,白天上课,夜晚复习。
那盏煤油灯,照亮寒夜里冷透的屋子,也点燃他心里模糊的念想。“就是一盏小煤油灯,有着像豆一样的那种灯头的亮。寒风吹着,窗户密封的又不太好,每个考生都跟一个小鬼似的,影影绰绰。”
5月复员,7月高考,刘震云以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俞敏洪、易中天、顾长卫这些各行业的知名人士,都是那个时候的考生。其实,如果细细盘点的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各行各业多少脱颖而出的优秀人物,几乎都来自“77级”——恢复高考的这一代人。曾有人说,“77级是新中国最与众不同的一代”。
20世纪末的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当年那些考入大学的学子们,都在改革开放的洪流里发生着剧变,大多数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都在这个时代里找准了方向,改变了人生……
最后,祝正在参考高考的考生们,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