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连载三十三 运动心理学专家揭秘金牌背后的

南都讯 记者汪雅云在职业体育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专业运动员或者运动队聘请运动心理学专家来参与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而这次中国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的过程中,也有多位运动心理学专家参与其中。那么运动心理学到底是如何帮助健儿们在这重要的赛场去实现自我突破,取得理想佳绩,又是如何能在比赛落后环节帮助运动员顶住压力,上演绝地反击的好戏呢?

南都体育记者近日便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副教授徐雷,他用许多实例向我们揭开了运动心理学这一看似“神秘”的学科是如何在奥运赛场上确确实实地帮助运动员们做到更快、更高和更强的。

中国首枚奥运金牌就有运动心理学者的贡献

说起运动心理学,不少人可能还认为这是一门最近才兴起的前沿学科,但徐雷教授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25年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而我们中国则在1978年也有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底下的体育心理学分会,所以这门学科服务于中国的体育健儿其实已经有了近40年的历史。

“我们说运动心理学的专业化,正式开始算的话应该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咱们正式的有叫作运动心理学家来从事专业运动员的心理服务工作。”徐教授说,“许海峰为我们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的时候,当时我们中国的体育心理学家就有参与其中,他们收集一些资料去帮助许海峰进行了战术安排,其实做了很多的贡献。”

运动心理学连载三十三 运动心理学专家揭秘金牌背后的(1)

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中国夺得奥运首金时,就已经有运动心理学专家幕后做出过贡献。 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说起当年服务于射击队的运动心理学家,徐雷教授所了解的便是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刘淑慧教授。“她是一个6、70岁的老太太了,但当时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队里面去服务,和运动员同吃、同住、同睡,和运动员打成一片。然后他们每每参加奥运会、亚运会这样的大赛前,她会对运动员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可以说是非常敬业。”

而如今虽然在从业资格认证化方面,运动心理学专业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但也已经有许多学者的能力得到了职业体育圈青睐,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力为教授、上海体育学院的周成林教授等,他们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在国际大赛时体现,包括全运会前也有各省运动队会邀请运动心理学专家进驻队伍,这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克服赛前焦虑,心理学家有妙招

作为广东地区的运动心理学学者,徐雷教授自己也服务过一些职业运动队,事实上在他看来大部分运动队的诉求都是希望选手们不要在比赛时过于焦虑和紧张,可作为人之常情,越是大赛这样的情绪就自然越发严重,所以心理学家们也是有一些小技巧去帮助运动员缓解焦虑,放松情绪。

“我记得是在10年前,我在我们广州市射击队曾经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工作,当时我们的干预的目的主要是,队员有时技术动作难以形成,或者说形成之后总是不稳定,还有时就是放松不下来,容易焦虑紧张,那么对于这种情况的话,我们采取了两种方法。”徐教授介绍说,“一种是利用表象训练的方法去稳定他们的技术动作,比如说让他们在睡前听他们自己录的录音,录音内容像是对自己说‘你首先要站在位置上,然后其次要瞄准靶心,然后举枪,然后进行射击’。就是让他们睡前要在头脑中像过一遍电影一样去重复技术动作,这种就是来帮他们提高技术动作稳定性的。

另外是放松的方法,我们心理学里面有一种叫作渐进式放松训练法,就是比如说你收缩手部肌肉,让它紧张起来,然后再放松,收缩胳膊肌肉,再放松,收缩肩膀肌肉,再放松……这样反复体会到紧张放松的感觉,由身体的变化来给心理变化产生影响。

这种放松的训练对于运动员的体格还是非常好的,我们当时有很多运动员后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达到了他们个人的最好水平。”

但如果是碰到奥运会这样的大赛,又和日常训练不太一样,这个时候运动心理学专家们的工作会更加细致,以至于连比赛过程中的每种可能遭遇,都要提前帮运动员做好心理预案,不让他们打无准备之仗。

“现在大赛赛前的心理准备大家都会做很多的方案,会去预想很多情景,”徐教授说,“比如乒乓球比赛里,11分获胜,我们会去教运动员预想你是0比10落后的时候,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又比如说你现在7比0领先,会高兴是吧?但一过分激动状态可能就松下来了,那么这种情况又要怎么处理呢?

运动心理学连载三十三 运动心理学专家揭秘金牌背后的(2)

国乒是运动心理学科介入比较早的专业队伍之一,也帮助许多运动员取得过好成绩。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所以我们会把这种赛前的心理准备做得非常充分,具体到每一分、每一个细节,现在我们国家队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经验能做到如此。”

运用科学制造出更多“大心脏”运动员

事实上作为能为国出征的奥运健儿,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见过大场面。不过赛场上瞬息万变,没有人能提前知道下一秒自己会面对的是什么,所以从一开始制定比赛目标时,运动心理学者们就会开始干预,帮助选手做“目标定向”。

“我们在做任何一个事情,任何一个行为都有目标,有的是以任务为驱动的,就是比如我比自己的最好成绩,或者比上一届做得好,我就算是成功了,就达到我的目标了;还有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就是我就算这次达到我最好的水平了,但是如果说没有拿到第一名,那我也还是觉得失败了。

我们还是希望大家是以任务为导向,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要和自己比,和自己的过去比,只有这样的话,才更容易在比赛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所以我们也会建议运动员不要去想结果,要想我当下应该干什么,比如我是要注意对手的脚步,注意他的发球,还是留意裁判的指示等等,这些都是赛前要有一个计划的。

如果赛前心理准备工作做得好,那么你在比赛时就游刃有余了,不容易出现类似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我想法很多这种情况了。”

此外,比赛期间过多地接触外界信息的确是不利于运动员备战的,因此徐教授也赞成一些运动队在集训和比赛期间禁止运动员刷社交媒体等行为。但他相信,一个真正优秀的运动员,经过心理培训,是不会轻易被外界负面信息干扰的。而运动心理学就是要帮助更多的运动员拥有强大的心态,成为一个“大心脏”选手。

运动心理学连载三十三 运动心理学专家揭秘金牌背后的(3)

2016年里约奥运射击比赛里,张梦雪在重压之下最后一枪打出了10.9环的好成绩逆转夺冠,便是奥运史上经典的“大心脏”时刻。 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的确是有一些运动员,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强,而且是越紧张的时候心态越好,这样的运动员有时可能每场比赛就是关键时候上一下,然后一击致命。

还有些运动员相反,英语叫choking,窒息的意思,就是明明平常训练都很好,可是一到关键比赛就会卡住,就是所谓心理失常了。

我们现在运动心理学里面研究的热点,就是要预防这种心理失常,通过一些训练的方法来让运动员减少这种现象。我们说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运动员、影响运动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如结对训练、认知的训练,通过包括一些脑电的训练,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这都是可以干预实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