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

河南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占有重要意义。进入二十世纪后,汉语语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淮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跟河南方言一样,这方面论著较少。淮阳县的县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编写的,在《淮阳县志•语音卷》中是用汉语描写的淮阳音系。可见,从时代性、准确性以及丰富中原官话材料方面考虑,都有必要对淮阳方言进行新的研究。

河南方言的地理概况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方言是指示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文化因子之一。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里称:“方言差异,因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地理文化研究》中第三章《陕西方言地理格局与戏剧剧种的分布》,都采取了把方言和地方戏曲放在一起的写法,感觉十分新奇。因此在对比河南各文化因子分布的资料,发现方言和地方戏的分布的确具有内在的即地域上的一致性,特定的地方,形成特定的方言和地方戏。同一戏剧流传到不同地区,受地方方言语音的影响,声腔也会发生变化,形成适应该地方的风格或流派。

河南为东西、南北过渡地带,四达通衢之地,历史上为四战之地,多次遭受兵燹之祸。在历次战乱之后,都伴随有大量人口流动,有数量较大的移民迁进和迁出。所以移民增加了河南方言变化的复杂性。又为河南地处南北东西通衢,商业贸易流动人口经过频繁,并以期较高的经济地位,针对河南庙会贸易、赛神演戏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方言和戏剧方面对河南施加其影响,使得方言和戏剧的分布更为复杂。在错综复杂的方言与戏剧历史变迁中,探索和复原方言与戏剧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分布演变规律。

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1)

河南方言语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河南教育月刊》上的《河南方言调查》。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此后,直到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少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年—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树声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由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负责。这次方言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上。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仅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对于解释目前变化了的河南方言现状论据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价值有限,但他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魏《中国语文》和《方言和普通话信刊》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由价值。

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今。1979年《方言》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复兴。

首先是贺巍先生的研究在整个河南方言研究中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从1979年发表《获嘉方言的连续变调》起,20年间,贺巍先生发表11篇论文。出版三部专著。其次,是1993年张启焕等著的《河南方言研究》一书出版。

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2)

张学平2005年,辛永芬2006年几篇关于叶县、浚县方言语法的文章描写。

段亚广2008年《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徐曼2014年《河南方言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危机》。

孙军岩2011年《周口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2000年以后,参与河南方言研究的人数大大增加。但是,语言研究仍停留在音乐整理和方言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对比上,调查描写不够深入。缺少一支训练有素、有规模、稳定的研究队伍。

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提出,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它包括七大方言: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只是后人又进行了更细的划分。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以下十区:官话区、晋语区、湘语区、徽语区、赣语区、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客家话区、平话和土话区。其中官话区可以分为八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是中原官话分布区,也有晋语、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分布,另外还有闽语方言岛的零星分布。

中原官话以河南为中心,覆及了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390个县市。中原官话分区将中原官话分为兖荷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洛南片、许陈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等13片。其中,跟河南有关系的只有8个,豫北广大地区不属于中原官话范围。

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荣,根据晋语有入声特征,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下列十七个县市划入晋语区:安阳、林县、鹤壁、汤阴、淇县、汲县、辉县、新乡、延津、获嘉、修武、武陟、温县、焦作、博爱、沁阳、济源。侯精一《晋语的分区》也认为以上县市为晋语区。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把河南省的灵宝县、陕县和三门峡市归于中原官话汾河片。

贺巍《获嘉方言研究》从语音系统、词汇、语法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获嘉方言的特点。特别是他在书中指出:“获嘉方言有入声,具有晋语的特性。由于本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中原官话邻近,因此有许多语言特点和中原官话有类似之处。获嘉方言有逐渐向中原官话靠拢的趋势。”这一结论是比较全面的。

贺巍《洛阳方言研究》是国家“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成果之一。以今洛阳市为范围(不含其属县),对洛阳方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进行了调查记录。

以上方言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河南某个县市方言特点的调查和研究。对河南全省的方言分区研究的主要有张启焕、陈天福、程仪等著《河南方音概况》,张启焕、陈天福、程仪等著《河南方言研究》,邵文杰总纂的《河南省志•方言志》。

张启焕等人编著的《河南方音概况》是根据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九年河南方言普查所得到的一百二十三个调查点的材料编成,并根据调查点的语言特征,把全省方言分成五个次方言区。这五个次方言区分得比较模糊。

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4)

张启焕等人在《河南方音概况》的基础上所著《河南方言研究》中采用以下五项标准:有无[ts]组声母;[x]与[f]是否和谐;[n]与[ l ]是否对立;[n]尾与[∩J]是否无别;有无入声;分不分尖团音等,把河南方言分成五大片:第一片以开封话为代表,共56个调查点,即开封市、开封县、通许、尉氏、郑州市、中牟、荥阳、新郑、长葛、鄢陵、许昌市、许昌县、临颖、郾城、襄城、禹县、郏县、宝丰、平顶山、叶县、鲁山、舞阳、南阳市、南阳县、方城、南召、泌阳、唐河、镇平、新野、邓县、内乡、西峡、淅川、商丘市、商丘县、民权、睢县、宁陵、虞城、夏邑、永城、拓城、鹿邑、郸城、南乐、清丰、濮阳、滑县、浚县、长垣、封丘、原阳、范县、台前、社旗。第二片以淮阳话为代表,共20个调查点,即淮阳、兰考、杞县、太康、扶沟、西华、商水、周口市、沈丘、项城市、上蔡、漯河市、西平、遂平、平舆、汝南、驻马店市、确山、新蔡、内黄。第三片以洛阳话为代表,共21个调查点,即洛阳市、偃师、巩县、登封、密县、临汝、孟津、孟县、新安、渑池、义马市、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卢氏、栾川、洛宁、嵩县、宜阳、伊川、汝阳。第四片以安阳话为代表,共19个调查点,即安阳市、安阳县、汤阴、汲县、淇县、延津、林县、辉县、新乡市、新乡县、获嘉、修武、焦作、博爱、武陟、温县、沁阳、济源、鹤壁市(1958年设市,未调查)。第五片以信阳话为代表,共12个调查点,即信阳市、信阳县、正阳、息县、淮滨、罗山、光山、潢川、固始、新县、商城、桐柏。

邵文杰总篡的《河南省志•方言志》第一章将河南省内方言进行了分区,根据晋语和中原官话的区别,以及中原官话内部的语言差异,大致分为郑汴片、洛嵩片、蔡汝片、陕灵片、安沁片等六片。

张启焕等人的《河南方言研究》和邵文杰总篡的《河南省志•方言志》所划的河南方言片都有一定的划分标准,方言片的界线比较明确,范围精确到县,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二者都是以现代方言调查为依托,较少考虑历史变迁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各方言片的差异形成原因缺乏分析,对于历史移民形成的方言岛也没有涉及。甚至在其已规划好的方言片区存在方言内部差异比较大的问题。如《河南省志•方言志》将内部差异很大的三门峡市、陕县和偃师以及睢县划归洛嵩片,似有不妥之处。明清民国时期方志文献又对河南方言的记载,以往的研究者也较少利用。全省的方言分片,也是歧异纷纷。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于河南方言的分布、历史演变做出研究。

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5)

河南方言的省域特征

河南方言与他省方言相比也有一定的省域征。然而因为历史文献对河南方言整体特征记载的较少,省内各地方志的记载也大多是一些具体方言词汇的罗列。河南地区文集又远不如江南一带丰富和详细,故这一部分只能写得比较简略。

一、语言简洁

往往本省一个字,他省需要一句话来解释。如“中”,有表示同意,表示出色,表示合适等含义。如“抓”(zua去声),有干什么,你去干什么的含义。“啥”表示什么之意。又如“咋”表示怎么了,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等丰富含义。《河南方舆人文志略》在第三编《政治》言语部分,附吴幹卿氏《河南语言之特点》,对这一特点进行了生动的说明:“他省人所絮絮不休者,本省人每以片言了之。若与江、湖、京、津人杂坐,仅闻异方人嘈杂之声,而本省人反噤若寒蝉,非常游于外者,不能长于辨论。非久处中州者,或至疑为简慢。”

二、语言刚直滞

王幼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转引河南吴幹卿氏《河南语言之特点》:“河南语言,声多平而少入,刚直而不委婉,凡入声多与平声相混淆,虽有时似入声,亦延缓不能急急收藏,盖人性迟缓,语言滞涩,多平声而少入声。惟淇县、陕县、洛阳等处备具四声。”

三、河南各地方语音称谓差别大

虽然除了河北晋语外大部分是官话区,但河南各地的方言差别依然很大。尤其是语言和称谓差别最大。清人李绂所撰《重修通志查取文卷檄》载:“一方言,考郡邑异乡⊥语音各别,称谓各殊,中州皆然,不独此土。旧志缺此一条,并无记载。欲全为增入,未免冗长。今惟取民间饮食、衣服、器物、起居、日用常行、开口呼唤,等语音声字样,逐一注释,以备采风。各属郡邑官吏,随地咨访,以凭纂辑。”民国《密县志》在《志例》中说:“方言土语,随地而异,官民相接,全赖翻译,其中流弊滋多。”

四、明代他省以中州语音为正

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二载:“其(按:指山西泽州)境邻中州,故语音辨正。”

五、方言北方特征明显

清人华学澜《辛丑日记》载:“自入湖北界,房屋皆作南式,土人语音亦大于河南。舆夫之前呼后应者,亦与北方不同。画疆分界,只就形式言之,乃竟如此限人耶,真不可懈矣。”从文中可以看出,华学澜是1901年6月21日自南阳府新野县新店铺至湖北襄阳县吕堰镇之间,跨越省界碑,明显地感觉到了方言南北之不同。南阳府新野县之新店铺已经是河南南部的边界了,在方音上依然让华学澜有北方的感觉,这证明河南方言的北方特征是很明显的。当然,整体的河南方言北方特征明显与河南光州、汝宁地区方言有南方方言的特征并不矛盾。

河南方言的发展研究(河南方言体系及淮阳方言研究)(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