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哪里迎来历史最高温度 谁制造了最热夏天
2022年6月16日,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路人将衬衫罩在头上抵挡烈日。 (新华社/图)
如今,人们见证历史要更简单一些:刚刚过完最热的6月,又可能迎来史上最热的7月。
2022年7月13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全国高温落区预报图上,一抹“红色”顺着长江向南北扩散,部分区域甚至呈现深红色,代表40℃以上的高温天气。
热!热!热!堪称“劳模”的高温不仅白天“起”得早,晚上也不肯早“下班”——中国天气网制作的全国夜间火炉地图中,最热的长三角、川渝地区被形容为“昼蒸夜煮难喘息、降温神器全开启”。
因为高温,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屋顶沥青层发生变化,导致瓦片脱落,不得不临时闭馆;杭州一棵梧桐树冒起白烟,消防甚至出动灌水降温;温州一女子购买的一箱可乐高矮胖瘦不一,出现变形……最严重的甚至“热死人”。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浙江多家医院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南京、四川亦有人确诊。
中国气象局2022年7月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达21.3℃,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数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河北灵寿在6月25日气温甚至达44.2℃。预计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会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1~2℃。
热浪不仅席卷中国,且肆虐全球。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同样迎来高温天气,不少国家气温均超过40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受气候变化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极端高温将出现得更频繁、更强烈。
而在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加,广东省气候中心首席胡娅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或成为“新常态”。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1日,葡萄牙里斯本遭遇高温天气,一名男子和身穿北极熊服装的表演者交谈。 (视觉中国/图)
热浪:正常还是极端?
从冰箱拿出一根雪糕出门,可能不等雪糕化成一摊水,人早已大汗淋漓。
中国气象局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7月8日起未来十天,四川盆地、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中北部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最高气温将达到35℃以上,局地可达40℃以上。
中国气象局预计,7月,除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华东南部局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世界地图上,热浪所经之地,皆是红色一片。法国海滨城市比亚里茨气温一度飙升至42.9℃,创当地2003年以来最高气温纪录。西班牙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上升了7—12℃,部分城市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3℃,西班牙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刚过去的6月是西班牙历史上同期最热、最干旱的月份之一。
在英国,高温甚至影响到了铁路的运行,西米德兰兹郡的铁路服务中断,铁路运营商将其归咎于高温——轨道温度过高会限制速度,导致可运行的火车减少。
感到热和渴的还有农作物。30天无降雨,湖北枣阳夏庄村的玉米卷叶、枯黄,当地气象局建议采取灌水保墒、喷施叶面肥的方式促进叶片恢复生长。正值夏播时节,高温也让河北、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受到影响,河南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积达438.7万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接受《中国气象报》采访时提到,夏季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属正常现象,但是2022年以来出现的高温天气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如四川、甘肃等地气温相继突破历史极值。但其他一些省份的热浪,在各省气象局专家看来,整体而言不算特别“极端异常”。
山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侯淑梅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部分监测站破纪录,但不能代表整体。在新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新生看来,新疆每年都有这样的高温天气出现,2015年是高温天气最强的一年。但是2022年比前两三年都要高一点,降水少一些,气温略高一点,“但是也不是特别极端的天气现象”。
胡娅敏分析认为,整体来说,本轮高温天气也算正常:广东省7月1日-11日历史同期的高温日数可达2.2天,2022年仅为1.1天,7月8-11日历史同期的高温日数为0.9天,2022年为1.0天,仅偏多0.1天。
据湖南省气候中心监测,2022年以来,湖南省平均累计高温日数6.7天,较常年同期(5.3天)偏多1.4天。湖南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谢益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6月以来,全国多地极端高温频现,湖南比较幸运,截至目前无论从高温持续时间还是强度方面,都还说不上极端。
然而,就在经历此波热浪之前,不少人的记忆还停留在“凉爽”二字。5月湖南平均气温20.2℃,较常年(1991~2020年)同期偏低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低。而广东2022年夏天前半段(6月1日-7月11日)气温也偏低0.4℃。
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可能受阶段性冷空气和降水影响。即便在高温的6月,强降水天气仍旧不少,6月26-30日,北方出现入汛以来首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山东、河北、河南有26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6月极值。但在降水结束后,副高控制,容易出现晴热高温天气。
吕新生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降水过去后,如果没有冷空气进来,高压脊控制就会有高温。“夏天的天气就是这样变化,降水过去了,一个暖高压来了,又是高温天气;冷空气来了,冷空气和暖空气一交汇,就产生降水。这样不停地交替变化。”
2022年7月12日,江苏南通,当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市民戴着墨镜、头盔“全副武装”出行。 (视觉中国/图)
高压强强联手
一般来说,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高温过程的是大陆高压,南方高温天气则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造成的。
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为西太副高,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形成高温天气。
大陆高压一般相对偏北,但是胡娅敏发现,这次大陆高压明显偏南,与西太副高叠加,影响区域增大。吕新生关注到,5-6月以后,西太副高的位置逐渐北抬西升,每隔十天左右,北抬5到10个纬度,“如果西太副高的脊顶升到大陆上,那么形成大陆高压,在我国大部分形成高温天气”。
相比过往,此次高温天气多了北非-伊朗高压的身影。
北非-伊朗高压是副热带高压带的一员。三大高压联手十分罕见,北非-伊朗高压将会向东发展和大陆高压连成一片,在我国西部高原形成一个异常强的暖高压,6日至8日给西北地区、四川盆地等地带来凶猛的高温。
欧洲连日的热浪也与北非-伊朗高压有关。热空气在北非上空聚集,7月初,非洲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等地迎来44-50℃高温,随后这股气团向北进入西班牙,热量进而涌入法国和中欧。
北非-伊朗高压持续东扩,所到之地温度随之升高。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北非-伊朗高压竟然爬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直接影响就是天气气候异常,包括时间、空间和强度,在我国和北半球出现的异常天气已有所体现。”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7月以来,在台风“暹芭”北上后,西太副高西伸,北非-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的大陆高气压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造成了持续稳定的大范围高温天气。
吕新生介绍,新疆特别是南疆的高温,一般是由北非-伊朗高压造成的。伊朗高压北伸东扩,有时脊顶升到南疆上空,南疆的温度就会升高。“北非-伊朗高压压在南疆上空,往往形成弱下沉气流,造成高温,如果没有北边的冷空气下来,高温就会持续,感觉闷闷的状态。”
胡娅敏进一步指出,北非-伊朗高压东扩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持续,雨水稀少,海水里蒸腾的水汽偏多,大量空气滞留在高空的时候,就会迅速下沉,形成大片大片的晴热高压区域。正是因为目前冷空气稀少,三大高压(大陆高压、西太副高和北非-伊朗高压)才有机会连成片,这就加速了高温的累积,形成大范围地区酷热难耐的局面。
世界范围来看,北美、欧洲、亚洲等区域出现的“热穹顶”现象是造成全球热浪的一大原因。当热高气压停滞不动,持续笼罩在某个地区上空,像盖子一样将热空气困在区域下方时,就会出现“热穹顶”,导致地表愈来愈热。鉴于2021年6月美国西部的热浪,美国国家气象局天气预报中心(WPC)表示,在同一地区快速连续发生两次强烈的大规模热浪有点不寻常。
旷日持久的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是造成热浪的另一大原因。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的意思,指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温度,并伴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与之相反,如果太平洋该区域的海温异常升高则被称为“厄尔尼诺”。地球上多数区域为海洋,因此海洋的变化将会对气候产生深刻影响,这两种现象都会引起全球气象异常。
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显示,目前的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席卷整个热带太平洋地区并一直持续到了2022年5月中旬。在2022年1月和2月期间,拉尼娜的海洋部分暂时减弱,但自2022年3月以来有所增强。
WMO长期预报制作中心指出,目前的拉尼娜状况有大约70%的可能性会延续到2022年北方夏季,持续到2022年7-9月期间可能性为大约50%-60%。一些迹象表明,在2022年的北方秋季和2022-2023年的北方初冬期间,该概率可能再次略有增加。假若如此,此次拉尼娜现象将持续三年之久,出现“三重”拉尼娜。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表示,与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夏季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同,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更加复杂、多样,并不完全与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影响呈相反的关系。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东亚夏季风易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北,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尽管异常高温天气与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关,但拉尼娜不是唯一因素。”许小峰认为,高温天气还与印度洋海温、青藏高原、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会是较复杂的影响过程。
英国《自然》杂志称,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都出现拉尼娜的现象仅发生过两次,但以往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都是发生在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过去的拉尼娜有双重打击,现在成了三重打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玉平研究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说明天气的行为越来越古怪,不按常理出牌了,这是一个新的规律,需要重新认识。
“拉尼娜持续三年,中间有过一些阶段性波动,目前仍在持续。其形成原因目前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许小峰说。
2022年7月9日,南京,孩童在街头喷泉处戏水享清凉。 (中新社 泱波/图)
“极端天气将成家常便饭”
极端天气逐渐变多,这一现象人们都感同身受。
中国气象局2022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度过了“史上最热年”,全国平均气温10.53℃,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历年最高。北方降水量为历年第二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亦指出,未来全球绝大部分有人口居住的地方都将出现更多、更强、更持久的极端高温。而且,自1950年以来,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比之前几个世纪更频繁和剧烈。
前述《自然》杂志文章还提到,气候变化也许会导致未来更可能出现类似拉尼娜气候事件。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几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说,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上升,全球变暖幅度将会更大,目前所经历的只是“未来的预兆”。
“极端天气在以后就是家常便饭,甚至都不用‘极端’,因为经常有极端。”管玉平解释,全球变暖不意味着没有低温了,仍然会出现极高温、极低温等极端天气,变暖的意思是高温压过低温,低温与高温平均起来温度升高。
谢益军预计,未来除了气温本身的自然波动变化和季节性差异以外,全球变暖也将导致气候不稳定性增强,气温波动更加剧烈,高温热浪越来越频繁,“气温的大起大落已经成为一种气候常态”。
(南方周末记者林方舟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睿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