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有什么不便(数字化时代如何推进阅读)

来源:【中国教师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内容、形式、空间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和传统的教室许多平台、资源、信息技术为数字化时代阅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区域整体推进阅读打开了新世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数字化阅读有什么不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字化阅读有什么不便(数字化时代如何推进阅读)

数字化阅读有什么不便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内容、形式、空间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和传统的教室。许多平台、资源、信息技术为数字化时代阅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区域整体推进阅读打开了新世界。

蕴藏机会,也面临挑战。“读屏时代”也带来碎片化阅读等问题。区域在整体推进阅读过程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力阅读走深走实,这是数字化时代区域教育主政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周刊聚焦“数字化时代,如何推进阅读”这一话题,邀请区域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谈一谈他们所在区域的探索与实践。

————————————————

特邀嘉宾

方学建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晨宇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薛 刚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

数字化为阅读打开新世界

中国教师报:3月27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有效利用“学习强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及各地各校数字平台,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载体,为阅读打开了新的大门。您所在区域是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区域整体推进阅读走深走实的?

黄晨宇:的确,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手段与阅读的融合备受师生青睐。乘着这股春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依托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将书香校园建设与智慧阅读项目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手段成为阅读的优化剂。

俗话说“先搭台子后唱戏”,加快智慧教育基础建设是首要。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全区在校教师提供知网研学平台、学科资源网等账号资源,使之成为师生日常阅读闯关、交流反馈的得力助手。

此外,为“唱好这出戏”,“基本功”必须过硬,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是重中之重。为此,数字素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应用、信息化创新实践指导等成为教师研训的必修课。同时,我们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阅读,促进线上阅读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教师阅读带动、促进学生阅读。

戏好还得台本好。要实现阅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还需要组合多种手段。为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和反馈,我们利用超星平台、“钉钉应用”“问卷星”等,实现线上阅读打卡、编制阅读问卷、学习群实时学习互动反馈等,推动阅读与技术共融共生。

方学建:这是技术优势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江苏省扬中市围绕深读空间建设,让阅读随时发生。扬中市借助阅读共享平台定期推出学生、教师、家长共享的阅读资源,如学期阅读书目、整本书阅读微课、声音图书馆等,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还能进行后台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便于学校跟踪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我们建构立体丰富的阅读课程体系,将阅读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作用于学生多种感官的“阅读大课堂”。

薛刚:在数字化时代,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阅读行为和活动都有了新的形态。自2015年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借助“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以师生共读活动平台为载体为各旗区的学校和师生提供云服务。通过推送丰富的阅读资源、推荐优秀的读物以及开展多彩读书与创作活动,将读写融入师生日常。同时,利用师生共读活动平台积累师生读写作品与活动数据,推动全市书香校园建设。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已举办八届师生共读活动,每届约有5万名学生参与,累计达100多万件作品被推荐参加市级活动评选。师生共读活动已成为全民阅读的品牌活动。

中国教师报:信息技术平台载体的使用为阅读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读屏时代”也容易造成碎片化、娱乐化阅读,甚至会让学生沉迷电子产品,您所在区域是怎样打破这些痛点的?

黄晨宇:中小学生沉迷电子产品,沉醉网络小说、短视频等现象一直是教育管理上严抓细管的重点。在提倡阅读信息化的同时,杜绝信息技术平台载体成为碎片化阅读和娱乐化阅读的温床,的确是中小学生阅读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把控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我们致力攻克的难题。

基于以上考量,城厢区全面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所有学校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要求教师承担起“有价值阅读”的倡导者角色,倡导深度阅读和高质量阅读,引导青少年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不仅如此,区教育局与区妇联合作开展家庭阅读指导活动,引导家长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与莆阳书社、莆田市图书馆联手,邀请名家、名师开展阅读讲座,家、校、社形成合力培育健康的信息化阅读土壤,形成风清气正的读书风尚。

薛刚:碎片化阅读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能力下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经常会被社交媒体、游戏和其他数字产品所吸引,从而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创造有益的数字化阅读环境,如减少社交媒体的干扰、定时休息、限制使用次数等,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推广积极有益的阅读习惯和理念,鼓励人们进行深度阅读,发挥数字化阅读的优势,提高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为我所用”不是“成我所累”

中国教师报:“为我所用”是数字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质量的遵循。在借助信息技术助力阅读过程中,您了解到哪些学校、教师在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有怎样的阅读故事和案例?

黄晨宇:我始终相信,新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会为传统教学注入生机。在课堂观摩、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多场景研究中,城厢区有意识挖掘、运用、创新信息化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师生阅读兴趣。

我曾听过一堂课,教师把《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元素融入课堂,借助独特的视听优势、多样化的形式和充满活力的潮流元素,为传统教学打开突破口,让纸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走进学生心中。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还应伴随着课程的落地。一个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课程在开发前便要进行数字化转化,从平台数据统计掌握学生阅读学情、分析整体阅读难度、评估学生阅读能力、了解学生阅读习惯,进而开设特色化校本阅读课程,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如南门学校为学生建立“阅读存折”,通过开展评选“优秀储户”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沟头小学在微信公众号开设“铮铮姐姐读童书”“我学铮铮姐姐读童书”栏目,每周录制一本绘本,让更多学生、教师、家长走进阅读世界。

方学建:我认为,这是数字化背景下阅读活动的形态问题。近年来,随着区域阅读氛围的越发浓郁,各种旨在提高阅读活动成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举措在扬中市的学校一一呈现。如扬中市实验小学不断探索“全学科阅读”,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了全学科阅读资源库。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随意浏览素材,而是带着一定的阅读任务自主搜索素材,运用阅读素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着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区域推进阅读的有生力量,在数字化时代,您所在区域为教师提供了哪些支持调动教师“卷入”阅读场?

黄晨宇: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卷入”阅读场是生活和专业要求下的必然选择。城厢区成立了“莆田市校园阅读研究中心”分中心,设立了中小学全学科阅读研究中心组,每学年选派教师参加莆田市阅读指导师培训,为区域推进阅读做好人才储备和动力支持。同时,举办阅读种子教师培训,让更多教师参与“书香校园智慧阅读”项目,为切实打造书香校园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通过阅读成就更好的自己。

方学建:教师是推进阅读的主力军。教育最曼妙的风景是什么?那就是一所学校有一位喜欢读书的校长,带领一批喜欢读书的老师,陪着一群孩子读书。我们立足教师专业发展,从“认知、感情、取舍、判断、素养”五个角度修炼教育者应有的阅读取向、阅读品格和阅读境界。我们将阅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高度重视物态环境的建设,阅读书吧、校长书屋等成为书香校园的重要标识,在阅读环境的浸润下,教师能自觉主动地投入阅读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成立教师阅读团、定期开展阅读沙龙,激励全体教师将阅读作为专业提升的主要渠道。如扬中市外国语小学行知教师成长学院、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五色石教师联盟等,以主题沙龙等形式定期阅读教育教学类相关书籍,推动教师专业整体提升;市实验小学的“校长有约”读书活动形成由校长领读的阅读团,此项活动已延续了10年。

薛刚:为支持教师参与推广阅读,我们建立了数字化阅读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图书、在线课程等资源,为教师提升数字化阅读素养提供支撑。同时,地方政府和学校提供数字化阅读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阅读推广;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和项目,如阅读比赛、阅读节等激发教师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制订数字化阅读推广计划,明确推广阅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多方协同营造阅读场

中国教师报: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直靠外部环境、机制的驱动,只有这样阅读才能成为生命成长的“滋养品”。当区域在倡导阅读的同时,也应发挥家庭、社会的协同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生态。您所在区域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家校社边界,让家校社加入阅读阵营的?

黄晨宇:“让家庭、社区、社会加入阅读阵营”是城厢区重点工作之一。我们鼓励学校和社区开发阅读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家长提供获取阅读资讯、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等信息的渠道。鼓励家长在家庭群、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好书并鼓励其他家长与孩子共读。同时,我们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等资源,提高阅读的便捷性,让家长与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在线阅读。

方学建:我们积极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阅读引领,涵育家社阅读风尚。扬中市致力于区域联动,让“悦”读成为城市风向标。如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每周五与学生相约“云卷云舒”云端朗读,至今已推送122期。我们利用有声平台推介好书、诵读美文、朗读优秀学生习作,带着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卷入一种新的阅读模式,让阅读以更鲜活的姿态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

中国教师报: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趋势,也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接下来,您所在区域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师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晨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同脉,是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股趋势中,城厢区正努力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包容、公平、绿色、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智慧阅读环境体系,促进时时能读、处处可读、人人皆读的终身持续阅读文化氛围不断形成。未来我们将探索利用AI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从教、学、管、练、评、考、研等多个方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管理质量;将在核心理念、教育内容、教学范式、教育治理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数字化教育探索,努力实现“建强区域数字化教育中心,汇聚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数字教育蓬勃发展”,从而开创新时期数字教育新局面。

方学建:阅读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诉求和新的使命。在海量信息充斥的数字化时代,我们提倡学生进行全学科阅读。全学科阅读的媒介就不再限于文字。因此,学校的阅读课程建设、阅读活动开展都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阅读提供庞大的资源库。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把阅读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从整本书阅读、全学科阅读走向全景式阅读,为师生成长搭建阅读能量场。

薛刚: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师生共读活动创建了“众创模式”。在该模式下,人人是读写资源的生产者,也是读写资源的消费者。区别于传统模式,师生需要同时完成主办方规定的活动以及为提高自身读写能力而自创的活动,“众创模式”主办方只规定要求,由师生自主创建活动并自主关联,只需要完成一项活动就能同时实现主办方与自身需求的双赢。同时,引入自定义阅读测评功能,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跟踪了解学生课内外读写情况、记录学生读写发展轨迹、建立学生读写成长档案,使教师在对学生读写能力进行横向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对读写能力的纵向评价能力。

“众创模式”形成的读写生态让各读写场景间不再孤立,并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之间的所有读写行为紧密关联,形成强有力的读写共振圈,全面提升学生读写水平与区域读写教学质量。

未来,师生共读平台将进一步与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为提升全市中小学生读写素养、形成区域读写生态提供新动力。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