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

风筝是在世界上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不仅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更受到各阶层民众的普遍喜爱与热烈追捧。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风筝的发展史,也研究一下唐代人口中的风筝,和我们现在的风筝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1)

关于风筝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风筝源于木鸢的观点。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发明了木鸢飞上了天,有人据此认为,这种木鸢就是后来纸鸢的雏型。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提到过:

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

这种能飞的木鸢可能是靠简单的机械装置推进升空之后,凭借空气的浮力(即风力)作用在空中飘浮或滑翔。同时为了减轻自身的重量,这种木鸢还可能是以竹、木为骨架,糊以绢帛、皮革等物制作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纸的普及运用,这种早期的木鸢才逐渐改造成为后世的纸鸢。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风筝是由汉初大将韩信发明的。我国有一本珍贵古籍叫《事物纪原》,是一套宋代人编撰的专门记载物件起源的书籍,它对于纸鸢的记载是这样的:

纸鸢,俗谓风筝。古传云,韩信所作。高祖征陈豨,信谋从中起,乃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穿地入宫中。……乃知审为韩信造矣。

风筝发明以后经常运用于测量和传递信息,当作军事通讯的工具。据《侯景传》记载: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包围了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攻破了外城,太子萧纲和文武百官均被围困于台城内,与城外援军断绝了音讯,这时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萧纲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以射下之.

这是见诸记载的最早、最为可信的风筝实例。有人据此认为风筝的发明是在南梁时期,但是最早的记载并不等同于最早的发明,此事例显示出如此成熟的放风筝技巧,正好表明其发定应该更早,所谓羊车儿献计制作的“纸鸦”可能只是利用了已有的风筝技术而已。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3)

顺便提一句,北齐时有一种能载人滑翔的纸鸢,听起来特别酷炫。据《资治通鉴》记载:

齐显祖将如晋阳,乃尽诛诸元,……使元黄头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堕,仍付御史中丞毕义云饿杀之。

据说北齐文宣帝高洋下令杀掉元魏宗室,让囚犯元黄头等人乘坐“纸鸱( chī)”,从金凤台上向下飞行,能够安全着陆者,便可以赦免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全都纷纷乘“纸鸱”从台上飞下,大部分都摔死了,只有一个叫元黄头的死囚滑翔成功,幸存下来的他最终成功饿死在狱中。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4)

由于历史记载中类似风筝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如今想真正搞清楚风筝的起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过,从相关记载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风筝的放飞技术已经成熟。


到了唐代,我国风筝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风筝继续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发展出来了能够放飞的更高、更远的风筝;另一方面,风筝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发挥和强化,开始成为广受社会各阶层大众普遍喜好的一种游戏活动。

唐代的风筝,称为纸鸢。作为一种军事通讯工具,其技术发展得很快,中唐时已经能够制作出高飞达百余丈的纸鸢,运用于战争。据《田悦传》记载:

田悦叛唐,派兵围攻临洺城(今河北永年)。城内守将张任求救,急以纸为凤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唐军得纸鸢,上书“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

于是唐军派出援兵,击溃了叛军,解除了临洺之围。同样是用于求援的纸鸢,与南梁相比,纸鸢在技术上显然有了更大的提高。羊车儿的"纸鸦"起飞后被叛军射落,求救失败;而张坯的纸鸢由于放飞的更高、更远,即使叛军命令"善射者射之",也够不到,因此求援成功。由此可见,技术的进步对于战争的胜负有时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5)

与前代相比,唐代纸鸢还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游戏活动。唐人非常喜欢放风筝,他们经常在闲暇之际,去郊外和空旷之处放风筝娱乐。放风筝还成为唐代寒食清明时节的一项有趣的节日游戏娱乐活动。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诗说:

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

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

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诗人在寒食节的凌晨出城东郊游,虽然才是拂晓时分,路上出游的车马行人早已是熙熙攘攘,沐浴过春雨的柳树和鲜花正饱含着朝露,似乎在向人们炫耀着明媚的春色,回头仰望高空,竟然这么一大早就有人出来放飞纸鸢。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6)

放风筝还是一项深受唐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路德延《小儿诗》说:“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描写的就是少年儿童们用竹条制作了一只燕子形状的风筝,将其放飞上天空的情景。

杨誉的《纸鸢赋》叙述的也是少年儿童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过程,而且通过他的描述,当时风筝制作过程和放飞过程已经和现代风筝基本上相同:

他们会先征求小孩的想法,再让师傅动手设计,然后用竹子制成骨架,糊上纸、画上图案,一只风筝就制作完成了。

在风筝背上系根丝线,风筝就可以起飞了,满街的人都能看见,大家伫足仰观、指指点点,有的说是冲天的白鹤,有的说是近日的乌鸦,场面十分温馨。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7)

到五代时期,风筝放飞技术愈加成熟,人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风筝的飞行地点和线路,并且进行各种高难度操作。比如南唐有位将领叫宋齐丘,他一脉单传的儿子夭折以后受到打击,天天不上朝在家哭儿子,搞得皇上很尴尬,于是一个叫李家明的想了一招,他在纸鸢上写道:

当年你建议皇上把吴家人不分老幼通杀,现在死了个儿子就天天在家哭,你这双标让皇上很尴尬。

然后他精确地操控着风筝,让他飞到宋齐丘家上空,扯断了线让风筝精准掉落,宋齐丘看后才惭愧地停止了哭声。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8)

的来看,唐五代时期的纸鸢制作工艺与放飞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唐代不但能够制作出凤形、鹰形、燕形、鹤形、乌形等各种不同形状的精美风筝,而且能够放飞到百余丈、甚至更远的高度,这说明风筝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游戏娱乐活动。

虽然放风筝游戏在唐五代时期已经比较常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风筝一直称为纸鸢而不叫风筝。“风筝”一词,虽然出现于唐代,但在当时却另有所指,是指占风铎(duó),也就是传说中的:风铃!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9)

据《开元天宝遗事》中的记载:

岐王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占风铎”简称“风铎”,挂于竹林,也悬挂于殿塔檐角。很多知名诗人都提到过风铎,比如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诗》中的“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这种风铎也称“铁马”、“风铁”、“风琴”,俗呼“风马儿”。之所以说唐代人口中的“风筝”是指这个“风铎”,证据还是出自知名诗人的作品,比如李白的《登瓦官阁》: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比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秋》: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很明显,这些诗文中提到的风筝,都是指悬挂于殿塔檐间的风铎。因此综上所述:

从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唐代人所提到的“风筝”其实是一种类似风铃的“风铎”,而咱们现代人的“风筝”,其实是唐代人口中的“纸鸢”。

明朝风筝的故事(唐代风筝那些事)(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