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

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

——一生更改名字次数最多的皇帝朱温

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1)

毛泽东读书照片

 毛泽东在阅读五代史时,曾点评:“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意思是说朱温当时的战略环境与曹操差不多,但论起狡猾,朱温更胜于曹操。对此,从他一生更改名字的次数过程中也可以看出。 中国历代帝王中后梁太祖朱温更改名字次数最多,一生更改了三次名字,即朱温、朱全忠、朱晃。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朱温——

  朱温(公元852—912年),唐末砀山县人。父亲名叫朱诚,是个贫苦的塾师,专心业儒,人称朱五经。母亲姓王,为人忠厚明达。朱诚不幸瘁然病死,王氏见生活无着,遂带着孩子投奔到刘崇家中。刘崇见王氏正在壮年,农耕蚕织都拿得起来,三个孩子也将成年,就收留了他们。这样,王氏在刘家为佣,三个孩子也在刘家劳作。兄弟三人中数朱温最狡猾无赖。他以雄武自负,不事生产,爱使枪弄棒,还经常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为此常受到刘崇的打骂。邻近乡亲讨厌他的刻薄轻浮,视他为地痞流氓。

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毛泽东评价他狡猾过于曹操)(2)

后粱太祖朱温

  朱全忠——

  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朱温参加了黄巢的起义军。他投军以后,南征北战,多次立功,先后随黄巢转战安徽、浙江、福建、广州,又经湖南、湖北、浙西、河南,向长安进军。

其间,朱温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队长、编将军,黄巢入长安后,他已成为一员重要将领。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黄巢任朱温为同州刺史。就在这一年,朱温见黄巢将亡,对起义军产生了动摇。这时他手下的一个部将谢瞳,乘机劝朱温降唐,他说:“现在唐朝已调集了四方军队围困住黄巢,黄巢看来当皇帝不会持久,而唐朝的力量却越来越大。我们当下处境困难,黄巢又不派兵援助,你要考虑自己的出路呀!”朱温听了谢瞳的话,就决定投降唐朝。

唐僖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连呼:“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立即封朱温为同华节度使,不久又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朱全忠”。

  朱晃——

  公元九0一年,朱温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公元九0四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在离开长安时,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北方。不久,他设计杀死了昭宗,立年仅十三岁的李祝为帝,是为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终于撕下了“全忠”的外衣,更名朱晃,在假惺惺地演出一幕大臣劝进、唐朝皇帝自愿“禅让”的丑剧后,正式当了皇帝,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朱温一生三改其名,每改一次名字代表一个时代,每改一次名字是一次背叛。例如,他做了唐朝的宣武节度使,被皇帝赐名朱全忠,可是他既不忠于大齐金统皇帝黄巢,也从来没有忠于大唐天子,可以说是个“全不忠”,堪称历代帝王中典型的“变色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