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入赘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1)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入赘”,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阿东第一时间点了进去,毕竟历(八)史(卦)嘛谁会不想要探索一下呢?

为什么说李白是入赘呢,从他一篇著名的《赠内》,可见一些端详,如下: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首诗是李白写于第一次婚姻时写给许氏的,化用东汉太常卿周泽的典故,自嘲整日嗜酒、不懂情趣,以戏谑之语安慰夫人。

意思就是你看你老公我,就是喜欢喝酒,就是喜欢整天到处贪玩,真的有些对不起夫人你。而他的第一任夫人是相门之女,那么对于李白而言,他则是一个招赘的女婿。

(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李白“诗仙”的称号深入人心,但是关于诗仙的私生活,其实我们了解的很少很少。除了他入赘的婚姻状况,我们今儿也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仙李白其他的事儿。今儿我们就来聊一聊李白从璘案,高适对李白见死不救?郭子仪还救过李白的命?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2)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两种主要说法: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说李白生在四川江油,而中唐时期李白的粉丝范传正从李白儿子那里得到一些了解,提出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学者们一般认为后者更可靠一些。李白的父亲移居到了四川,李白从小就是在四川长大的,到了24岁才走出巴蜀,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旅游是要花钱的,李白家应该不差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可以说是最早的“凡尔赛”了。

李白是非常有政治抱负的,想当宰相,想当帝王师,但他不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考中之后还得一级一级地升迁,那样太慢了,他想通过别人赏识推荐的方式,一飞冲天。他早先给安州裴长史写自荐信,希望他能推荐自己,这就是《上安州裴长史书》。信中说自己出身不错,妻子也很好,是前宰相的孙女,我上他们家做赘婿。自己读了很多书,去了很多地方;自己轻财仗义,乐于助人;自己还有特异功能,在岷山饲养了数以千计的奇禽珍鸟,一呼而来;接着借别人之口夸自己的才华,说有几个知名的朋友认为自己是杰出青年、奇异人才,等等,李白夸自己能夸出花。然而到了夸裴长史的部分,就不行了。李白不善于夸别人,他说裴长史您长得好看,齿像整齐的贝壳,皮肤洁白,容貌出众,光彩照人,“伏惟君侯,贵而且贤,鹰扬虎视,齿若编贝,肤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又夸裴长史名气大,重情义,朋友多,女朋友也多,“出跃骏马,入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你多招人喜欢啊,说明你了不起。李白这个人很有意思,想让别人举荐自己,又常常放不下身段,他在信的结尾说,如果你不能纳贤,不推荐我,我可直接去长安找别人了,到时候你可别后悔,“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3)

李白还给韩朝宗写自荐信,希望能通过韩朝宗的举荐而做官,这就是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可惜最终韩朝宗没能帮上忙。四十多岁的李白又在终南山隐居,所谓的隐居实际也是一种求官的方式,因为终南山离都城不远,李白名气又大,在这里写诗,很快就可以传到唐玄宗耳中。果然,没多久,唐玄宗就召李白进宫,李白一看唐玄宗“上当了”,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进宫之后,待诏翰林,深得玄宗赏识。但一年有余,受宫中小人排挤,李白就被“赐金放还”出宫了。民间传说,陷害李白的是高力士,因为李白酒后作诗的时候,让高力士脱靴而得罪了这个小人。出宫之后,李白碰到了科举不如意的杜甫以及刚刚再次落榜、已经四十岁的高适,三人共游梁宋,有一段共同游历的时光。“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诗),一起睡觉,一起野游,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就此成为李白的迷弟,一辈子都在仰慕李白,但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后来则因为一场案件而成为谜团。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4)

经过一百四十年的统治,大唐达到了这个王朝的最高峰,然后急转直下,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驾幸成都。在路上,马嵬坡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第三子李亨在此与父亲分道扬镳,北上去了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与李亨并非同一个母亲)则一直跟着唐玄宗到了蜀地。

这一年七月,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在蜀地莫名其妙地成了太上皇。等到了七月十五,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太上皇的唐玄宗为了尽快平乱,将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镇守,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恢复黄河流域,身边的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经营长江流域。这时候的高适已经当了谏议大夫,他跟随唐玄宗入蜀,劝谏唐玄宗不要这么做,否则可能会导致诸子关系的破裂,可惜唐玄宗不听。到了十一月,已经当上皇帝的李亨得到消息后,要李璘将权力交给自己,李璘不干,高适是支持李亨的,于是到了十二月,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等十二郡,高适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5)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6)

李白与高适两人的仕途之路,真是令人唏嘘。李白早年暴得大名,却一辈子在仕途上不畅;高适在46岁的时候才做了个小官,而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他每次站队都能站对,先是大将哥舒翰看好他,他辅佐哥舒翰,哥舒翰失败后,他逃到蜀地见到唐玄宗,陈述失败都是下面的人造成的,甚至皇帝您被迫来到蜀地也不是您的错,是下面有坏人,唐玄宗对高适很满意,于是封他为谏议大夫,得到唐玄宗赏识,接着又得到唐肃宗的重用。对于永王李璘的问题,高适说永王必败,唐肃宗于是就任命高适去“平叛”。晚年的高适仕途一路畅通,61岁的时候居然被封侯了。盛世的李白、乱世的高适,都自有其高光时刻。平定李璘之乱是高适后来封侯的一个重要功绩依据。李璘之乱在高适与李白两个人生命的长河中都掀起了风浪。

当初,李璘奉了唐玄宗之命东进,经过庐山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在这里(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避难于庐山),就将李白请来做自己的幕僚。李白空有一身抱负,一直没有机会施展,以为这次是自己实现壮志的好机会,于是欣然而往,实际上他并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误上了“贼船”。李白的政治眼光确实太差,他认为李璘是唐玄宗派来平叛安史之乱的皇室正统。面对国家危难,他挺身而出。他在永王李璘身边待了两个月,写了大量诗篇赞美李璘以及鼓舞士气,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璘东进,新皇帝李亨坐不住了,他以天子的命令让李璘去蜀地找爸爸去,结果李璘不去,于是李璘就被李亨定性为“谋乱”。李长之《李白传》说李璘率师东下是唐明皇的意思:“唐肃宗却有另一个想法,怕永王璘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和自己争天下,所以当肃宗看他真要东下了,便命他回川,要他伺候唐明皇。他没有服从。”李璘是不是叛乱一直有争议,后来,唐代宗还为李璘平反过。当代学者邓小军《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一文指出,根据原始文献《旧唐书》《册府元龟》《永王东巡歌》等,永王李璘率水军下扬州时玄宗诰命完全合法,并早已提前通报肃宗并获得认可,肃宗预谋镇压,挑起冲突,以璘为“叛”,所谓永王璘“叛逆”案纯属肃宗制造的冤案,所谓李白“从逆”案亦纯属冤案。

李白实际上从来没有觉察到自己参与的李璘集团已经被定性为不正当的、不合法的。这是皇家的政治斗争,成王败寇,李璘失败了,李白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这场所谓的“叛乱”很快被平息,高适收买了李璘的心腹,李璘集团内部自己乱了,李璘兵败被杀。作为“从逆”的李白先是逃到了彭泽,后来被抓了起来,关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附近)的监狱中,其罪“当诛”(《新唐书·李白传》)。高适这时候是地区总领导,李白给高适写信,希望他能伸出援手,结果高适并没有理睬李白,甚至李白的夫人登门求救,都被拒之门外。周勋初《高适年谱》中说:“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李亨、李璘两兄弟同室操戈,不想使得李白、高适这对当年的兄弟今日反目。

当时很多人都主张杀掉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句诗出自李白的“迷弟”杜甫,但他没能力救李白。杜甫是真爱李白,在得不到李白消息的时候,他做梦都梦到李白,这一时期杜甫写有《梦李白》二首,其中有一句广为人知,就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据说最后是大将郭子仪为李白求情,免了李白死罪。郭子仪为什么救李白?民间传说当年郭子仪犯罪,李白搭救过他,所以这时候郭子仪向朝廷申请希望通过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李白救没救过郭子仪无从考证,但郭子仪因爱才,搭救李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根据史料,当时,给予李白实质性帮助的还有宰相张镐、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李白曾与宋若思的父亲是好朋友,宋若思是宋之问的侄子)。最终,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新唐书·李白传》)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7)

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之后,朋友辛判官来找他喝酒,安慰他,李白就写了一首《流夜郎赠辛判官》。诗篇回忆了他们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是多么春风得意,如今却要流放夜郎了: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诗篇最后一句说“何日金鸡放赦回”,古代大赦天下的仪式是立一长杆,杆头设一黄金冠首的金鸡,口衔绛幡,然后把罪犯带到金鸡下面,宣布赦免的命令,所以金鸡象征着大赦。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不多久,因为关内大旱,朝廷就真的大赦天下了。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他听到了赦免消息的时候写的,这时候李白已经59岁了。他一辈子想着报效国家,却一辈子没有门路,晚年的这场政治灾难又给他沉重的打击,但当他在被贬谪的路上听到赦免的消息,说“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切苦难都过去了,又是新的开始。这就是李白,所有的打击、困难,对于他来说都会过去。这一年是公元759年。两年后,公元761年,李白再次跨上马带上剑奔赴前线,去找李光弼,劝他东征,可惜在金陵病倒。公元762年,李白在安徽当涂去世,时年62岁。在最后的岁月,他写下了《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8)

推荐阅读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9)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反转”,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事件。通过知人论世打破断章取义带来的历史“错觉”,你可能会有“居然是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的背景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这些历史事件居然都有联系,这些人物居然都有关系,这些作品中看似是历史的居然不是历史,看似不是历史的居然真的是历史,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作品的主题习以为常的说法产生“质疑”,等等。

李白为什么会入赘(入赘是一种什么体验)(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