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勇担交通强国建设新使命)

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勇担交通强国建设新使命)(1)

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勇担交通强国建设新使命)(2)

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勇担交通强国建设新使命)(3)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孙玉清

交通强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一系列强国建设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赋予交通运输的新使命。作为部属高校,大连海事大学将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优势,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把科教兴交、人才强交和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勇担交通强国建设新使命。

海事人才创新

为交通强国建设培育新动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管人才就是为了人尽其才,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始终坚持把好导向、管好队伍、守好阵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开放的环境、更加有效政策,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把国内外先进人才汇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把广大师生团结到党的十九大指明的新方向上,把全部力量汇聚到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的新发展上,坚定信心、同行并进。

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促进行业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大连海事大学制定多项举措,出台多个办法,以瀚海工程、星海工程、昌海工程、浩海工程“四海工程”为基础,以青年优秀人才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为支撑,坚持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扶持一批,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形成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着力培养教学名师、科技英才、知名船长轮机长、智库专家等杰出人才后备人选,着力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的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植竞争力强、凝聚力强、业绩突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培养行业发展后备生力军。“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大连海事大学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研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在办的48个本科专业中有38个直接服务于海事产业链,占专业总数的80%以上,源源不断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

海事科技创新

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聚焦关键领域,加强行业应用基础研究。海洋运输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基石。大连海事大学发挥特色优势,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共建“无人船技术与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加强无人船舶、智能船舶领域的深度合作;不断强化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发力。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立足行业发展,以前瞻性战略眼光聚焦海洋运输前沿技术和领域热点,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夯实智力支撑,加强行业软科学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把智力资源的储备和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考虑,成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交通强国战略研究院,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全力开展交通强国战略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利用大数据资源,努力打通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海大智慧”。以学校“一带一路”研究院为有效载体,积极开展海事领域有关热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研究,推动交通运输“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全面提升海事教育的影响力;针对行业重大问题,定期汇总学校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努力为行业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充分利用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良好平台,为打造大连市自由贸易港,加快建成东北亚航运中心贡献“海大力量”。交通强国建设需要软、硬实力的有机统一和平衡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将发挥好“思想库”“智慧库”的重要作用,为增强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提供更坚强的智力保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大连海事大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一方面,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行业资源协同共享的大平台、大团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模式,强化协同创新,促进海事科技综合实力全面跃升。自主研制深海打捞专用工具,参与大洋海底富钴结壳矿勘探采集并抓取到重达60多千克的最大单体富钴结壳样本;结合辽宁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60研究所共建军民融合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涉海领域军民两用高端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机制,共同推进军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致力于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航海电子海图等船载设备与装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能力。

(来源:中国交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