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1)

大约距现在一万年前,世界上爆发了农业革命——人类从采集狩猎走向了种植驯养。

西方学者说,这个转变,约在9500年前,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东部的丘陵地带。

中国的考古学者发现,即便中国不是农业革命的发源地,至少比这个时间更早,已经开始了种植黍稷和驯养家畜。

古籍里,神农氏是最早和最基本农具的发明者。

《易.系辞下》曰:"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是说神农。

按史籍记载,神农和黄帝同时,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

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坑壁上留有似斧和木耒之类工具的痕迹"。考古报告说,木质不易保存,因此未能出图实物。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都发现了双齿耒痕迹。距今均六七千年。

河南庙底沟、三里桥、山西陶寺等遗址,亦有此发现。距今约6000-4800年。这差不多能和神农的时间对上。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2)

甲骨文中有"耒"字——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3)

这个字,象形,用王蕴智教授的话说,为"耕挖起土的农器之形"。

甲骨文中有"耤"字,其形似人持耒脚踏横木耕作状——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4)

甲骨文里,多用"耤"指耕种。

《说文》的解释是,"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籍"。这是从《周礼.天关.甸师》来的,说古时帝王亲耕,由此带动民众。

这是引申了,大概不确。甲骨文里的"耤"并无此意。

商代遗址中也广泛发现以耒挖土的痕迹,未见木质实物,原因亦为不好保存。在江西新干商墓中发现有青铜耒,有两个扁平齿,长12.7厘米,宽8厘米。

徐中舒先生有一篇著名的《耒耜考》。他说——

耒与耜为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下歧头,耜下一刀,耒为仿效树枝式的农具,耜为仿效木棒式的农具。

裘锡圭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力"字,即为耜。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5)

商代遗址中,"在窖穴的壁面上,常常遗留有两种不同的工具痕迹,其中一种刃宽约10厘米,像是平刃铲的挖痕,另一种刃宽约6厘米,挖痕有弧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报告)

学者们认为,刃宽10厘米的痕迹,当为耜所留。这些痕迹,"印痕浅,表面光滑,多个耜痕相互叠压,而且方向一致。"

《说文》曰:"耜,臿也。"《尔雅.释名》说:"臿,插也。"也就是后来说的"锸",是一种起土的工具。

河南罗山、湖北盘龙城、随县浙诃、江西新干的商遗址中,都有青铜锸出土。

商代的农具,还有钁、铲、刀、镰等。质地多为石、蚌、骨、陶,亦有青铜所制。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6)

周族后来建立了周朝。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后稷,是农耕的祖先。

《诗经.大雅.生民》详细述说了后稷如何善种谷物,教民耕种,如何收获,加工贮藏,祭祀上帝,云云。

《竹书纪年》也有这种说法。

史载,后稷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他比炎帝神农更晚。说他是农耕的创始人,只看做是周人的先祖崇拜就好了。

可是,《山海经》说,后稷的孙子叔均是牛耕的发明人。这个信息就值得重视了。

当然,说法不一。还有说叔均是后稷的侄子或侄孙子的,等等。不管怎么说,照此计算,在距今四千七八百年或更早的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牛耕。

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郭沫若写了《奴隶制时代》一书,他推断,甲骨文中有"犁"字,并认为,商代,已经有了牛耕。

尽管这比说叔均是牛耕的发明人晚了曰一千年,但仍然是相当早了。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7)

国外什么时候有了牛耕呢?

古希腊关于农业的记载留下来的很少。而且,那个地方多山,种葡萄、橄榄比较适合,粮食种植不很适宜。而且,他们的奴隶制,也极大限制了农业工具的进步和农耕效率。

小亚细亚和西亚,铁的冶炼很早,大约距今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可是那里又战乱频仍,史籍缺失。

据说,牛耕产生于古埃及。有壁画为证,但年代呢?好像没谁给出确定解答。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8)

后来,一条线路,是公元一世纪以后的罗马帝国时期,有了牛耕。

另一条线路,是向波斯、印度传播。

也有学者说,这只是"据说"。罗马帝国后来有了牛耕才可以考证。

可别小看牛耕这件事,以牛拉犁,是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堪称农业革命中的一次革命。

叔均发明牛耕,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

郭沫若说甲骨文中有"犁"字,亦为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他说的殷商已有牛耕,似也证据不足。

甲骨文中,有"耤"字,无"耕"字,以"耤"表示耕田。

"耕"是和"犁"字同时产生的,在周代。

《说文》曰:"耕,犂也。"说到"犂"字,曰:"犂,耕也。"

段玉裁说,这叫互训,是为田器,耕田之器。

许慎说,"耕"字"从耒井。古之井田故从井。"以耒在井田中劳作,所以,段玉裁说,"人用以发土,亦谓之耕。"

《仲尼弟子列传》说,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论语》干脆说司马牛。其《注》曰,即司马犂也。

可知,在孔子和他徒弟那会儿,也就是春秋后期,大约已经有了牛耕。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9)

宋代以来,学者们大都相信牛耕出现于春秋之前。例如,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写了《困学纪闻》,其中《合耦为人耦牛耦条》即述此。

徐中舒先生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写了《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原》一文。

他认为,中国的牛耕,孕育于春秋战国之际,推广于汉代。

徐先生说,"耦耕",是指两人共用耒耜。

《淮南子》说:"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两人共用一耒,效率便可提高。

他说,牛耕,离不开铁器用于农具。

大约公元前600之前,炼铁技术传入中国,且迅速向农业工具领域扩散。

先是有了铁制耒耜,接着有了铁犂。

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当时的人们,学会了"穿牛鼻子"。

春秋中期国佐的一个铜器上,记录了穿牛鼻子的过程。到了战国,牛鼻子上穿环,已很普遍。

《庄子.秋水》曰:"络马首,穿牛鼻"。

穿了牛鼻,牛就容易驾驭多了。这为牛耕解决了一大难题。

最早记载牛耕的,是《国语.晋语九》。讲赵简子令牛耕。

徐先生说,牛耕不应遭遇公元前五世纪。这和孔子学生的名字正好相符。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图(商周的农具和牛耕起源)(10)

他说,牛耕的普遍推行是战国的秦国。

《战国策.赵策》说:"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徐先生说——

秦国优待死士列之上地,令严政行,固然是战胜六国的条件,但如果没有牛耕,秦国也就不能抽出更多的壮丁和积蓄更多的粮食来作长期的战争。……赵豹说秦国不可与战,毋宁是侧重在牛耕这一方面。赵豹的话是在长平之战的(公元前二六一年),牛耕这时在秦国,当然是已经普遍推行了。

他说,牛耕是从秦国和晋国先普及的。因为这两国靠西。

特别是秦国占领了巴蜀。这两处,原来就有比较高的农业水平。而且,铁的输入,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输入,都更有条件。

他说:"牛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经济基础"。徐先生在《论秦始皇与匈奴的统一及其经济因素》一文中,做了深刻分析。

他的分析,很有道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