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在化验单上是用什么表示的(血脂化验单上的)

血脂异常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因为看不到且不易察觉,需要抽血化验才能得出结果。

很多朋友在拿到化验单时,都想先看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是否正常,但很多人看到化验单的那一刻就懵了,不但找不到血脂这一项,甚至还看到了很多不熟悉的名词,完全不知道化验单上这些陌生的名词和数值代表什么意思。

01

化验单上的指标代表什么?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等的总称,所以化验结果中上是不会出现 “血脂”这一项的。

临床上血脂检查项目

总胆固醇(TC):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甘油三酯(TG):甘油分子中的 3 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它的水平受到遗传和饮食因素的双重影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称“坏胆固醇”,它的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被称为“好胆固醇”,它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载脂蛋白 A1(Apo A1):载脂蛋白 A1(Apo A1)的水平与“好胆固醇”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临床意义也大体相似。

载脂蛋白 B(Apo B):载脂蛋白 B(Apo B)的水平与“坏胆固醇”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临床意义也大体相似。

脂蛋白(a)[Lp(a)]:血清 Lp(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

02

各项指标应保持在什么水平?

在众多检查指标中,有四项指标需要重点关注,通常这四项指标出现异常,就会被诊断为血脂异常。

  • 总胆固醇(TC)
  • 甘油三酯(TG)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下表是《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给出的参考

血脂在化验单上是用什么表示的(血脂化验单上的)(1)

根据这四项指标的异常程度,将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单纯胆固醇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单纯TG升高)、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升高)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DL-C偏低)。

03

检查前这几个问题要清楚

检查前特别注意饮食,油腻食物一概不沾!

A.

回答错误 ❌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B.

回答正确 ✅

抽血检查前,至少2周内保持平时饮食习惯,身体处于稳定代谢状态,才能反映真实的血脂情况。

3天内避免高脂饮食!

A.

回答正确 ✅

吃了高脂的食物后,血液中会出现乳糜状的微粒,甘油三酯的含量也会增高,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B.

回答错误 ❌

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会对短期内的血脂水平造成影响,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水平。

抽血前一天可适当饮酒

A.

回答错误 ❌

酒精会增加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从而导致化验结果异常。

B.

回答正确 ✅

大量饮酒后2~3天内血脂浓度,尤其甘油三酯浓度常显著升高。3天内应戒豪饮,前一天不沾酒。

检测前空腹10-12小时

A.

回答正确 ✅

饭后血脂的水平,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会明显升高。最好空腹10个小时以上再化验,但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

B.

回答错误 ❌

如早晨8点抽血,前天晚8点后就不能吃东西了,可少量饮水;晚10点后,最好连水也不要喝了。

急忙到医院后可立即抽血

A.

回答错误 ❌

因为剧烈运动会使血脂浓度明显升高,所以检查前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

B.

回答正确 ✅

抽血时应保持平静,坐着休息5-10分钟再抽血,如无条件,至少也要保持安静5-10分钟再抽血。

健康状况稳定再检查

A.

回答正确 ✅

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如发热、创伤、手术、经期等都会对血脂水平产生影响,尤其是急性感染期。

B.

回答错误 ❌

我们应该在身体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血脂检查。

我们常说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检查血脂也是一样。化验单上的参考值适合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普通人群,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高危人群的指导意义较小。

每个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不同,血脂的标准值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可擅自诊断或道听途说胡乱买药吃,一定要请专业的医生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5):417-421.

[2] 黄颢:《饮酒对血脂的影响》,《中外医疗》2010年第27期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科普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