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昌龄对话(当李白遇见王昌龄)
喜欢唐诗的朋友都知道,大诗人李白曾经为著名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目很长的怀人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名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洪江又称黔阳)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动情之作。无独有偶,王昌龄也为李白写过一首艺术水平颇高的诗作——《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首怀人诗,而是送别诗,也就是说李白遇见了王昌龄,那么,两位大诗人的这次相逢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因为李白为王昌龄写的那首诗中提到了夜狼,而李白晚年又有因参与永王李璘起兵被流放夜郎的经历,而且王昌龄给李白写的这首诗充满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于是,有的学者就想当然地认为此诗应该发生在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期间,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758年时王昌龄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巴陵送李十二》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当然是王昌龄和李白都在巴陵的那段时间,具体说应该是公元739年秋天的一个日子。巴陵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当时属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李白和王昌龄为什么会来到此地呢?他俩各自有各自的伤心往事。
先说李白。李白早年游历荆楚时,身边有一个好友名叫吴指南,不幸的是,吴指南在洞庭湖一带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很快就去世了,李白伏在好友身边痛哭不已,"泣尽继之以血"。因为身上没有足够的旅费,李白只好暂时把吴指南埋葬在洞庭湖边,同时向刚刚死去,灵魂未远的好友承诺将来一定要找机会将他的尸骨迁回他的故乡鄂州埋葬。十四年后,李白终于可以实现他当初的诺言了,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巴陵这个伤心地,碰巧遇到了南来北归的王昌龄。王昌龄是从岭南遇赦归来的,就像后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接到大赦天下的圣旨一样,但我们不能确定王昌龄在得知大赦令时是否已经到达了岭南流放地。王昌龄为什么会遭遇流放岭南的困境呢?因为他在担任汜水县尉时“不谨小节”得罪了当权者,汜水在今河南省荥阳区境内,而岭南远在如今的广东广西,两者相距有数千里之遥。王昌龄当初被流放岭南时,曾经前去拜访他仰慕的前辈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为他的遭遇深感不平,挥笔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王昌龄是个有始有终的好朋友,他遇赦北归时又一次拜访了孟浩然,因为他要和老朋友分享重获自由的快乐。孟浩然背上长了个疽,王昌龄再次造访时他的伤势刚刚有所好转,老友重逢快乐无比,结果他一时高兴忘记了大夫的嘱咐,吃了一些他当时忌食的河鲜,不久后就因此撒手人寰了。孟浩然之死是王昌龄和李白在巴陵偶遇之后的事情,之所以要顺便写一下是因为李白也是孟浩然的超级粉丝,他笔下的《赠孟浩然》乃是千古名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和王昌龄在巴陵的相遇应该不是这两位大诗人的第一次会面,否则,王昌龄为李白写的那首诗就不应该以《巴陵送李十二》为名,而是叫《酬太白巴陵初逢席上见赠》,就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属的那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样。那么,李白第一次遇见王昌龄是何时何地呢?这需要好好推理一下。根据李白和王昌龄巴陵相遇前的足迹来看,他们的首次交集应该发生在大唐都城长安。公元727年,王昌龄到长安应试,科举及第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从这一年到738年被贬岭南,他虽然曾经出京做过汜水县尉,但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长安城里。
李白第一次到达长安是在公元730年,不知什么原因他始终不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希望凭借推荐入仕为官,在做了几次努力后,眼见没有什么希望,就于733年离京而去。
综上所述,李白第一次遇见王昌龄应该是在公元730年和733年之间的长安城,不知是他们初逢时没有酬唱之作还是当时留下的诗篇后来流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