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

迷失在南锣鼓巷

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1)

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就蓦然有了万般想象。说不清想象了哪些具体枝节,却认定了,它该是这个春天里必经的拜访之地。

但,小巷也隐藏得太深了,就像我七拐八拐寻它的一路。它掩藏在京城众多显赫的名胜之中,也湮没在诸多人感知的记忆里。不只是如我一般的城外人知其不多,即使身在皇城的老住户,询问之间,也多是摇头。

这倒好,带点私心地想,罕有人至的地方,草木砖瓦存在的会更自由也更原味。

满怀遐想而来,南锣鼓巷却没有想象中的庄严与排场,似乎还没准备好虔诚的入巷仪式,已一脚踏进小巷的古今之中。

进得巷口,远处一簇不知名的花,开得粉粉嫩嫩,就似乎嗅到春天的气息。走近细看,却不禁哑然,那气息只是一帧店外的装饰,假到了似真。才刚开始,不料就以这样的方式迷失了。抬头看去,迎面店墙上一方斜挂的 “出其布意”四字招牌,又让人出其不意:古木质地,精巧造型,加之不拘一格的妙想,仿佛就已触摸到店中的花团锦簇,使人即使不买也有远观近瞧的欲望。接下来随着由浅至深的脚步,发现这条七百八十六米长的小巷里,这种特色小店比邻而立,随处可见。可谓一步一店,一店一景,摇曳着千姿百态的现代风情,让人几乎忘却了这可是一条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巷。 

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2)

南锣鼓巷的“古”,是有来头的,它与元大都同年而建。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 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当然,南锣鼓巷当初之用,绝非现在的繁华商市,而是元大都的两个居住区——“坊”的分界巷。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东西两侧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从高处俯瞰下去,像一条蜈蚣,因而南锣鼓巷也被称做“蜈蚣巷”。诗人黄离在其长达四千字的长诗《南锣鼓巷》写道:“长着十六只脚的蜈蚣,在时光深处蜿蜒爬行”,以此来形容这条古巷“横平竖直的美丽”。如今走在小巷里,左右两侧望去,仍然是一条条深不到头的悠长与古朴。历经八百春秋,还如此清晰而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建筑构型,难怪南锣鼓巷有着一个无可超越的盛名: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如今,这样的建筑格局被拿来略加改造,古为今用。作为主轴的南锣鼓巷,自然成了商家的眼中宝地。富有创意的商家们,用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赋予了小巷另一番气象。“心灵便当店”

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3)

“ 火柴语录”“对翅” “这儿没有玉米汁”,单看名字,就足够让你驻足玩味。店内商品也是个性四溢。“创可贴8”的T恤店里,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等奇形怪状的T恤图案随处可见,如同置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北京。“一花一果”小店的“时光慢递”代寄业务,让你的购买又多了一份拉长的期待,各种装扮的明信片,你只负责买好,店里就会帮你邮寄到你希望抵达的任何地方。从商品到商业行为,在这里都带有了某种丝丝缕缕的情致。追忆、寻找、回味、希冀,买卖之间更多的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段时光或者情怀。所以这里的购物就变得具有多种意象,即使你什么都不买,也仍然有很多东西萦绕在心。就像散漫走过的一路,没有看到传说中著名的若水堂油纸伞铺,但街上不时有清雅温婉的女子,飘然而过,也宛如嗅到油纸伞散发的古香味道。

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4)

特色之中,小吃也颇值得一说。很多店面都是以美食扬名。由此路过的人,多会禁不起那一缕香的诱惑,顺手牵羊一点儿。迎面走过一对年轻人,就依偎着喂吃一杯奶酪。这里的文宇奶酪店,据说是老北京最好的奶酪,店前常常写着“售完”告示,却又总是排起长队。小巷里也常有三三两两的人,拿着肉串或举着豆干,干脆停坐在路边长椅上,美美地享受,悠然的神情和小巷的恬淡也真相符。近几年,喜欢来此“寻找迷失”的游客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酒吧也悄然兴起。与三里屯、后海的喧闹和高调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遵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装修并不追求豪华富丽,有的门前挂一盏小红灯笼,有的窗前摆起一排空的酒瓶,有几分小家碧玉的传统朴实,随意中透着亲切。“触礁”酒吧里,常有中外游客在此歇脚,以杯酒触礁,轻酌细饮,心灵却跨越万水千山。因著名的中央戏剧学院坐落在这条街上,那些怀揣明星梦,向往着有一天也像姜文、巩俐、章子怡等骄傲走出小巷的明日之星,常常聚在这里,青梅煮酒。年轻的面孔,时尚的衣着,踌躇满志的言谈,成为酒吧的另一景。

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5)

进到小巷时,已是黄昏。沐浴在夕阳中的小巷,平和而温煦。但匆促之间,无法把小巷的“十六只脚”一 一丈量,只能在经过的每一个胡同前,短暂地驻足,瞬间地回想。当年,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作为元大都的市中心,可谓是富贵之居。 直至明清,这里的街街巷巷也是“东边一个王爷,西边一个大臣”,挤满了达官显宦。纵跨炒豆和板厂两条胡同的僧格林沁王府、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可园,还有荣禄的宅邸、蒋介石的行辕等等众多名人府邸,均坐落于此,一时间繁盛至极。很多民间名士也看重小巷独有的文气与醇和,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曾选此清静之地修身养性,雨儿胡同因此闻名。 后圆恩寺胡同里一座普通的两进四合院则是茅盾的故居,一代文学巨匠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的七年岁月。出于女性的善感,在帽儿胡同前不由多看几眼。这里的35号、37号旧宅,并未开放,但因为一个名叫“婉容”的美丽女子,常有人前来专程探望。这两处旧宅,也因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而被尊为“后邸”并豪华修缮。整个荣源家族都因这位容貌秀丽、善良多才的小女子而享尽荣华,但十七岁的纯真少女,自从走出这条小巷,跨入“深似海”的宫门,就再也没能回来,直到香消玉殒。

时光几易,悲欢更迭。每条胡同都深藏着一段前世今生,而所有的故事都会慢慢落幕。依旧上演的只有那些青灰的墙,静穆着,与街前一株两株随意伸长的樟树或者梧桐,高低掩映,述说着无人能懂的心事。耳边响起叶恒秀的那首同名歌曲《南锣鼓巷》,“多年以后的现在,徒留号牌依然存在,只是多些了尘埃,暗示,你会回来……”

为什么南锣鼓巷那么多人去(第一次听到南锣鼓巷的名字)(6)

作于2013年4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