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衰败节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衰败节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1)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在这21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22位皇帝。他们的功绩不同,有秦始皇、唐太宗这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有秦二世、宋徽宗这种无道昏君。我们对皇帝称谓是根据什么呢?今天就来仔细地说一下,各个帝王的称呼来源。

1.与众不同的秦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周朝以来给君主加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他取消谥号,称自己为“始皇帝”,继任者为“秦二世”,以此类推,直到前世万世。可惜秦朝二世而亡,与众不同的称谓也就戛然而止了。

2.谥号类称谓

谥号就是在地位很高的人去世之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概括性的评价。

谥号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也广泛应用,我们所知的“周武王”、“晋文公”就是以谥号来称呼。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又重启谥号。刘邦的谥号为“高”,所以我们应该称他为汉高帝,或者称他的庙号“汉太祖”,但我们现在一般称呼他为“汉高祖”这是因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把刘邦的传称为《高祖本纪》,或许对于司马迁来说,建立大汉的刘邦值得一个特别的称呼吧。

谥号类的特点就是朝代 谥号 帝/王,我们所熟知的“汉武帝”刘彻、“汉献帝”刘协、“隋炀帝”杨广等就是谥号类称谓。

3.庙号类称谓

庙号最早起源比谥号还要早,它起源于商朝,用以立庙祭祀那些对国家有功的帝王。但在周朝时被废弃。刘邦建立汉朝时不但恢复了谥号,也恢复了庙号。但汉朝的庙号给得十分谨慎,严格地遵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方式设立庙号。西汉只有四位,东汉也只有三位,这对于有着29位皇帝的两汉来说确实不算多。

到了魏晋时期,庙号开始泛滥。东晋偏安一隅,十一位皇帝中,居然有6位有庙号。其他的五胡十六国庙号更是多不胜数,庙号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的意义。

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而谥号却出现了问题。首先谥号由于不断地累加变得冗长: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为文皇帝,随着不断地累加,最后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除了变长,谥号也从概括性评价生平变成了单纯吹嘘皇帝的方式,比如骄奢淫逸、任人不明的唐懿宗李漼,谥号居然成了“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

谥号无法给出皇帝客观评价之时,庙号充当起了谥号为皇帝盖棺定论的作用。因此,自唐朝以来,历史上一般按照庙号的方式称呼皇帝。

庙号类的特点就是朝代 庙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

4.年号类称谓

年号起于汉武帝,终于宣统帝溥仪。每个皇帝都有一个甚至十几个年号用来记录年份。明朝之前,皇帝的改元很频繁,创立年号的汉武帝就是个改元达人,在其在位期间改了11个年号。而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更是在其正式称帝的15年里使用了14个年号。

明朝之后,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之外,剩下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朱祁镇是因为多门之变复位,皇太极是因为改国号后金为清所以才两个年号。

因为年号的固定,从明朝开始,虽然不规范,但是方便统计和百姓流传的广,对皇帝的称呼也慢慢地从庙号类改成了年号类。

年号类的特点就是直接使用年号或者后面加个“帝”。比如洪武帝、永乐帝、康熙、乾隆等。

5.尊号及名字类称谓

尊号和谥号不同,是皇帝活着的时候称呼皇帝的名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号为“天可汗”,元世祖忽必烈的尊号为“薛禅汗”等。

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叫他们的谥号或者庙号很多人不认识,但叫他们的尊号或者名字,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刘备,谥号的叫法为汉昭烈帝,但远不如他的大名让人熟知。类似的还有武则天、努尔哈赤、皇太极、末代皇帝溥仪等,大家提起他们,都是用名字称呼。

称尊号中最出名的就是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才追谥号与庙号,所以我们一般提到的,叫的都是他的尊号成吉思汗。

清朝的谥号非常长,比如清高宗乾隆,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皇帝,足足23个字。如果按照以谥号称呼皇帝的方式称呼乾隆,那我们应该叫他:清纯帝。[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衰败节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