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解说(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道德经)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译文有所作为的最好方法是不以目的为导向,做事的最好状态是不把事情本身看得太重,最好的味道是食材本身的味道。
由小才能变大,由少才能变多,以德报怨(可以心静,可以减少和化解矛盾)。再困难的事找到突破口也会变得简单,再简单的事找不到突破口也会变得困难(悟透与悟不透的区别);再伟大的事业,也要从小处着手(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这就是为什么得“道”的人在任何方面都不过度关注结果,反而得到了最好的结果的原因(把尽可能多的精力放在做事的过程中,而不是担心未来)。
在生活中随便许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遇到困难就逃避只会迎来更多的困难(非旦不去寻找突破口,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比如减肥)。得“道”的人无论什么事都会用“心”对待(不完全依赖思维分析判断),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在事态顺利的情况下,都会觉得自己能够把控局面,在事态尚未发生变化的时候,应对风险似乎有万全之策(当风险真的来临时就隔屁了)。这种状态下的自信非常脆弱,根本经不起考验(风平浪静,扁舟也能航行大海,一旦风起,瞬间就会倾覆)。所以,做事一定要考虑后果,做好两手准备(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树,也是从细小的树苗长起来的;摩天大厦也是一砖一瓦逐步建立的(现在这个例子已经不太适用,因为有预制组合的工艺了);人行千里,开始于迈出的第一步。
以目的为导向的做事态度,往往会事与愿违,越是执着于结果,越容易失去它。得“道”的人只关注做事的过程,而不在意结果,所以就没有成败之忧;不执(固执,不懂变通)着于思维中的妄念,所以也就没有得失之别。
常人做事,往往在最后关头败下阵来(功亏于溃,大意失荆州),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忘记了初心,过于关注结果(被即将到来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从而导致做事的质量严重下降。如果自始至终都保持“不为、不执”的原则,就不会功亏于溃了。
所以,得“道”之人存欲却不纵欲,不看重那些常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学习知识却不被知识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改正其中的错误观念(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用这种状态生活,顺应“道”的规律,从而不去胡作非为。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上古得“道”之人,不以聪明彰显自己,而是“难得糊涂”。
人生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太精明了(小聪明,非智慧)。如果用这种手段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不幸,而用“道”的智慧治国,则是国家之福。
(此处有必要推翻一个由来已久的认知——“愚民”。要知道,老子的本意是修心修身的,以让人生充满活力少些烦恼,而不是指导你如何做事,或者让人愚昧无知。如果是这样的话,“无为”就自相矛盾了。所以,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全篇联系起来,而不是断章取义。)
了解了“精明”与“糊涂”之间的区别,就可以用这种状态(糊涂)生活。当这种状态(糊而不涂)成为生活中主要的状态时,就是“得道”了。一旦“得道”,生出的智慧深不可测,表现的状态与所谓的“正常思维”正好相反,然而却是“正道”。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天下河流,是因为它居于最低处,能容故成其大。
所以,得“道”的人如果治理国家,会用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民众;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众的福祉当作执攻的首要目的。这样的君主治国,人民没有过重的负担,制定政策,人民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害,所以就会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不与民争利的国君,没有人可以推翻他。
(把君主换成自己,其他内容换成与人相处,意思就明了了)。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人人都说我讲的“道”太玄乎,好像并没有实际的作用。正因为“道”时隐时现,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没有用。要想知道它到底有没有用,咱们走着瞧。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再小的事情上都有它的影子。
我有三个“法宝”,一直当作生活的原则:第一个是“慈爱”,第二个是“节制”,第三个是“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慈悲,能生浩然正气;适可而止,反而思路开阔;不与人争名夺利,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反而更持久。
现在的人,心中没有慈悲之心,只顾去呈匹夫之勇;不知节制,一味的追求更多;见到利益就冲到前面,生怕别人得到。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心有仁慈,可以攻守兼备。以“道”应对问题,用“慈”保护自己。(以仁爱对待他,故能忍,若是咄咄逼人,让我忍无可忍,不出手则矣……参考下两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真正的谋士,不会鼓动主人轻易动武;会打仗的将军不会控制不住情绪;有胜敌之道,却轻易不会与对方发生冲突(以不变应万变);招贤纳士,不要只看他外在的表现,更要注重其内心是否“仁慈”(有才无德)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的原则,这就是符合“天道”,这就是上古君主的最高境界。(放在人生中,这一章的意思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逐利的方法再好,如果会让自己丧失道德,那么就应该坚决地弃之不用。贪官锒铛入狱之后最爱反思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