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部,古称城、鸠兹、中江, 浩浩汤汤的长江水穿城而过, 成就了一片富庶的江南之地 。

本组图片皆拍摄于清末时期,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一睹芜湖百年以前的影像,从中感受这座有着“长江巨埠,皖之中坚” 美誉的古城风景。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

芜湖码头

清末时期,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芜湖码头,远远望去,桅杆林立。照片中的宝塔是当年的中江塔。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2)

中江塔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建成,前后长达六十年,因此其宝塔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于一身。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3)

换一个角度

中江塔是芜湖的地标性建筑,宝塔为八角五层砖木结构,初建时,每一层都设有塔檐,后因年久失修,宝塔的出檐部分破败脱落,遂成为图中光秃秃的样子。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4)

芜湖外滩

从江面上看芜湖江滩景象,沿岸建满了洋房。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大批洋商涌入,自此这里成为西洋货物和皖南米茶丝等物品的集散中心。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5)

江上船家

芜湖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生活着无数“水上人家”,他们依水而居,以船为屋,靠打渔为生。图为停泊在长江岸边的小渔船, 桅杆上都挑着竹筐,不知做什么用途。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6)

江上盆舟

在有关芜湖的老照片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好像一只大木盆一样的小船 ,可见当年这种盆舟受欢迎的程度。不过,如此大量的盆舟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却是比较罕见。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7)

盆舟近景

从近处看盆舟,容积很大,两个人坐在里面绰绰有余。这种水上交通工具被当地人称为腰子盆,非常实用。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8)

江边劳工

靠近江边的一座沙丘,太古洋行以每亩一百八十块大洋的价格永久租借下来。图为正在挖沙运沙的工人,这里将被整为平地,建成太古洋行的仓库区。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9)

芜湖街景

夏日的芜湖街景,一名小男孩挎着竹篮走在大街上,光着膀子光着脚,身后不远处是几名撑着遮阳伞的当地妇女。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0)

水漫长街

地处长江岸边的芜湖,因江水泛滥而水灾频发。图为1901年夏天遭受洪灾的景象,拍摄地在芜湖的长街,街道积水严重,很多人只能靠人力车涉水出行。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1)

广济寺

位于赭山西南麓的广济寺,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唐乾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2)

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坐落在广济寺后,又名赭山塔、赭塔,为六角五层七檐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图中有一名男子半躺在广济寺外的草坪上,与高耸的塔身合影。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3)

弋矶山远眺

从远处眺望弋矶山,左边是长江,近景是一片低矮的茅草屋,风景颇为荒凉。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4)

弋矶山近景

弋矶山本名驿矶山,地处长江东岸,早在南宋时期便在此地设有馆驿,是过江送别之处。1888年,传教士在此创办了弋矶山医院。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5)

湖边风景

位于芜湖城中心的镜湖原名陶塘,因水质清澈,形如圆镜而得名,有“邑中风景最佳处”的美誉。临湖而居的百姓靠水吃水,除了打渔之外,还饲养很多鸭子,图中近景就是一个扎着竹篱笆的养鸭场。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6)

放鸭子

一名男子踩着腰子盆,手里拿着竹竿荡漾在镜湖湖面上,他是一名放鸭者,周围的湖面上有数百只鸭子在游弋。

清朝安徽洪水(清末时期的安徽芜湖)(17)

南陵古桥

南陵是芜湖的下辖县,图为南陵县的惠民桥,位于城区北街的漳河支流之上,是一座双墩三孔的石拱桥,建于南宋之前,气势宏伟,是南陵现存古桥中最老的一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