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奖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蕾)
【人物名片】高蕾,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系主任曾发表专著及论文等研究成果二十余篇,参与国内外各项学术会议、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工委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各级科研项目的研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奖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奖项
【人物名片】
高蕾,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系主任。曾发表专著及论文等研究成果二十余篇,参与国内外各项学术会议、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工委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各级科研项目的研究。
【思政金句】
思政课不是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不是没有生命和干巴巴的,而应该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激起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唤起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贸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学系主任高蕾。 受访者供图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战士耸立在阵地上,说道:“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在搜捕与枪声之下,一名学生举起右拳坚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不是电视剧里面的场景,而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贸大”)思政课学生实践微电影优秀作品中的情节。从2013年起,贸大就决定改变思政课程“一卷定成绩”的做法,以拍摄微电影、纪录片等方式考核学生们对当下国家热点话题的理解。
贸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学系主任高蕾参与了学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负责《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尝试通过新方式、新实践,实现思政教学的入脑入心。
“今年是我入职的第9年,这9年里我为了吸引同学们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一直努力坚持创新。按照的说法,就是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蕾说。而9年的思政教学经历也让高蕾对思政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认为,思政课不是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不是没有生命和干巴巴的,而应该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激起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唤起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对话】
拍摄微电影,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理论灌输
新京报:你通过哪些方式让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
高蕾:要吸引学生兴趣的前提是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学生的特点。现在的大一新生已经是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物质条件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来讲,知识面也比较广。以前那种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现在这批孩子,所以说一定要了解00后整体的性格特征,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们感兴趣,进而喜欢思政课。
为了让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我们在课程的实践设计上下了些功夫。以前我们的课堂互动仅限于问答或小组讨论,可能不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后来在2013年,我们开展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以前的“一本课本 一张试卷”,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2013年短视频刚刚兴起,我们老师也不太确定效果怎么样,而且全国在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也几乎没有这样的先例,我们就想着大胆尝试一下,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思想的机会。
我们教师会根据每年的重大事件,设置一个大主题,比如去年就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为主题。学生在这个大主题之下,以10人为1组,通过讨论、调研、查阅资料等头脑风暴过程确定他们自己小组的小主题,并最终拍摄成微电影、纪录片、宣传片等。
新京报:哪一年的微电影拍摄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高蕾: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13年拍微电影的过程。当年的拍摄主题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中国梦”,老师们和学生们都有很高的积极性。我们一起讨论选题和剧本,租最便宜的服装道具,到各个地方取景,一起看书了解历史,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去扮演角色,如革命先烈、不同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等,同学们都做得很不错。那年的微电影拍摄给我们之后整个教学改革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坚定了我们继续改革创新的信心。
新京报:拍摄微电影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
高蕾:拍微电影有一个优点,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写剧本、做导演、当演员,有时为了更好的艺术呈现,他们还要学习各种技术,这锻炼了他们的审美、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选题背后的理论基础、社会背景、故事前因后果等。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拍摄前后有很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苦口婆心讲了很多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案例和理论,以及革命前辈的故事,他们也就是听一听,但是如果让学生们真正加入自己的情感,把这些人物的心理、行为、精神演绎出来,对他们的震撼非常大。
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实践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收获。尤其在精神上,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一条被动接受理论灌输的“咸鱼”,而是真的觉得思政课是有价值的,并让他们主动思考,也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不过拍摄微电影的方式主要还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我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正能量的内容入脑入心。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们通过了解世情、国情、党情,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实践创举,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涉及到每一位中国人的民生政策等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认同。我们要引导学生们跳出特别狭窄的小圈子,真正地拥有大爱精神,去观察社会,跟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
“穿越”时空的思政课,拉近学生和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京报:你认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高蕾:思政课老师面临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是理论学习方面的与时俱进。我们需要紧紧跟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节点,例如去年召开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然后再把一些新提法、新内容提炼出来及时融入课堂,向学生们讲解和介绍。
今年秋季将迎来“二十大”的召开,我们也要做深入准备,把会议精神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总之,对思政老师来说,就是一直要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而且不仅要学习,还要学透。因为我们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把这些理论更好地传达给学生们。
有时候思政课的理论可能会比较枯燥。同学们年纪比较小,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可能会觉得理论产生的环境跟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点远。为了拉近学生和理论的距离,前几年在穿越剧比较火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分几个组,由他们选择要穿越回哪个时间、地点,并成为哪个人物,有时候我也会让他们用某个人物的口吻写一封家书,这些方法会让他们试着去了解当时的环境、时代特点等。他们的生活阅历尚不足以让他们完全做到感同身受,但他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调研、讨论的方式去逐步拉近和理论之间的距离。
另外,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思政课了解不深刻,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更不会讲述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疑惑或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我一般会提早到教室。比如下午1点30分上课,我可能12点左右就到教室,去找学生聊天,问他们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等。一来二去,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拉近了,很多学生也愿意和我倾诉他们的问题。
我愿意从学生的角度想,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最迷茫的是什么。我的做法就是,先充分了解现在学生关心的问题、困惑和期待,然后我再结合自身的一些经验去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新京报:你觉得思政课的意义是什么?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
高蕾: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我们教的这些学生都要长大,他们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水平、对文化有多大的认同感、对社会有多大的责任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我希望能够给学生们传授一些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先进的价值理念等。现在的学生们有时会比较迷茫困惑,就是他们太重视“有用之用”,而忽视“无用之用”,只追求成绩、证书等具体成果,而把一些抽象的思想和理论放到最后,甚至不予考虑。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思政课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人要有一定的价值追求和一定的精神高度,这样的话,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高蕾:2013年,我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同年8月进入到贸大,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选择做一名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原因是,我希望用自己所学所知为教育事业添一份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产生一些影响。课程的内容与我的专业内容相一致,也是我从事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我觉得成为一名老师能够收获成就感,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我也能获得一些新的启发。每当学期结束时,有学生会和我表露,在这门课上有很多收获,我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而在整个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在教学相长中逐步提高。我跟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引发我的深入思考,慢慢地,我对自己的事业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过程。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编辑 缪晨霞 巫慧 校对 刘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